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实践应用,包括: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转变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调查发现,该门课程的讲授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感情投入不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该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改变传统授课思路的弊端,为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参考。
1 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显而易见,情景教学模式为高校管理学课堂所提供的“仿真性”是其它任何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学习“管理者的角色”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临时组织扮演三类角色:包括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的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的角色;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然后通过这三种角色的组合模拟一个真实的管理场景或者谈判的场景,学生们的兴趣也会随着自己“入戏”的演出而逐渐高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并最终对学生们的模拟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2 适时转变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以往我们的《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多数都是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其实,《管理学原理》除了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突出主体性需要讲究科学的分组、动态的监督指导、引入良性竞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突出学生主体性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适时的师生角色转换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措施。即每堂课的结尾5分钟或10分钟,留给几名同学去讲解,他做为“小老师”可以提问下面的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当然下面的学生或者老师也可以提问他。这样一来,每位将要登台的学生为了让自己讲解的更好,得到大家的认可,都会积极的去搜集和整理资料,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包括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高中学校,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甚至有的班级还是文理兼招的情况。不管是认知与情感、个性与品质等,学生之间都有很大差异。我们也不可能通过采取一种同样的管理方式就让学生达到同样的进步,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结果。比如,有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差,对于很多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的效果不好,而有的学习则是瞬时记忆比较好;有的学生可能是对管理理论体系比较熟悉,而对于有些学生可能是更善于实践。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通过调查来确定分层依据,摈弃原来按自然班开展教学的方式,把类型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教学。这样类型相近的学生在一起,教师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学生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也会比较多,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4 加强实践环节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强调学习其严密的理论之外,还要注意突出情景的运用,那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相应的经验,但是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比较好。这决定了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对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进行归纳,而对管理的艺术性感觉茫然。由于存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脱节,最终对自己记忆中的管理理论知识难以做到活学活用[3]。因此,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验环节,让学生逐步领会管理是一门制度和艺术兼备的学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管理学知识产生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者课程实习环节,让学生走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单位的管理一线,实地考察和了解管理艺术在这里的运用,感受这种真实的氛围,并从其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管理学原理》课程做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重视。我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入进《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课程教学模式的丰富,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石钟玲.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2] 李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初探[J]. 职业圈,2007(10).
[3] 饶莉. 对管理学实验课程的实践和体会[J]. 网络财富,2008(10).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调查发现,该门课程的讲授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感情投入不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该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改变传统授课思路的弊端,为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参考。
1 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显而易见,情景教学模式为高校管理学课堂所提供的“仿真性”是其它任何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学习“管理者的角色”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临时组织扮演三类角色:包括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的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的角色;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然后通过这三种角色的组合模拟一个真实的管理场景或者谈判的场景,学生们的兴趣也会随着自己“入戏”的演出而逐渐高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并最终对学生们的模拟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2 适时转变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以往我们的《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多数都是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其实,《管理学原理》除了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突出主体性需要讲究科学的分组、动态的监督指导、引入良性竞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突出学生主体性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适时的师生角色转换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措施。即每堂课的结尾5分钟或10分钟,留给几名同学去讲解,他做为“小老师”可以提问下面的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当然下面的学生或者老师也可以提问他。这样一来,每位将要登台的学生为了让自己讲解的更好,得到大家的认可,都会积极的去搜集和整理资料,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包括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高中学校,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甚至有的班级还是文理兼招的情况。不管是认知与情感、个性与品质等,学生之间都有很大差异。我们也不可能通过采取一种同样的管理方式就让学生达到同样的进步,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结果。比如,有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差,对于很多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的效果不好,而有的学习则是瞬时记忆比较好;有的学生可能是对管理理论体系比较熟悉,而对于有些学生可能是更善于实践。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通过调查来确定分层依据,摈弃原来按自然班开展教学的方式,把类型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教学。这样类型相近的学生在一起,教师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学生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也会比较多,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4 加强实践环节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强调学习其严密的理论之外,还要注意突出情景的运用,那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相应的经验,但是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比较好。这决定了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对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进行归纳,而对管理的艺术性感觉茫然。由于存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脱节,最终对自己记忆中的管理理论知识难以做到活学活用[3]。因此,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验环节,让学生逐步领会管理是一门制度和艺术兼备的学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管理学知识产生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者课程实习环节,让学生走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单位的管理一线,实地考察和了解管理艺术在这里的运用,感受这种真实的氛围,并从其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管理学原理》课程做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重视。我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入进《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课程教学模式的丰富,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石钟玲.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2] 李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初探[J]. 职业圈,2007(10).
[3] 饶莉. 对管理学实验课程的实践和体会[J]. 网络财富,2008(10).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