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还旧观”该如何念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的日渐丰富,原本作为王羲之书法评语的“顿还旧观”一词,近来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一些展览、文章的标题中,常能看见它的身影。当代人多将“顿还旧观”的“观”字念成平声(guān),理解为一种景观、景象,若仅在普通话范围之内,这样使用自然也说得通。但如果考镜源流,追溯与辨析词语的古代使用情况,注重古今汉语的承踪继轨,那么这个词的读音还是有待商榷的。
  笔者对“顿还旧观”的“观”字产生疑虑,源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诗。《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其一云:
  公才如洪河,灌注天下半。
  风日未尝撄,昼夜圣所叹。
  名世二十年,穷无歌舞玩。
  入宫又见妒,徒友飞鸟散。
  一饱事难谐,五车书作伴。
  风雨暗楼台,鸡鸣自昏旦。
  虽非锦绣赠,欲报青玉案。
  文似离骚经,诗窥关雎乱。
  贱生恨学晚,曾未奉巾盥。
  昨蒙双鲤鱼,远托郑人缓。
  风义薄秋天,神明还旧贯。
  更磨荐祢墨,推挽起疲懦。
  忽忽未嗣音,微阳归候炭。
  仁風从东来,拭目望斋馆。
  鸟声日日春,柳色弄晴暖。
  漫有酒盈樽,何因见此粲。
  其中“神明还旧贯”化用了《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曰:“贯,事也。”意谓鲁国人要翻修府库,闵子骞主张保持原来的样子、形制,不必改弦易辙。又《论语·里仁》孔子名言“吾道一以贯之”的“贯”,后人多理解为贯穿,实则也应训为行、事,《广雅·释诂》:“贯,行也。”《尔雅》:“贯,事也。”王念孙《尔雅疏证》云:“一以贯之,即一以行之也。”阮元《经室集》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较为精准:“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行事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意谓孔子施教传道不仅通过语言文字,更表现在身体力行上。黄庭坚化用此语赞美苏轼,将其与“风义薄秋天”相配,意在说明苏轼能重现旧时人物的风范节义、精神品格,媲美古代先贤。
  黄庭坚此诗见于《山谷外集诗注》卷五,南宋人史容为之编年注释。史容注释此句时,引用《论语》之后,复引用《法书要录》:“庾翼与羲之书云: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贯。”今人黄宝华先生《黄庭坚选集》在注释中据史容注照录了《法书要录》这段文字,未加辨正。实则史容这里犯了疏误,《法书要录》原文作“顿还旧观”,“观”不写作“贯”。不仅《法书要录》,古代文献中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这段评价,无一例外皆作“观”。
  “顿还旧观”最早出现于南朝梁人虞《论书表》:
  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41页)
  虞《论书表》收录在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除此之外,初唐所编《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也载有相近文字:“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中华书局,1974年,第2100页)上下文微有出入而已,可证“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一评语在唐代以前确实存在。
  由黄庭坚“神明还旧贯”中“神明”一词,可知史容引用“顿还旧观”是相当必要的。因为“神明”即出自“顿还旧观”的上句“焕若神明”,由“神明”“旧贯”结合起来看,黄庭坚此处化用庾翼评王羲之语,是确凿无疑的。黄庭坚之所以没有用“观”,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首诗是次韵苏轼之作,苏轼原作此处押“贯”,则黄庭坚亦不得不用“贯”字。而史容引“顿还旧观”误作“贯”,可能是受黄庭坚诗句影响,单凭记忆,未尝核检《法书要录》原书。黄庭坚的化用、史容的误引,恰可以说明,“顿还旧观”之“观”与“贯”的读音及含义,在宋人那里是极为相近的。
  宋代“观”念平、去二声皆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编修《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卷一“上平二十六桓”收录“观”字,注云:“又音灌,视也。”(余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广韵》卷四“去声二十九换”也收录“观”字,注云:“楼观,《释名》:‘(观)也,观者于上观望也。’《说文》云:‘谛观也。’《尔雅》:‘观,谓之阙。’亦姓,又音官。”
  “观”字平、去声通用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普通话规范之前,例如民国4年(1915年)十月初版、民国26年(1937年)四月普及本第六版的商务印书馆《辞源》丁种下册酉七见部十五画“观”:
  观(姑剜切,音官,寒韵;又去声,翰韵,义同)(一)视也。(二)所观之象也。(三)示也。(四)示人之象也。(五)意识也。(六)比拟也。(七)鉴也。(八)游也。(九)阙也。(十)道观也。(十一)多也。(十二)与劝通。按自第一至第八,平去声通用;第九以下,皆读去声。(第649页)
  就宋代汉语实际情况而言,“顿还旧观”的“观”是读作去声的,这可以在宋代律诗中得到印证,例如:
  圣时还旧观,歌吹月中听。(曾几:《南归题扬州竹西亭》)
  山阳还旧观,并使虏尘清。(戴复古:《寄姚楚州》)
  喜有斯人出淮海,追还旧观极风流。(李彭:《和冯仲宣韵》)
  人若此贤真俊杰,楼还旧观焕神明。(王之道:《寄题峡州楚塞楼》)
  怪得江山还旧观,只应栏槛有新修。(赵藩:《题重修堆胜楼》)
  根据律诗平仄对仗规律,这些诗中的“观”字都处在“仄”位,应读作去声。另外,考察宋诗句末出现的“还旧观”,也无一例外,皆作去声押韵,例如:
  唯有轩前山,秀色还旧观。(王廷:《赠齐轩仲素老》押十五翰韵)
  向来脱新羁,恍已还旧观。(范成大:《华岩寺》押十七霰韵)
  与之致太平,朝廷还旧观。(戴复古:《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押十四愿韵)
  可见,“顿还旧观”之“观”在宋代念去声,是确信无疑的。明了读音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个词的含义。原文语境是:庾翼看到王羲之写给其兄庾亮的书迹,十分叹服,遂写信给王羲之,说他原来藏有张芝(字伯英)章草真迹数十纸,可惜在晋室南渡过程中遗失了,从此与之永诀,熟料忽见王羲之的作品,不禁感到“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里的“观”,我们若“以今度古”,理解为纸上的书法景观,作为比喻用法,自然也说得通,但毕竟带有现代气息。揆之晋人语境的本义,这里的“观”理解为形制、规模或状态则更为准确。在庾翼眼中,王羲之的“顿还旧观”并不是还原了某种景观,而是还原了张芝以来正统章草的法度、规格,即包含章草用笔、结体以及整体风格、气韵的一种审美类型。这与《论语》中“仍旧贯”的“贯”用法相近,意指一种状态、格局。
  综上所论,“顿还旧观”既然作为一个成语整体保留在现代汉语中,那么我们就应该依照一般处理成语读音的原则,将“顿还旧观”的“观”字念作去声(guā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在伊蕾八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有一种“被围困”的核心意象时隐时现贯穿其中。有的研究者发现在伊蕾诗集《独身女人的卧室》(漓江出版社,1988年12月版)“出现‘围栅’、‘栅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父亲的荣与辱rn一rn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rn我上小学前见到他的时候是不多的——他大部分日子不是家里的一口人,而是东北三省各建筑工地上的一名工人.东三省是新
厄鲁特,即卫拉特。卫拉特人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分支,现主要居住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长期以来,卫拉特人以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发展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同时,开发和建设着祖国的西北边疆,为维护和推动统一多民族的西北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卫拉特人的历史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卫拉特人的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厄鲁特(卫拉特
期刊
自从把父亲暂时安顿在我家之后,撒谎便成为我每日必修的课题。  清晨,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知道又是父亲,我便睡眼惺忪地问:“爸,您找我有事啊?”“女儿啊,我要回家看看。”  我在被窝里翻了个身,问他:“您在我家吃得好、住得好,千吗要回北投呢?”“哎,我要去拿钱!我想起来了,在北投的家里,还有我的存折、图章和钱呢。”  他不是失忆了吗?怎么钱的事就是忘不了?我想着想着,心头好似有乱鼓一阵急敲,睡意
近几年,北京市各区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挖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搭建起
“右胁出生”的三种解读  在汉文《大藏经》中,有许多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记载,主要见于本缘部、阿含部和史传部,在宝积部、华严部、涅部中也有一些片段,后世将这些记载统归入“佛传”范畴,是汉文佛经中文学性和故事性最强的文本之一。(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隋唐时期,经疏部中的一些典籍认为完整的佛传故事可划分为八个基本情节,即“八相成道”。  从“八相成道”故事中,我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公布了,后又根据制定并公布,厘定各处、司职掌暨办事程序.其中总务处(相当于司)下辖文书、会计、庶务、交际四科,文书科的职能包括“保管全部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