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发率增加,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给患者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影响。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该怎样护理?下面进行简要论述。
1.何为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纤维环破裂,椎间盘变性,髓核突出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出的综合征是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以青壮年人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20岁以内的人群,占总发病的6%,老年人群发病率低。该疾病的发生,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痛苦,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2.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1)长期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和职业相关,比如司机驾驶期间,长时间处于颠簸状态,增加腰椎间盘的承受压力,导致椎间盘突出或退变。
(2)外伤。由于人体的腰椎是以生理前凸状态呈现的,椎間盘后薄前厚,当人们在闪腰、腰部损伤时,会导致髓核后移,从而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3)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部分变化,特别是腰椎间的退化。由于腰椎间盘血液供应不足,修复能量减弱,此时一旦发生挤压,就会使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老化,造成椎间盘突出。
(4)过度负荷。日常工作中,若腰部长期负重,或从事弯腰工作,就会加重椎间盘的负载,导致纤维化破裂,从而诱发此类疾病。
(5)腰骶先天异常。包括小关节畸形、骶椎腰化、关节突不对称等,都会改变腰椎间盘的承受应力,导致腰椎间盘内压升高和退变。
(6)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化的基础上,某种可升高椎间间隙压力的因素,可导致髓核突出,比如突然负重、受潮、腰姿不正等。
3.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
(1)腰椎X线平片。单纯的X线检查,无法直接的反映出是否有椎间盘突出,但是有时可见退行性改变,部分患者有脊柱侧凸、脊柱偏斜。X线平片能够发现肿瘤、结核等疾病,鉴别诊断作用显著。
(2)MRI检查。此检查方法无放射性损伤,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意义重大。能够清晰、全面的观察到腰椎病变,通过不同层面的影像和累及椎间盘影像,清晰的显示其形态和周围组织间的关系。
(3)CT检查。能够清楚的显示突出形态、部位、大小等情况,并显示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等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显著,当前已广泛应用。
(4)其他。电生理检查能够明确神经损害的程度和范围,观察治疗结果。实验室检查能够排除某些疾病,鉴别诊断作用明显。
4.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最好是硬板床,上面铺厚垫。在患者卧床期间,家属需要帮助定期翻身,同时翻过去臀部和肩膀,不能扭转腰部,以免影响腰部韧带的愈合。为患者提供一次性的尿布,方便床上大小便。卧床期间,行仰卧抬脚、空中蹬车,预防神经根粘连。同时,还要帮助患者取正确姿势,比如侧睡或仰睡。
(2)心理护理。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殊性,患者多出现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尤其是手术后,出于对治疗结果的担忧,加重心理负担。作为家属,需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向医生叮嘱告知患者,用合适的语言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手术效果,促使其调整最佳心态面对术后。同时,还要为患者提供宣泄情绪的机会,和其共同商讨疾病,采用合适方式处理。
(3)饮食指导。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由不良的生活习惯、躯体疾病等因素引发,因此需要格外注意患者饮食。日常生活中,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待患者进入康复期后,指导多吃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叮嘱患者多喝水,每天至少1500-2100mL,预防尿路感染和便秘。
(4)功能锻炼。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讲解正确方法,帮助克服妨碍锻炼的困难,提高患者的锻炼主动性。比如,早期进行直腿抬高、屈髋运动,预防神经根粘连;后期进行腰背肌锻炼、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频率,避免剧烈活动。又或者,让患者趴在床上,以腹部为支点,双手放在脑后,双腿伸直,主动收缩腰骶部的肌肉,尽力将腿部、头部抬离床面,几秒种后缓慢放下,促进早日康复。
(5)并发症预防和护理。腰椎间隙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原因和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等方面相关,伴有乏力、高热等现象,需要格外警惕;尿潴留也是术后多发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和不习惯床上排便相关。家属需要教会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辅助排便练习,便于尽快适应床上排便。对于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家属可利用流水声刺激,或用盐水冲洗会阴,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或按摩。对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帮助抬高患肢,暂停功能锻炼,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畅通,预防用力排便或过度活动,引发肺栓塞。对于脑脊渗漏患者,除要即刻取头低脚高位外,还要注意血浆、白蛋白的补充,预防便秘、咳嗽等,促进自行修复。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不仅要结合患者情况采用有效疗法治疗外,还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干预,这对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治疗结果,减轻经济负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根据术后的并发症类型,重点分析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日恢复。
1.何为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纤维环破裂,椎间盘变性,髓核突出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出的综合征是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以青壮年人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20岁以内的人群,占总发病的6%,老年人群发病率低。该疾病的发生,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痛苦,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2.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1)长期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和职业相关,比如司机驾驶期间,长时间处于颠簸状态,增加腰椎间盘的承受压力,导致椎间盘突出或退变。
(2)外伤。由于人体的腰椎是以生理前凸状态呈现的,椎間盘后薄前厚,当人们在闪腰、腰部损伤时,会导致髓核后移,从而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3)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部分变化,特别是腰椎间的退化。由于腰椎间盘血液供应不足,修复能量减弱,此时一旦发生挤压,就会使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老化,造成椎间盘突出。
(4)过度负荷。日常工作中,若腰部长期负重,或从事弯腰工作,就会加重椎间盘的负载,导致纤维化破裂,从而诱发此类疾病。
(5)腰骶先天异常。包括小关节畸形、骶椎腰化、关节突不对称等,都会改变腰椎间盘的承受应力,导致腰椎间盘内压升高和退变。
(6)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化的基础上,某种可升高椎间间隙压力的因素,可导致髓核突出,比如突然负重、受潮、腰姿不正等。
3.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
(1)腰椎X线平片。单纯的X线检查,无法直接的反映出是否有椎间盘突出,但是有时可见退行性改变,部分患者有脊柱侧凸、脊柱偏斜。X线平片能够发现肿瘤、结核等疾病,鉴别诊断作用显著。
(2)MRI检查。此检查方法无放射性损伤,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意义重大。能够清晰、全面的观察到腰椎病变,通过不同层面的影像和累及椎间盘影像,清晰的显示其形态和周围组织间的关系。
(3)CT检查。能够清楚的显示突出形态、部位、大小等情况,并显示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等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显著,当前已广泛应用。
(4)其他。电生理检查能够明确神经损害的程度和范围,观察治疗结果。实验室检查能够排除某些疾病,鉴别诊断作用明显。
4.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最好是硬板床,上面铺厚垫。在患者卧床期间,家属需要帮助定期翻身,同时翻过去臀部和肩膀,不能扭转腰部,以免影响腰部韧带的愈合。为患者提供一次性的尿布,方便床上大小便。卧床期间,行仰卧抬脚、空中蹬车,预防神经根粘连。同时,还要帮助患者取正确姿势,比如侧睡或仰睡。
(2)心理护理。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殊性,患者多出现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尤其是手术后,出于对治疗结果的担忧,加重心理负担。作为家属,需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向医生叮嘱告知患者,用合适的语言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手术效果,促使其调整最佳心态面对术后。同时,还要为患者提供宣泄情绪的机会,和其共同商讨疾病,采用合适方式处理。
(3)饮食指导。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由不良的生活习惯、躯体疾病等因素引发,因此需要格外注意患者饮食。日常生活中,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待患者进入康复期后,指导多吃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叮嘱患者多喝水,每天至少1500-2100mL,预防尿路感染和便秘。
(4)功能锻炼。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讲解正确方法,帮助克服妨碍锻炼的困难,提高患者的锻炼主动性。比如,早期进行直腿抬高、屈髋运动,预防神经根粘连;后期进行腰背肌锻炼、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频率,避免剧烈活动。又或者,让患者趴在床上,以腹部为支点,双手放在脑后,双腿伸直,主动收缩腰骶部的肌肉,尽力将腿部、头部抬离床面,几秒种后缓慢放下,促进早日康复。
(5)并发症预防和护理。腰椎间隙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原因和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等方面相关,伴有乏力、高热等现象,需要格外警惕;尿潴留也是术后多发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和不习惯床上排便相关。家属需要教会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辅助排便练习,便于尽快适应床上排便。对于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家属可利用流水声刺激,或用盐水冲洗会阴,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或按摩。对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帮助抬高患肢,暂停功能锻炼,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畅通,预防用力排便或过度活动,引发肺栓塞。对于脑脊渗漏患者,除要即刻取头低脚高位外,还要注意血浆、白蛋白的补充,预防便秘、咳嗽等,促进自行修复。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不仅要结合患者情况采用有效疗法治疗外,还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干预,这对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治疗结果,减轻经济负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根据术后的并发症类型,重点分析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