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体育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过对课外体育和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态度及参与情况的分析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新的课外体育体系,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课外体育;大学生;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1-0069-01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不大,锻炼身体积极性不高,健康第一意识不足。这样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也不利于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以往大家一贯比较注重体育课教学,而课外体育活动一直是无序的散漫活动。因此,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建立新的课外体育教育体系以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课外体育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课外体育无论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还是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远远超过了体育课,因而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形式。尽管课外体育缺乏教师直接的指导,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的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是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另外,在参与课外群体竞赛时,各级体育组织,经常有目的、有组织地举行各种形式趣味性的、小型多样的群体活动,学生有选择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实践,就能体会体育带给人心理愉快的情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逐步养成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同时,体育竞赛活动在调节心理,适应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自信、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课外体育一般都是学生自行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能有效提高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广大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2发达国家的课外体育
发达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据统计,美国有80%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体育锻炼。近年来,加拿大提出“QDPE 计划” ,它是指“最多的参加人数、广泛的活动方式,益于整体健康的活动”等。因此各级学校日常体育课最低时间不断增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蓬勃开展。加拿大绝大数地区从10年级~11 年级便将体育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把体育活动的重点放在课外体育、周末体育上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是与他们提出“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密切相关。
3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参与度
从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原因分析,兴趣是主要因素。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体育技能的支持与时间的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中对体育活动有兴趣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欲望,出勤率高,练习非常积极主动,掌握动作快,很乐意在运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运动能力;对体育活动无所谓的学生基本上把体育活动作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消遣的一种手段,兴趣受情绪的影响较大,运动欲望一般,练习较为积极;而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就是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表现为不积极,掌握动作较慢,怕脏怕累,他们主要是为了挣够学分,顺利毕业而参加。其中后二种情况的学生超过大学生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无所谓或不感兴趣的情况,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但只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合理安排有限的运动场,充分开发、创造能激发女生兴趣的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有目的地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也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每年各高校都要组织大量的课外体育竞赛,竞赛项目设置太专业,比赛太正规(如篮球、排球、田径等), 技术、技能要求高,大学生中的体育尖子就会始终占据着各个级别比赛的竞赛场,技术比较差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只能当观众。相反,技术、技能要求较低,方便参与,参与以乐趣为主的竞赛项目才是大学生乐于参与的竞赛活动。参与多,体验多,兴趣激发起来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4课外体育与终身体育
如果说体育课还是“必修”的话,那么课外体育是一种实现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二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其模式为:扩大运动教材领域(包括消遣娱乐、健身、舞蹈等) ,对教材时间弹性化,或在校内外建立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等。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断言,这种模式必将产生巨大教育效益。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这种养成习惯和体育意识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对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具有一定作用。
5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级人才,高校体育应建立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达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应做好以下两点:
( 1) 改变理念,加强领导、建构课外体育运行体系
使学校体育管理者充分识到课外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建构一个有效的课外体育运行体系,有计划、有组织、有特色地开展课外体育;增加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开发有利于大学生活动的体育项目,特别是娱乐性,健身性强的休闲项目,重在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安排专项老师辅导;增建面向大学生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组织,为开展课外体育提供保障。
( 2)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学校群体竞赛体系
课外体育竞赛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但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以点带面地开展。通过大学生体育骨干分子在各个层面上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但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参与工作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她们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群体竞赛项目以“淡竞技、重参与”为指导思想,为广大大学生设置都能参与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降低技术要求、设计适合自己的规则等,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里来,体验体育乐趣,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宁. 全民健身概论.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
[2]戴光豪. 开发课外体育领域功能、营造学生素质教育天地. 安徽体育科技,2002 (2)
[3]汪海涛. 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1)(责任编辑:刘晶)
【关键词】课外体育;大学生;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1-0069-01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不大,锻炼身体积极性不高,健康第一意识不足。这样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也不利于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以往大家一贯比较注重体育课教学,而课外体育活动一直是无序的散漫活动。因此,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建立新的课外体育教育体系以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课外体育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课外体育无论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还是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远远超过了体育课,因而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形式。尽管课外体育缺乏教师直接的指导,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的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是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另外,在参与课外群体竞赛时,各级体育组织,经常有目的、有组织地举行各种形式趣味性的、小型多样的群体活动,学生有选择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实践,就能体会体育带给人心理愉快的情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逐步养成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同时,体育竞赛活动在调节心理,适应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自信、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课外体育一般都是学生自行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能有效提高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广大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2发达国家的课外体育
发达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据统计,美国有80%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体育锻炼。近年来,加拿大提出“QDPE 计划” ,它是指“最多的参加人数、广泛的活动方式,益于整体健康的活动”等。因此各级学校日常体育课最低时间不断增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蓬勃开展。加拿大绝大数地区从10年级~11 年级便将体育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把体育活动的重点放在课外体育、周末体育上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是与他们提出“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密切相关。
3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参与度
从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原因分析,兴趣是主要因素。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体育技能的支持与时间的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中对体育活动有兴趣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欲望,出勤率高,练习非常积极主动,掌握动作快,很乐意在运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运动能力;对体育活动无所谓的学生基本上把体育活动作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消遣的一种手段,兴趣受情绪的影响较大,运动欲望一般,练习较为积极;而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就是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表现为不积极,掌握动作较慢,怕脏怕累,他们主要是为了挣够学分,顺利毕业而参加。其中后二种情况的学生超过大学生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无所谓或不感兴趣的情况,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但只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合理安排有限的运动场,充分开发、创造能激发女生兴趣的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有目的地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也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每年各高校都要组织大量的课外体育竞赛,竞赛项目设置太专业,比赛太正规(如篮球、排球、田径等), 技术、技能要求高,大学生中的体育尖子就会始终占据着各个级别比赛的竞赛场,技术比较差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只能当观众。相反,技术、技能要求较低,方便参与,参与以乐趣为主的竞赛项目才是大学生乐于参与的竞赛活动。参与多,体验多,兴趣激发起来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4课外体育与终身体育
如果说体育课还是“必修”的话,那么课外体育是一种实现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二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其模式为:扩大运动教材领域(包括消遣娱乐、健身、舞蹈等) ,对教材时间弹性化,或在校内外建立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等。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断言,这种模式必将产生巨大教育效益。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这种养成习惯和体育意识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对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具有一定作用。
5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级人才,高校体育应建立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达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应做好以下两点:
( 1) 改变理念,加强领导、建构课外体育运行体系
使学校体育管理者充分识到课外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建构一个有效的课外体育运行体系,有计划、有组织、有特色地开展课外体育;增加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开发有利于大学生活动的体育项目,特别是娱乐性,健身性强的休闲项目,重在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安排专项老师辅导;增建面向大学生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组织,为开展课外体育提供保障。
( 2)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学校群体竞赛体系
课外体育竞赛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但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以点带面地开展。通过大学生体育骨干分子在各个层面上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但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参与工作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她们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群体竞赛项目以“淡竞技、重参与”为指导思想,为广大大学生设置都能参与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降低技术要求、设计适合自己的规则等,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里来,体验体育乐趣,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宁. 全民健身概论.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
[2]戴光豪. 开发课外体育领域功能、营造学生素质教育天地. 安徽体育科技,2002 (2)
[3]汪海涛. 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1)(责任编辑: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