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教学,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教学者自身要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对钢琴这件乐器有充分的了解,还要求教学者对钢琴演奏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能够透彻的分析、理解。它更需要教学者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普遍规律,这样才能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笔者多年在高师从事钢琴教育工作,接触了许多年龄各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结合对他们学习情况的反思,提出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与同行商榷。
1.弹奏状态的问题
我们经常评论学生的弹奏状态,什么样的弹奏状态才是正确的呢?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在演奏钢琴时,到底用的是什么力量?如果我们需要一种自然舒适的演奏状态,很明显,我们就需要一种很自然的力量来完成弹奏,那么,什么力量是最自然的呢?在自然界中,重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也是从不消失的最自然的力量。从力学的原理可以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则物体就可以接受并传递所承受的全部的力量。由于钢琴琴键永远都只有一种运动方式——垂直的上下运动,而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只有重力是垂直方向的力量,而且,只有重力是随时存在的。因而,如果在演奏钢琴的时候运用的是重力,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很自然的演奏。弹奏钢琴时的重力来自于演奏者手臂的重量。而手臂的重量只有在完全放松时才可以体会得到。放松,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麻烦的问题。说简单,是因为道理简单,说麻烦,是因为我们经常会被一些生活中的动作错觉所麻痹,以为自己放松了,其时是没有放松的。
手臂放松的关键部位是肩关节。要体验放松,就要想象自己的手臂好像断了一样,当别人抬起自己的手臂时,不要随着用力向上抬,完全由别人控制,当别人松掉自己的手臂时,手臂会自然的落下来。如果把手臂放松的放在键盘上,手臂的重量会把琴键给压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的手(手掌、手指)也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是无法弹奏的,因为重量要传递到琴键上,必须要有一个传递的媒介,这个媒介就是我们的手,手必须要有足够的硬度,才能把重量传递到琴键上。
手臂的重量通过手腕、手掌、手指各关节、指尖、琴键、顶杆、榔头、琴弦这样一个传递过程,在这些环节中,钢琴的结构是固定的,只有我们的手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手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力量的传递,也直接影响到最后的声音效果。通过力学中的弹性碰撞实验可以知道,如果两个碰撞物体间存在缓冲的情况,那么力量就不能完全被传递,同样,手掌的状态如果是松懈的,这无疑是增加了一个缓冲的环节,其结果就是重量不能够被很好的传递。所以,钢琴演奏中基本的状态就是——前紧后松。即手腕以前要紧,手腕以后要松,手腕本身起调节作用——该紧则紧,该松就松。
由于手臂的重量是持续存在的,所以,在演奏中,手指运动的过程其时就是一个力量转移的过程,就像汽车的轮胎一样,不管它转到那个方向,车身的重量始终通过轮胎与地面接触的点传到地面。可以想象不同的手指就是轮胎的边,换手指就像轮胎转动,手臂的重量在手指之间自然的转移、传递。以上归纳起来就是“放松——重量——支撑——转移”四个环节。这是钢琴弹奏的技术基础,也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犹如高大的建筑没有根基,再漂亮也是海市蜃楼。
2.有关坐姿的一些要求
2.1上身的姿态
已故著名德国钢琴教授彼特·乌德(PeterUlde),晚年遍游欧洲各大城市举行大师班,他的个人心得特别着重于研究弹奏姿势,以及弹奏时身体放松和省力的问题等。他教导学生在弹奏渐强时,身体向前伏,使音乐增加一点紧张感;而弹奏减弱时,身体向后仰,由此带来松弛感。弹奏轻、弱力度片段,手臂可以稍伸直,身体向后仰,肩膀放松,使指尖的力量受到控制;而弹奏强音乐段时,腰部要坐直,双脚稳定地支撑地面,使力量能由上半身落到手指上。
2.2腿脚的摆放
很多学生初学时因为紧张双腿膝盖夹得很紧,上身就只能端坐而不能自由的移动,此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放松膝盖,双腿自然分开。脚的摆放一般为右脚前,左脚后。右脚前为了随时准备右踏板的使用。左脚后是为了支撑身体的重心。双脚不要悬空,这样上身的重心就会转移到臀部。当演奏的区域较大时,双腿也要随之分的开一些,这样有助于上身随着演奏区域的变化而自由的移动重心。如双手的演奏都集中在高音区时,重心要移到右脚,左腿略伸向左边,以保持身体平衡,反之亦然。
3.钢琴课堂教学模式上的问题
3.1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单调,缺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
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缺少探究性与创新意识。在钢琴教学中,一些教师一直沿用教学的老套路,教材的选择恒久不变,没有吸收当今社会音乐界动向的第一手资料,不与时俱进,这种情况下安排的教学内容肯定会显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也就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书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的钢琴教学中,没有体现意见书的要求。学生一首钢琴曲的完成,仅限于对乐曲本身的学习,包括基本的音乐主题、创作手法等,而缺少与音乐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如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等。甚至更缺乏与舞蹈、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的整合与兼容,教学内容单调,缺少综合性。
3.2高师钢琴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师钢琴教学的评价往往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而不会因人而异,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通过被评价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进行评分。在评价内容方面,侧重技巧、技能,注重表面的显像因素,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在的隐性因素的考察;对于理论课的评价,重视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体验与创新能力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莉.对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3).
[2]张震.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下的高师钢琴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1.弹奏状态的问题
我们经常评论学生的弹奏状态,什么样的弹奏状态才是正确的呢?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在演奏钢琴时,到底用的是什么力量?如果我们需要一种自然舒适的演奏状态,很明显,我们就需要一种很自然的力量来完成弹奏,那么,什么力量是最自然的呢?在自然界中,重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也是从不消失的最自然的力量。从力学的原理可以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则物体就可以接受并传递所承受的全部的力量。由于钢琴琴键永远都只有一种运动方式——垂直的上下运动,而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只有重力是垂直方向的力量,而且,只有重力是随时存在的。因而,如果在演奏钢琴的时候运用的是重力,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很自然的演奏。弹奏钢琴时的重力来自于演奏者手臂的重量。而手臂的重量只有在完全放松时才可以体会得到。放松,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麻烦的问题。说简单,是因为道理简单,说麻烦,是因为我们经常会被一些生活中的动作错觉所麻痹,以为自己放松了,其时是没有放松的。
手臂放松的关键部位是肩关节。要体验放松,就要想象自己的手臂好像断了一样,当别人抬起自己的手臂时,不要随着用力向上抬,完全由别人控制,当别人松掉自己的手臂时,手臂会自然的落下来。如果把手臂放松的放在键盘上,手臂的重量会把琴键给压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的手(手掌、手指)也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是无法弹奏的,因为重量要传递到琴键上,必须要有一个传递的媒介,这个媒介就是我们的手,手必须要有足够的硬度,才能把重量传递到琴键上。
手臂的重量通过手腕、手掌、手指各关节、指尖、琴键、顶杆、榔头、琴弦这样一个传递过程,在这些环节中,钢琴的结构是固定的,只有我们的手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手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力量的传递,也直接影响到最后的声音效果。通过力学中的弹性碰撞实验可以知道,如果两个碰撞物体间存在缓冲的情况,那么力量就不能完全被传递,同样,手掌的状态如果是松懈的,这无疑是增加了一个缓冲的环节,其结果就是重量不能够被很好的传递。所以,钢琴演奏中基本的状态就是——前紧后松。即手腕以前要紧,手腕以后要松,手腕本身起调节作用——该紧则紧,该松就松。
由于手臂的重量是持续存在的,所以,在演奏中,手指运动的过程其时就是一个力量转移的过程,就像汽车的轮胎一样,不管它转到那个方向,车身的重量始终通过轮胎与地面接触的点传到地面。可以想象不同的手指就是轮胎的边,换手指就像轮胎转动,手臂的重量在手指之间自然的转移、传递。以上归纳起来就是“放松——重量——支撑——转移”四个环节。这是钢琴弹奏的技术基础,也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犹如高大的建筑没有根基,再漂亮也是海市蜃楼。
2.有关坐姿的一些要求
2.1上身的姿态
已故著名德国钢琴教授彼特·乌德(PeterUlde),晚年遍游欧洲各大城市举行大师班,他的个人心得特别着重于研究弹奏姿势,以及弹奏时身体放松和省力的问题等。他教导学生在弹奏渐强时,身体向前伏,使音乐增加一点紧张感;而弹奏减弱时,身体向后仰,由此带来松弛感。弹奏轻、弱力度片段,手臂可以稍伸直,身体向后仰,肩膀放松,使指尖的力量受到控制;而弹奏强音乐段时,腰部要坐直,双脚稳定地支撑地面,使力量能由上半身落到手指上。
2.2腿脚的摆放
很多学生初学时因为紧张双腿膝盖夹得很紧,上身就只能端坐而不能自由的移动,此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放松膝盖,双腿自然分开。脚的摆放一般为右脚前,左脚后。右脚前为了随时准备右踏板的使用。左脚后是为了支撑身体的重心。双脚不要悬空,这样上身的重心就会转移到臀部。当演奏的区域较大时,双腿也要随之分的开一些,这样有助于上身随着演奏区域的变化而自由的移动重心。如双手的演奏都集中在高音区时,重心要移到右脚,左腿略伸向左边,以保持身体平衡,反之亦然。
3.钢琴课堂教学模式上的问题
3.1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单调,缺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
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缺少探究性与创新意识。在钢琴教学中,一些教师一直沿用教学的老套路,教材的选择恒久不变,没有吸收当今社会音乐界动向的第一手资料,不与时俱进,这种情况下安排的教学内容肯定会显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也就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书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的钢琴教学中,没有体现意见书的要求。学生一首钢琴曲的完成,仅限于对乐曲本身的学习,包括基本的音乐主题、创作手法等,而缺少与音乐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如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等。甚至更缺乏与舞蹈、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的整合与兼容,教学内容单调,缺少综合性。
3.2高师钢琴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师钢琴教学的评价往往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而不会因人而异,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通过被评价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进行评分。在评价内容方面,侧重技巧、技能,注重表面的显像因素,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在的隐性因素的考察;对于理论课的评价,重视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体验与创新能力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莉.对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3).
[2]张震.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下的高师钢琴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