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上,老师都会使尽浑身解数,积极营造情境,多媒体、实物展示轮番上阵,学生则心领神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小组学习热热闹闹,一问一答配合得流畅自然,唯恐出现“冷场”。然而,“冷场”真的是课堂的大忌吗?笔者认为,“冷场”其实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精心设计的“冷场”对于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培养良好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定式;有效课堂;审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上,老师都会使尽浑身解数,积极营造情境,多媒体、实物展示轮番上阵,学生则心领神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小组学习热热闹闹,一问一答配合得流畅自然,唯恐出现“冷场”。然而,“冷场”真的是课堂的大忌吗?
一、教学片段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基本性质相通之处后,不禁自鸣得意,顿时班级陷入了混乱,部分学困生也开始不够安分,于是,我借机出示了以下的三道习题:
出示算式1:■=■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已经非常熟练了,看看这道题,该填多少?老师话音一落,学生们不加思考地喊起来,填9。老师未言语,在空白处写了9,然后微笑着看着学生。少数学生顿时反应过来,又再次喊道:不对不对,这是加法,不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仍未言语,把9擦去。师:不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吗?班级陷入了一片寂静,“冷场”出现了。等了一会,老师在算式后边又补写了个等号。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又再次喊道:先求分子的和。老师在算式后面写了个12。师:现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了吗?生:可以,分子扩大了4倍,分母也要扩大4倍,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变成20,所以应该加上15。师:完全正确,想一想,这里一定要先求出分子的和吗?学生略一思考,不少同学概括出:分子加上自身的3倍,分母5也要加上自身的3倍。
出示算式2:■=■
老师刚一落笔,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不能填6,这里是减法,要先求分子的差。
老师未言语,将算式续写到:■=■=■
学生一看,又傻眼了,少数学生抢答:18除以12。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得列竖式,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班级再次陷入了寂静,“冷场”再一次出现。过了一会,许多学生开始露出无奈的目光。这时,老师提笔在分数■下面画了道线。学生顿时反应过来,不过不敢贸然抢答,纷纷在下面用笔算了一下,很快,学生纷纷举起手来。生:先约分,得■,分子扩大4倍变成12,分母4也扩大4倍,变成16,所以应该减去8。师:比起上一题,你有什么想法?生:比起上一题,这一题不光要求和,更要看看能不能约分。出示算式3:■=■老师刚一写完,学生不禁抢答起来,填4。老师仍未言语,提笔写上了4。少数学生好像发现了问题,说填4不对,15怎么能除以4呢?老师不置可否,在4的旁边画了个问号。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班级又一次进入“冷场”。很快,沉静的气氛被一片争论所打乱,在能不能填4的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老师待时机成熟,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学生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老师。师:同意填4的来说说理由。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里应该填4,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分数的大小不变。师:不同意填4的来说说。生: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应该是个分数。师:结果不是分数就意味着等式不能成立了吗?想想除法的基本性质?学生这时反应过来,纷纷表示赞同。
二、案例分析
1.出示第一道题目后,学生的抢答很显然没有仔细审题,受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习题的影响,这种不经仔细审题而盲目抢答的现象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道顽疾。此时,老师并没有太多言语,任由班级进入“冷场”,在“冷场”的时间内,学生开始重新审视题目,当发现了这道题目的不同之处时,冷场被打破,这时的冷场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老师适时出示等号加以引导,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2.在出示第二道题目后,学生有了戒备之心,开始自觉地和上一题进行比较,学生延续了认真审题的过程,然而,班级再次陷入“冷场”,却是学生尝试后发现无法延续上题的方法,当学生露出无奈的目光时,启发的机会到了!老师并没有给予解答,而老师的一道线给学生凌乱的思路指引了一条方向。学生经过尝试,很快地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3.当老师在出示第三道题目之后,学生很快在能不能填4的问题上陷入了深思。学生纷纷为能不能填4寻找理论支撑,证明自己的观点,寻找对方答案的错误方面,此时的“冷场”为接下来的争论提供了论据。接下来的争论就显得异常精彩。
三、结论
如一首好的音乐需要高低音的衔接,一幅好画在浓墨重彩旁适当留白,一堂好课也需要一点点“冷场”,“冷场”作为平静的外在形式,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1.认真审题需要“冷场”。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审题也是一种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概念的负迁移,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鉴别,归纳,整理,从而寻找到一条合适的解题思路。这种观察,需要在“冷场”的环境下进行。
2.独立思考需要“冷场”。课堂过于流畅的一问一答,或者老师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者学生足够熟练,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学生“一路小跑”抵达到教学目标。这种一问一答其实学生缺少缜密的思考,少数优等生的快速思考掩盖了全班的思考。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提问后出现的安静是学生在与自己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路被迅速打开,题目自身吸引着学生主动思考。当穷其力而无所为时,启发加之凸现出来,达到了“愤”和“悱”的状态,此时老师一点小小的引导,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课堂争论需要“冷场”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而如果争论没有经过学生认真地思考,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到论据,那么,争论就失去了探索的意义,变成了“争吵”。
有效课堂需要适当的“冷场”,在“冷场”中,学生可以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听讲,静下来审题,静下来阅读,“冷场”实际上是在积蓄能量,如何做到“‘冷场’不冷”则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定式;有效课堂;审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上,老师都会使尽浑身解数,积极营造情境,多媒体、实物展示轮番上阵,学生则心领神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小组学习热热闹闹,一问一答配合得流畅自然,唯恐出现“冷场”。然而,“冷场”真的是课堂的大忌吗?
一、教学片段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基本性质相通之处后,不禁自鸣得意,顿时班级陷入了混乱,部分学困生也开始不够安分,于是,我借机出示了以下的三道习题:
出示算式1:■=■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已经非常熟练了,看看这道题,该填多少?老师话音一落,学生们不加思考地喊起来,填9。老师未言语,在空白处写了9,然后微笑着看着学生。少数学生顿时反应过来,又再次喊道:不对不对,这是加法,不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仍未言语,把9擦去。师:不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吗?班级陷入了一片寂静,“冷场”出现了。等了一会,老师在算式后边又补写了个等号。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又再次喊道:先求分子的和。老师在算式后面写了个12。师:现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了吗?生:可以,分子扩大了4倍,分母也要扩大4倍,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变成20,所以应该加上15。师:完全正确,想一想,这里一定要先求出分子的和吗?学生略一思考,不少同学概括出:分子加上自身的3倍,分母5也要加上自身的3倍。
出示算式2:■=■
老师刚一落笔,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不能填6,这里是减法,要先求分子的差。
老师未言语,将算式续写到:■=■=■
学生一看,又傻眼了,少数学生抢答:18除以12。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得列竖式,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班级再次陷入了寂静,“冷场”再一次出现。过了一会,许多学生开始露出无奈的目光。这时,老师提笔在分数■下面画了道线。学生顿时反应过来,不过不敢贸然抢答,纷纷在下面用笔算了一下,很快,学生纷纷举起手来。生:先约分,得■,分子扩大4倍变成12,分母4也扩大4倍,变成16,所以应该减去8。师:比起上一题,你有什么想法?生:比起上一题,这一题不光要求和,更要看看能不能约分。出示算式3:■=■老师刚一写完,学生不禁抢答起来,填4。老师仍未言语,提笔写上了4。少数学生好像发现了问题,说填4不对,15怎么能除以4呢?老师不置可否,在4的旁边画了个问号。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班级又一次进入“冷场”。很快,沉静的气氛被一片争论所打乱,在能不能填4的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老师待时机成熟,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学生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老师。师:同意填4的来说说理由。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里应该填4,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分数的大小不变。师:不同意填4的来说说。生: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应该是个分数。师:结果不是分数就意味着等式不能成立了吗?想想除法的基本性质?学生这时反应过来,纷纷表示赞同。
二、案例分析
1.出示第一道题目后,学生的抢答很显然没有仔细审题,受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习题的影响,这种不经仔细审题而盲目抢答的现象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道顽疾。此时,老师并没有太多言语,任由班级进入“冷场”,在“冷场”的时间内,学生开始重新审视题目,当发现了这道题目的不同之处时,冷场被打破,这时的冷场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老师适时出示等号加以引导,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2.在出示第二道题目后,学生有了戒备之心,开始自觉地和上一题进行比较,学生延续了认真审题的过程,然而,班级再次陷入“冷场”,却是学生尝试后发现无法延续上题的方法,当学生露出无奈的目光时,启发的机会到了!老师并没有给予解答,而老师的一道线给学生凌乱的思路指引了一条方向。学生经过尝试,很快地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3.当老师在出示第三道题目之后,学生很快在能不能填4的问题上陷入了深思。学生纷纷为能不能填4寻找理论支撑,证明自己的观点,寻找对方答案的错误方面,此时的“冷场”为接下来的争论提供了论据。接下来的争论就显得异常精彩。
三、结论
如一首好的音乐需要高低音的衔接,一幅好画在浓墨重彩旁适当留白,一堂好课也需要一点点“冷场”,“冷场”作为平静的外在形式,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1.认真审题需要“冷场”。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审题也是一种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概念的负迁移,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鉴别,归纳,整理,从而寻找到一条合适的解题思路。这种观察,需要在“冷场”的环境下进行。
2.独立思考需要“冷场”。课堂过于流畅的一问一答,或者老师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者学生足够熟练,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学生“一路小跑”抵达到教学目标。这种一问一答其实学生缺少缜密的思考,少数优等生的快速思考掩盖了全班的思考。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提问后出现的安静是学生在与自己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路被迅速打开,题目自身吸引着学生主动思考。当穷其力而无所为时,启发加之凸现出来,达到了“愤”和“悱”的状态,此时老师一点小小的引导,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课堂争论需要“冷场”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而如果争论没有经过学生认真地思考,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到论据,那么,争论就失去了探索的意义,变成了“争吵”。
有效课堂需要适当的“冷场”,在“冷场”中,学生可以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听讲,静下来审题,静下来阅读,“冷场”实际上是在积蓄能量,如何做到“‘冷场’不冷”则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