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后伴发高脂血症受者血清hepcidin表达的变化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ozhucew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伴发高脂血症受者血清hepcidin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2011年1-7月间的60例肾移植受者分为高脂血症受者组(35例)和非高脂血症受者组(25例),正常对照者分为正常无高脂血症组(30例)和正常伴高脂血症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血清hepcidin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同时检测血液学、生化和铁代谢相关指标,研究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结果 高脂血症受者组与其他3组比较,其血清hepcidin、IL-6、铁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的单因素变量分析表明,血清hepcidin的表达与血清铁蛋白、IL-6有相关性(P<0.05或P<0.01).所有样本的联合相关分析表明,血清hepcidin与肾小球滤过率、胆固醇总量、甘油三脂、血清铁蛋白和IL-6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肾移植后伴发高脂血症受者的血清hepcidin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血清铁蛋白和IL-6的表达有相关性,其可反映体内高脂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小剂量与常规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肾移植受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26例诊断为IPFI的肾移植受者的资料.患者使用L-AmB治疗,按照药物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0.2~0.5mg·kg-1·d-1,19例)和常规剂量组(1~5 mg· kg-1·d-1,7例).结果 小剂量组药物使用疗程为(20
目的 探讨棉子糖低钾右旋糖酐(RLPD)液保存供肺的效果.方法 自2002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完成肺移植131例,其中单肺移植81例,双肺移植50例.供者129例,其中2例供者的左、右肺分别移植给4例受者.供肺获取时先用RLPD液顺行灌注4L,再逆行灌注1L,随后将供肺保存于3L低温RLPD液中.根据供肺冷缺血时间长短及供肺质量决定是否行二次灌注.手术期间严密监测受者动脉血液气体、平均肺动脉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其修复在肾移植中不可避免,它们是影响移植肾早期功能恢复和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肾脏IRI及其修复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肾脏缺血再灌注(IR)期间多种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因素和途径被激活,一方面促进肾脏细胞凋亡,参与肾脏IRI;另一方面则抑制肾脏细胞凋亡,减轻肾脏IRI,参与损伤后修复.本文就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修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期刊
目的 对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技术进行改良,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间41例采用改良的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技术切取供肾的临床资料.改进的方法包括:(1)肾脏游离采用钝性分离加剪刀锐性分离,超声刀间断止血的联合方法进行 ;(2)肾动、静脉及输尿管充分游离完毕后,在侧腹部自Trocar套管孔向下做平行腹直肌切口约5~6 cm长,沿肌纤维走行方向分别钝性分离牵
目的 探讨高渗枸橼酸盐嘌呤Ⅱ( HC-AⅡ)器官保存液保存供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选择9家移植中心等待肾脏移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以HC-AⅡ保存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肾,对照组接受以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盐(HTK)保存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肾.结果 进入全分析人群(FAS)的患者共277例,其中试验组137例,
强效免疫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问世前,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非常高,而移植肾的存活率较低.环孢素A的出现显著降低了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了移植受者的存活率.而他克莫司的出现则进一步降低了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和受者的存活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美国器官分配网络(UNOS)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尸体肾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肾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66.5%和81.3%.与环孢素A相比,
期刊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供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间170例活体肝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供肝类型分为右半供肝组和左半供肝组,采用Clavien分类系统对术后早期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间供者年龄、身高体重指数、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半供肝组比较,右半供肝组实际切取的供肝重量较大(P<0.05),残余肝重量较小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的尿液中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和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PG)含量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20例为排斥组,另选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的受者20例为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起,连续30d留取晨尿,利用Luminex 2000检验操作平台,通过PlexMark三联肾损伤标志物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细胞色素P4 50酶(CYP)3A5*3、CYP3A4* 18B和CYP3A5-CYP3A4单倍型对他克莫司(Tac)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DNA测序法检测61例肾移植受者CYP3A5*3和CYP3A4* 18B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受者的血Tac浓度,比较术后14d和1、2、3个月时不同基因型受者之间血Tac浓度谷值(G0)、Tac剂量(D)及浓度/剂量(G0/D)的
患者为男性,年龄为30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08年在我院行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为其母亲).术后3d,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d,尿量恢复正常.以他克莫司3 mg/d+吗替麦考酚酯2.25mg/d+泼尼松5 mg/d预防排斥反应.2009年5月复查,发现尿蛋白持续++,隐血+~++,于外院诊断为“慢性排斥反应”,血肌酐呈缓慢进展,最高达996 μmol/L,遂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