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棋至年中,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给“稳增长”私下定指标:一些省市将目标确定为“保8”,一些市县则抬高一阶确定为“保9”。加上正被热议的“新刺激政策”,中国似乎又要打一场“保增长战役”。
这些现象和心态,并非理性行为。必须尽快走出对“稳增长”的认识误区,并在操作层面对政绩考核机制做相应调整,以腾出更多空间进行调结构和深化改革。
认识误区在于,“稳增长一定有个具体的目标”,如保8%或保9%。事实上,这种缺乏弹性的目标容易产生至少三方面的负面效果:
一是每次经济增长下滑时,地方政府都希望拿到“稳增长”的尚方宝剑,这样上项目的各种限制放松,许多不好的项目如环评过不了,或有明显争论的项目都是借稳增长之力而“逆流而上”,最终导致不顾后果的扩张。追求短期利益,与长期的调结构转方式产生巨大冲突。中央长期倡导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目标就有被拖延乃至落空之虞。
二是,在实现预设的“稳增长”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代价考量问题。一般的结果是:保住了增长,但代价过于高昂,并产生许多负面效应。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不能低于8%,或测算出长期有9%以上的增长潜力,所以要“确保”。这样的论断偏于主观。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提出“保8”,那时中国GDP规模还较小,亚洲金融危机也仅是一种区域性危机,提“保8”还可以接受。
如今,情况完全改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处于大调整或一个较长期的低迷之中,中国GDP基数也增大了数倍,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在减弱、新的竞争力还未形成。这种情况下再提“保8”是否有可能、有必要深入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增长目标与代价之间取得平衡。
三是,过于确定的稳增长目标,容易成为各种崩溃论、反宏观调控论的“由头”。中国GDP就不能低于8%吗?低于8%就会崩盘吗?中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长10%,在另一些时期也可能增长7%,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保持8%以上或10%左右的水平。在规模已经很大、外部环境明显恶化、自身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情况下,调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合理的选择,也是降低风险、保安全的选择。
继续保持高增长目标风险较大,甚至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房价不能跌、增长不能低,低了中国社会就不能承受,这或多或少是一种带“挟持性”味道的说法,甚至可能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继续保持利益不受侵害的说辞。
走出认识误区之后,可将稳增长目标确定为一个区间,如6%至9%,9%以上的增长代价过大,要主动加以调控,使其降下来;而6%以下的增长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率放慢是一种内在趋势,也是结构调整的一种内在要求。增长在6%?9%之间是可以接受的,不能说低于8%就不好,高于8%就是好,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弹性目标,而不是刚性目标;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
在操作层面,为了让地方政府更好地配合“稳增长调结构”,在“十二五”以后的较长时间内,衡量经济发展好坏的指标应做较大调整,最终形成新的政绩激励机制。
未来的发展要看两个速度,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另一个是结构调整的速度。总体来讲,要适当淡化增长速度,同时,明显强化用结构调整速度来评估经济增长的好坏。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了,但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了,这样的增长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结构调整速度极慢或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然较低,这样的高增长不必强行维持。
强化调结构,用结构调整的速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这对东部发达地区来讲,尤其重要。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未来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靠服务业、靠产业升级及创新驱动,这些新驱动力用增长率指标衡量将是明显偏慢的,但效益和效率却可能是较高的,因为附加值更高、创造增加的机会更多。
对中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来讲,调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增长速度快点也是必要的,可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这对全国来讲,是区域差距缩小的过程,是区域协调,也可避免过去区域发展的过度同质化问题。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这些现象和心态,并非理性行为。必须尽快走出对“稳增长”的认识误区,并在操作层面对政绩考核机制做相应调整,以腾出更多空间进行调结构和深化改革。
认识误区在于,“稳增长一定有个具体的目标”,如保8%或保9%。事实上,这种缺乏弹性的目标容易产生至少三方面的负面效果:
一是每次经济增长下滑时,地方政府都希望拿到“稳增长”的尚方宝剑,这样上项目的各种限制放松,许多不好的项目如环评过不了,或有明显争论的项目都是借稳增长之力而“逆流而上”,最终导致不顾后果的扩张。追求短期利益,与长期的调结构转方式产生巨大冲突。中央长期倡导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目标就有被拖延乃至落空之虞。
二是,在实现预设的“稳增长”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代价考量问题。一般的结果是:保住了增长,但代价过于高昂,并产生许多负面效应。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不能低于8%,或测算出长期有9%以上的增长潜力,所以要“确保”。这样的论断偏于主观。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提出“保8”,那时中国GDP规模还较小,亚洲金融危机也仅是一种区域性危机,提“保8”还可以接受。
如今,情况完全改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处于大调整或一个较长期的低迷之中,中国GDP基数也增大了数倍,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在减弱、新的竞争力还未形成。这种情况下再提“保8”是否有可能、有必要深入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增长目标与代价之间取得平衡。
三是,过于确定的稳增长目标,容易成为各种崩溃论、反宏观调控论的“由头”。中国GDP就不能低于8%吗?低于8%就会崩盘吗?中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长10%,在另一些时期也可能增长7%,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保持8%以上或10%左右的水平。在规模已经很大、外部环境明显恶化、自身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情况下,调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合理的选择,也是降低风险、保安全的选择。
继续保持高增长目标风险较大,甚至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房价不能跌、增长不能低,低了中国社会就不能承受,这或多或少是一种带“挟持性”味道的说法,甚至可能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继续保持利益不受侵害的说辞。
走出认识误区之后,可将稳增长目标确定为一个区间,如6%至9%,9%以上的增长代价过大,要主动加以调控,使其降下来;而6%以下的增长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率放慢是一种内在趋势,也是结构调整的一种内在要求。增长在6%?9%之间是可以接受的,不能说低于8%就不好,高于8%就是好,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弹性目标,而不是刚性目标;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
在操作层面,为了让地方政府更好地配合“稳增长调结构”,在“十二五”以后的较长时间内,衡量经济发展好坏的指标应做较大调整,最终形成新的政绩激励机制。
未来的发展要看两个速度,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另一个是结构调整的速度。总体来讲,要适当淡化增长速度,同时,明显强化用结构调整速度来评估经济增长的好坏。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了,但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了,这样的增长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结构调整速度极慢或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然较低,这样的高增长不必强行维持。
强化调结构,用结构调整的速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这对东部发达地区来讲,尤其重要。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未来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靠服务业、靠产业升级及创新驱动,这些新驱动力用增长率指标衡量将是明显偏慢的,但效益和效率却可能是较高的,因为附加值更高、创造增加的机会更多。
对中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来讲,调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增长速度快点也是必要的,可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这对全国来讲,是区域差距缩小的过程,是区域协调,也可避免过去区域发展的过度同质化问题。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