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改革在近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在肯定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对改革积累的问题进行正确反思。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面临的利益阻力和顶层设计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考量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界限,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政府介入经济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微观经济干预主要应从行政审批转向市场监管。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转中存在着较多的政府行政干预行为。如果除了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外,政府干预越来越多介入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如:对部分行业的进入限制、重要商品和金融产品定价管制、投资审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配置管制等等,那么过多的行政介入就会使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者,造成权力经济和“双轨制”经济盛行,进而扭曲市场机制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配置低效和浪费,也会为市场提供大量的套利机会,甚至造成腐败及两极分化。
政府干预经济,特别是干预微观经济,首先应对干预的范围和方式进行明确。政府干预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的发挥。为了保证市场主体的活力,政府干预的范围应该尽可能小,实行有限干预。
有限干预是指政府干预市场应该掌握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修复市场缺陷后,能交给市场自我解决的还应交由市场解决。干预不能损害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市场主体,也不能使政府变成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干预的目的不是使行政权力介入资源配置,而是通过弥补市场失灵提高配置资源的社会总体效率。
有限干预理念要求转变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对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更多通过建立市场行为规范,内生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来弥补市场缺陷,而不是立足于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审批。政府日常的经济干预活动主要是对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因此,政府有限干预应坚持法制理念,立法在前,并通过严格执法对市场进行规范和弥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保证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目前诸多审批行为超出了有限干预的理念,实质上是对市场主体竞争的限制,对市场运行效率也产生影响。过多的审批行为使得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竞争杠杆失灵,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现象。目前,越是公权集中的行业和领域,越容易造成财富集中和两极分化;越是进入审批程序严格的行业,越容易形成垄断和服务效率低下。
一些没必要的行政审批取消后其市场失灵现象如何弥补?这需要逐步建立对市场失灵领域的有效监管。
监管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能否建立有效的监管规则。第二,能否做到对规则执行的有效监控。前者依赖于监管者的监管取向和对被监管行为的充分认知,要求监管者始终将公众利益而不是被监管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具备对被监管者的各类行为进行分析研判和利益评估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监管手段约束市场行为,调节利益分配,弥补市场失灵。后者要求监管者坚持法制化监管理念,立法在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法制化水平。
为防止监管者被“俘获”,必须明确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实行透明监管,提高监管透明度,提高公众对监管行为的了解和监督。同时,建立多方参与的竞争性监管格局,综合引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法庭等共同参与监管约束,保证监管行为符合规则预期。
从行政审批到有效监管实际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自我完善。
(以上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供职机构)
作者简介:
1974年出生,曾任职于中国银行总行,现任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界限,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政府介入经济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微观经济干预主要应从行政审批转向市场监管。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转中存在着较多的政府行政干预行为。如果除了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外,政府干预越来越多介入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如:对部分行业的进入限制、重要商品和金融产品定价管制、投资审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配置管制等等,那么过多的行政介入就会使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者,造成权力经济和“双轨制”经济盛行,进而扭曲市场机制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配置低效和浪费,也会为市场提供大量的套利机会,甚至造成腐败及两极分化。
政府干预经济,特别是干预微观经济,首先应对干预的范围和方式进行明确。政府干预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的发挥。为了保证市场主体的活力,政府干预的范围应该尽可能小,实行有限干预。
有限干预是指政府干预市场应该掌握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修复市场缺陷后,能交给市场自我解决的还应交由市场解决。干预不能损害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市场主体,也不能使政府变成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干预的目的不是使行政权力介入资源配置,而是通过弥补市场失灵提高配置资源的社会总体效率。
有限干预理念要求转变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对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更多通过建立市场行为规范,内生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来弥补市场缺陷,而不是立足于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审批。政府日常的经济干预活动主要是对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因此,政府有限干预应坚持法制理念,立法在前,并通过严格执法对市场进行规范和弥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保证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目前诸多审批行为超出了有限干预的理念,实质上是对市场主体竞争的限制,对市场运行效率也产生影响。过多的审批行为使得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竞争杠杆失灵,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现象。目前,越是公权集中的行业和领域,越容易造成财富集中和两极分化;越是进入审批程序严格的行业,越容易形成垄断和服务效率低下。
一些没必要的行政审批取消后其市场失灵现象如何弥补?这需要逐步建立对市场失灵领域的有效监管。
监管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能否建立有效的监管规则。第二,能否做到对规则执行的有效监控。前者依赖于监管者的监管取向和对被监管行为的充分认知,要求监管者始终将公众利益而不是被监管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具备对被监管者的各类行为进行分析研判和利益评估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监管手段约束市场行为,调节利益分配,弥补市场失灵。后者要求监管者坚持法制化监管理念,立法在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法制化水平。
为防止监管者被“俘获”,必须明确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实行透明监管,提高监管透明度,提高公众对监管行为的了解和监督。同时,建立多方参与的竞争性监管格局,综合引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法庭等共同参与监管约束,保证监管行为符合规则预期。
从行政审批到有效监管实际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自我完善。
(以上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供职机构)
作者简介:
1974年出生,曾任职于中国银行总行,现任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