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校园网络应用需求的深入,传统的BBS论坛、博客及门户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如何挖掘网络的应用价值?该文结合web 2.0理念,探讨MCS知识社区的功能和建设,并就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园网;MCS知识社区;Web2.0;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9-0442-02
Based on the Campus Network MCS Knowledge Communities i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Arts Institutions
SHI Xiang-bing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As the campus network application needs in-depth,the traditional BBS forum,blog and portal has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current demand,how to tap the value of network.This paper Web 2.0 concepts, knowledge of MCS functions an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analysis.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MCS community knowledge; Web2.0; construction
1 引言
随着各院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数字校园2.0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何提升网络应用的价值,为师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应用则是关键。如何从数字校园1.0时代的信息共享、业务整合、一站式服务应用阶段,到致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数字校园2.0时代过渡,让师生有展现自我的个性空间,并能够和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沟通、协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协作、如何解决问题。“下一代数字校园的思想与Web2.0的思想应用是一体的。在新的数字校园的平台上,用户具有双重角色—既是系统和资源的建设者也是系统和资源的使用者。”[7]MCS知识社区的应用就是基于数字校园2.0时代理念的充分体现,是信息化的“个体主义”阶段,而数字校园2.0与Web2.0的发展理念是一体的。
1 应用需求的深入
1.1 学生的需求
艺术院校学生是一个十分活跃并具有个性的群体,在课程学习之外,他们更渴求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希望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能充分展示自己或在艺术主题空间“舞台”互动,而在这方面学校只提供了一些论坛、教学平台和一些基于传统信息发布的学生门户等第一代数字校园,即数字校园1.0等;特别是存在着对艺术在网络上的应用更是缺乏,目前这些网络应用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学生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更加适合的网络应用是一项迫切的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Blog、Wiki等技术兴起,关注促进用户分享、交互协作的Web2.0应用已经在互联网上形成新的浪潮。大学生们开始习惯了这些应用,并开始使用各种类型的个人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心情、技能;他们也参与各种类型的Wiki共建和资料利用。但是所有的这些应用都是分散在校外,无法更多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1.2 教师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的不断普及,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更注重于“教”,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交流相对比较少,对于教师而言,更加希望能够促进在校学生之间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进行沟通、协作,让教师能够从中参与引导和协助,最终能够不断积淀形成学校的知识库。引入MCS知识社区则是网上新教学模式应用的尝试,更适合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特点,强调师生充分互动沟通协作,使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更加有效的了解学生动态;并与学生在某个课题上互动、协作;实现课程及实践的讨论与心得分享。
1.3 院校的需求
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是知识的海洋,随着各门学科的纵深发展,形成学科知识的沉淀,各种学科的研究基地或实验中心的成立如雨后春笋,网络资源的充实为学科文化的积淀起了重要的作用,而知识社区的应用可以辅助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与宣传的基础上形成学校独特的知识库与人才库。它最终将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师生文化知识的积淀;学科知识的丰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达到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
2 MCS知识社区的引入
2.1 基于Web 2.0 的MCS知识社区
Web 2.0 是一种理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也即Web1.0的演进阶段),是促进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是博客/网志、站点摘要、百科全书(WIKI)、社会网络(SNS),对等联网或称点对点(P2P)、即时通讯等软件技术的具体实现,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基于Web2.0 提倡个性化、互动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MCS(My compus space)知识社区是用户在管理知识(KM)的同时形成了个人个性化展示空间(个人BLOG)与互动空间(主题与社区),在此基础上的各类知识与协作形成了高校的知识库,由知识库提炼出的人才形成了人才库,用户社区活动行为的统计分析开成了个人档案。MCS是集知识管理(KM)、主题社区与BLOG为一体的知识管理社区体系,即MCS=KM BLOG BBS Wiki。“MCS知识社区”是Web2.0理念的技术实现,它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互动协作的平台,师生的贡献和互动将被归类和沉淀,形成知识库和人才库,为系统带来越来越丰富、独特的信息。
2.2 MCS知识社区功能实现
2.2.1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和个人展示空间
利用校园网部署MCS知识社区系统,为每一个师生提供了一个方便管理个人知识的工具,透过这个工具,可以方便的在不同场所(例如图书馆、学校机房、宿舍)将自己的想法、收集整理的信息(包括音视频作品、课程资料等)保存在一个随时可以访问,并且方便信息整理和检索的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师生可以方便的选择将某些信息分享给所有人閱读和参与互动,并且可以选择和定制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形成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的个人空间(就像个人Blog);也可以选择某些信息分享给指定的好友。[4]
2.2.2 音乐主题协作创新平台
通过让所有的人在系统上管理自己的知识,构建网络家园的同时,如何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互动是一个关键,系统通过音乐主题社区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音乐主题社区是一个个独立的、可以由师生创建的知识点,对于教师可以创建某门课程作为知识点,而学生可以就某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创建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师生们可以参与交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收集的信息关联到这里,形成一个个微型论坛,并且论坛之间可以通过人、关联主题来相互联系。音乐主题社区是一个对师生开放的系统工作场所,利用这个社区里面的目标设定、目标矩阵和主题管理员维护的信息组织分类,可以让师生们利用这个主题社区来进行协同工作,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按照设定的目标,有序的共同协作完成既定的任务。[4]
2.2.3 自动构建的人才库
通过师生们在系统使用中的行为模式,例如对特定主题社区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内容的互动价值等,系统将会动态的计算每个用户的特性,生成一个由系统构建的用户社区信息,让大家能够快速的了解一个用户,例如该用户擅长的主题领域、感兴趣的主题领域等。在主题领域中,用户可以快速的了解到该领域里面有哪些擅长的用户,这些用户的特性如何。[4]
在此,形成学校的人才库给予人才就业部门提供信息依据,达到学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2.2.4可管理的知识门户
系统中的所有信息都会汇聚到一个大的资料库中,资料库的信息组织方式按照系统中用户对具体信息的各种行为模式来进行价值评分,将评分较高的信息优先显示或通过用户的选择来按照其他模式进行检索,进而形成主题知识门户。[4]
2.5 协作共建、分享集体智慧的知识库
通过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积淀形成学校独特的知识库系统。系统的管理者关心的是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系统透过可配置的信息门户来实现有效的学生引导和导向工作,由管理员随时设置适合的主题、用户作为关注热点。
3 MCS知识社区构建初步
3.1 实施实名制认证体系
MCS知识社区的建立是为了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分享知识价值,进行交流协作互动,最终形成成果。MCS知识社区的应用对象为广大师生,通过建立“工作台”进行实名身份认证,逐渐过渡到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证体系下,实现与其它子系统的数据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从而增加知识社区的信任感与协作性,达到参与并共同维护管理规定的氛围,有利于安全管理社区。
3.2 音乐特色社区功能简要模块
3.2.1 个性化门户(空间)
通过实施社区实名制建立社区成员数据库,并为每一成员提供自定义的个人空间,展示个性化的主页,建立个人资源档案,并予以类别划分区域,进而展示自身的才艺,包括照片、音频与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资源,充分体现门户的人性化特点。
3.2.2 音乐主题社区
以社区小组的功能板块实现音乐主题成果展示并形成互动交流或研讨活动,提供音乐主题共享互动舞台,体现交流协作的特点,使音乐题材更好突出并能活跃社区艺术的氛围。例如:古典音乐学派、西方音乐史、现代音乐史等等主题社区。
3.2.3 知识门户(成果)
通过知识门户的检索和共创功能,汇集音乐知识及技能,注重协作与沉淀,通过分类筛选,最终达到MCS知识社区资源的沉淀并形成专业的资源库。
3.2.4 特色讲堂
让教师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氛围,建立多样的的功能栏目,如:课程学习、学科舞台、研修讲堂或教学叙事(个案),满足不同层次成员的艺术水平需要,辅助教师授课和教学实践的目的,从而能有持续的教学反馈等,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2.5 艺术人才
通过社区个人资源档案,按贡献度或专业类别等等方式进行分类建立人才资源库,并着重人才的个性及专业特长,与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挂钩,形成与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良性互动。
4 MCS知识社区发展探讨
“Web2.0”是网络应用发展趋势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产物,作为MCS知识社区只是其中的一类应用,我们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来探讨,一方面是技术的角度。对于支持知识社区的有关技术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这包括从存储技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检索技术到显示和加工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还包括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管理等有关的软技术在内。这些技术对于实现知识社区的理念都是必不可少的[3]。
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知识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它在全社会的科学和教育中应当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对于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应当如何发挥作用;它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如何发挥作用,包括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和在职人员的培训;作为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新生事物,对于知识社区应当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和积极引导,特别是对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如何防止和化解不健康的、消极的因素。
此外,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安全的保障、网上的诚信环境的建设等问题也是与知识社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知识社区的发展必将逐步和传统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造和建设结合起来,为建设新型的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3]。 作为艺术人,如何把MCS知识社区作为艺术的载体或前沿,并与社会文化有机地溶合在一体,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事。
5 结束语
师生的需求是我们校园网应用发展的方向。MCS知识社区的建设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本人认为它更适合为艺术院校师生服务,超越传统的交流协作,在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知识社区氛围下的知识分享与利用、交流与协作、创造与沉淀,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张树人.Blog.Wiki和开放式知识社区[J].中国教育网络,2005(6):29-30.
[2] 魏非.在线知识社区——网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研究与实践[EB/OL].URL http://www.i170.com/Forum/93055.
[3] 陳禹.信息社会与"知识社区[J].中国教育网络,2005(08):12.
[4] 英特尔/微软客户参考案例.深圳大学知识社区IPF[EB/OL].URL http://www.i170.com/Attach/6121720A-E86A-4965-BCC1-FBC34A722CA7.
[5] 广西大学知识社区[EB/OL].URL http://mcs.gxu.edu.cn/.
[6] 你的网络生活空间[EB/OL].URL http://www.i170.com/.
[7] 王左利.数字校园2.0 时代来临[J].中国教育网络,2008(40).
关键词:校园网;MCS知识社区;Web2.0;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9-0442-02
Based on the Campus Network MCS Knowledge Communities i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Arts Institutions
SHI Xiang-bing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As the campus network application needs in-depth,the traditional BBS forum,blog and portal has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current demand,how to tap the value of network.This paper Web 2.0 concepts, knowledge of MCS functions an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analysis.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MCS community knowledge; Web2.0; construction
1 引言
随着各院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数字校园2.0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何提升网络应用的价值,为师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应用则是关键。如何从数字校园1.0时代的信息共享、业务整合、一站式服务应用阶段,到致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数字校园2.0时代过渡,让师生有展现自我的个性空间,并能够和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沟通、协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协作、如何解决问题。“下一代数字校园的思想与Web2.0的思想应用是一体的。在新的数字校园的平台上,用户具有双重角色—既是系统和资源的建设者也是系统和资源的使用者。”[7]MCS知识社区的应用就是基于数字校园2.0时代理念的充分体现,是信息化的“个体主义”阶段,而数字校园2.0与Web2.0的发展理念是一体的。
1 应用需求的深入
1.1 学生的需求
艺术院校学生是一个十分活跃并具有个性的群体,在课程学习之外,他们更渴求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希望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能充分展示自己或在艺术主题空间“舞台”互动,而在这方面学校只提供了一些论坛、教学平台和一些基于传统信息发布的学生门户等第一代数字校园,即数字校园1.0等;特别是存在着对艺术在网络上的应用更是缺乏,目前这些网络应用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学生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更加适合的网络应用是一项迫切的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Blog、Wiki等技术兴起,关注促进用户分享、交互协作的Web2.0应用已经在互联网上形成新的浪潮。大学生们开始习惯了这些应用,并开始使用各种类型的个人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心情、技能;他们也参与各种类型的Wiki共建和资料利用。但是所有的这些应用都是分散在校外,无法更多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1.2 教师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的不断普及,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更注重于“教”,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交流相对比较少,对于教师而言,更加希望能够促进在校学生之间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进行沟通、协作,让教师能够从中参与引导和协助,最终能够不断积淀形成学校的知识库。引入MCS知识社区则是网上新教学模式应用的尝试,更适合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特点,强调师生充分互动沟通协作,使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更加有效的了解学生动态;并与学生在某个课题上互动、协作;实现课程及实践的讨论与心得分享。
1.3 院校的需求
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是知识的海洋,随着各门学科的纵深发展,形成学科知识的沉淀,各种学科的研究基地或实验中心的成立如雨后春笋,网络资源的充实为学科文化的积淀起了重要的作用,而知识社区的应用可以辅助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与宣传的基础上形成学校独特的知识库与人才库。它最终将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师生文化知识的积淀;学科知识的丰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达到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
2 MCS知识社区的引入
2.1 基于Web 2.0 的MCS知识社区
Web 2.0 是一种理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也即Web1.0的演进阶段),是促进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是博客/网志、站点摘要、百科全书(WIKI)、社会网络(SNS),对等联网或称点对点(P2P)、即时通讯等软件技术的具体实现,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基于Web2.0 提倡个性化、互动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MCS(My compus space)知识社区是用户在管理知识(KM)的同时形成了个人个性化展示空间(个人BLOG)与互动空间(主题与社区),在此基础上的各类知识与协作形成了高校的知识库,由知识库提炼出的人才形成了人才库,用户社区活动行为的统计分析开成了个人档案。MCS是集知识管理(KM)、主题社区与BLOG为一体的知识管理社区体系,即MCS=KM BLOG BBS Wiki。“MCS知识社区”是Web2.0理念的技术实现,它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互动协作的平台,师生的贡献和互动将被归类和沉淀,形成知识库和人才库,为系统带来越来越丰富、独特的信息。
2.2 MCS知识社区功能实现
2.2.1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和个人展示空间
利用校园网部署MCS知识社区系统,为每一个师生提供了一个方便管理个人知识的工具,透过这个工具,可以方便的在不同场所(例如图书馆、学校机房、宿舍)将自己的想法、收集整理的信息(包括音视频作品、课程资料等)保存在一个随时可以访问,并且方便信息整理和检索的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师生可以方便的选择将某些信息分享给所有人閱读和参与互动,并且可以选择和定制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形成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的个人空间(就像个人Blog);也可以选择某些信息分享给指定的好友。[4]
2.2.2 音乐主题协作创新平台
通过让所有的人在系统上管理自己的知识,构建网络家园的同时,如何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互动是一个关键,系统通过音乐主题社区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音乐主题社区是一个个独立的、可以由师生创建的知识点,对于教师可以创建某门课程作为知识点,而学生可以就某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创建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师生们可以参与交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收集的信息关联到这里,形成一个个微型论坛,并且论坛之间可以通过人、关联主题来相互联系。音乐主题社区是一个对师生开放的系统工作场所,利用这个社区里面的目标设定、目标矩阵和主题管理员维护的信息组织分类,可以让师生们利用这个主题社区来进行协同工作,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按照设定的目标,有序的共同协作完成既定的任务。[4]
2.2.3 自动构建的人才库
通过师生们在系统使用中的行为模式,例如对特定主题社区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内容的互动价值等,系统将会动态的计算每个用户的特性,生成一个由系统构建的用户社区信息,让大家能够快速的了解一个用户,例如该用户擅长的主题领域、感兴趣的主题领域等。在主题领域中,用户可以快速的了解到该领域里面有哪些擅长的用户,这些用户的特性如何。[4]
在此,形成学校的人才库给予人才就业部门提供信息依据,达到学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2.2.4可管理的知识门户
系统中的所有信息都会汇聚到一个大的资料库中,资料库的信息组织方式按照系统中用户对具体信息的各种行为模式来进行价值评分,将评分较高的信息优先显示或通过用户的选择来按照其他模式进行检索,进而形成主题知识门户。[4]
2.5 协作共建、分享集体智慧的知识库
通过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积淀形成学校独特的知识库系统。系统的管理者关心的是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系统透过可配置的信息门户来实现有效的学生引导和导向工作,由管理员随时设置适合的主题、用户作为关注热点。
3 MCS知识社区构建初步
3.1 实施实名制认证体系
MCS知识社区的建立是为了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分享知识价值,进行交流协作互动,最终形成成果。MCS知识社区的应用对象为广大师生,通过建立“工作台”进行实名身份认证,逐渐过渡到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证体系下,实现与其它子系统的数据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从而增加知识社区的信任感与协作性,达到参与并共同维护管理规定的氛围,有利于安全管理社区。
3.2 音乐特色社区功能简要模块
3.2.1 个性化门户(空间)
通过实施社区实名制建立社区成员数据库,并为每一成员提供自定义的个人空间,展示个性化的主页,建立个人资源档案,并予以类别划分区域,进而展示自身的才艺,包括照片、音频与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资源,充分体现门户的人性化特点。
3.2.2 音乐主题社区
以社区小组的功能板块实现音乐主题成果展示并形成互动交流或研讨活动,提供音乐主题共享互动舞台,体现交流协作的特点,使音乐题材更好突出并能活跃社区艺术的氛围。例如:古典音乐学派、西方音乐史、现代音乐史等等主题社区。
3.2.3 知识门户(成果)
通过知识门户的检索和共创功能,汇集音乐知识及技能,注重协作与沉淀,通过分类筛选,最终达到MCS知识社区资源的沉淀并形成专业的资源库。
3.2.4 特色讲堂
让教师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氛围,建立多样的的功能栏目,如:课程学习、学科舞台、研修讲堂或教学叙事(个案),满足不同层次成员的艺术水平需要,辅助教师授课和教学实践的目的,从而能有持续的教学反馈等,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2.5 艺术人才
通过社区个人资源档案,按贡献度或专业类别等等方式进行分类建立人才资源库,并着重人才的个性及专业特长,与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挂钩,形成与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良性互动。
4 MCS知识社区发展探讨
“Web2.0”是网络应用发展趋势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产物,作为MCS知识社区只是其中的一类应用,我们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来探讨,一方面是技术的角度。对于支持知识社区的有关技术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这包括从存储技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检索技术到显示和加工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还包括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管理等有关的软技术在内。这些技术对于实现知识社区的理念都是必不可少的[3]。
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知识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它在全社会的科学和教育中应当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对于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应当如何发挥作用;它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如何发挥作用,包括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和在职人员的培训;作为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新生事物,对于知识社区应当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和积极引导,特别是对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如何防止和化解不健康的、消极的因素。
此外,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安全的保障、网上的诚信环境的建设等问题也是与知识社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知识社区的发展必将逐步和传统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造和建设结合起来,为建设新型的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3]。 作为艺术人,如何把MCS知识社区作为艺术的载体或前沿,并与社会文化有机地溶合在一体,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事。
5 结束语
师生的需求是我们校园网应用发展的方向。MCS知识社区的建设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本人认为它更适合为艺术院校师生服务,超越传统的交流协作,在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知识社区氛围下的知识分享与利用、交流与协作、创造与沉淀,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张树人.Blog.Wiki和开放式知识社区[J].中国教育网络,2005(6):29-30.
[2] 魏非.在线知识社区——网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研究与实践[EB/OL].URL http://www.i170.com/Forum/93055.
[3] 陳禹.信息社会与"知识社区[J].中国教育网络,2005(08):12.
[4] 英特尔/微软客户参考案例.深圳大学知识社区IPF[EB/OL].URL http://www.i170.com/Attach/6121720A-E86A-4965-BCC1-FBC34A722CA7.
[5] 广西大学知识社区[EB/OL].URL http://mcs.gxu.edu.cn/.
[6] 你的网络生活空间[EB/OL].URL http://www.i170.com/.
[7] 王左利.数字校园2.0 时代来临[J].中国教育网络,2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