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博物馆馆藏黔西南地区东汉墓葬出土陶明器浅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西南居于贵州西南部,与滇、桂相接,历史上曾为夜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郎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国,存在时间大约300年。西汉武帝时期,归附汉朝,“其地分隶犍为郡和牂牁”。(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黔西南地区发掘清理以交乐墓群和万屯墓群为主的东汉时期墓葬约30座,出土的随葬器物种类颇为丰富,陶明器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代黔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择取黔西南地区现存部分陶明器作简要分析。
  ●   文献中的明器和“俑”
  明器是“有形无实之器”“送死之器”,是指仿造实用器物制作的或其形为实用器物、专门为死者制作而成的随葬器物(2)。关于“明器”的记载有“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3)
  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中,明器种类、数量十分丰富,有按照质地划分有木、石、陶、金属等,也有工具、器皿、兵器、乐器、人、动物以及建筑模型等类别。而作为明器种类之一的“俑”,出现和使用在墓葬中,具有特殊的意义。(4)
  关于“俑”的记载,最早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5)又有记载“孔子谓明器者,如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6)。对于“俑”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是“从葬的偶人”(7),即“古代坟墓中陪葬俑的偶人”(8)。
  俑最初是用茅草扎成人形,“又称‘刍灵’,以后改为用陶、木制作”(9),到了汉代俑的质地较为多样,其中多数为陶质,包含乐舞、百戏、侍仆、仪仗等人物俑,同时还有牛、鸡、犬、猪等动物俑。
  ●   黔西南出土陶明器种类
  黔西南地区出土的随葬明器主要包含有人物俑、动物俑、模型明器以及生产生活用具。
  (一)人物俑
  1.抚琴俑(图1):东汉,通高34、琴长35.8厘米。泥质灰陶。该俑为跪坐式,头戴介帻,面庞长圆,展眉笑目,身着右衽交襟宽袖袍,跪坐,琴置于双膝之上,双手呈抚琴状。陶俑神情自然陶醉,表情生动丰满。
  抚琴俑出土于交乐墓群6号墓,所处时代大致为东汉晚期,其与洛阳东北郊东汉墓(所处时代大致为东汉中期)出土的抚琴俑(10)与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M5出土的抚琴俑(11),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俳优俑(图2):东汉,通高22厘米。泥质灰陶。上身长,下身短。头戴巾帻,眉骨突出,额头有三道皱纹,浓眉弯曲,眯眼,张口吐舌,上下两排牙齿整齐露出,面部丰满。上身袒露,缩颈耸肩,腹部圆鼓。双臂残缺。下身着裈,滑落至下腹部,双腿弯曲,左腿前蹲,左脚已残,右腿后屈。表情滑稽,动作夸张,刻画出一个陶醉在表演中的俳优形象。
  关于俳优俑,有着“说唱俑”“说书俑”“击鼓俑”等不同的命名,然而从所处时代、身份等反面来看,将该类俑称作说唱俑是不妥当的(12)。首先,汉代文献中并未发现记载有“说唱”一词,这一词最早见于宋代。《都城纪胜》中记载:“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八曲、说唱。”该伎艺是在唐宋以后才形成的曲艺品种。其次,从出土的实物资料,再结合文献中对俳优的描述,这类俑应该被称为俳优俑(13)。
  3.聆听俑(图3):东汉,通高30.4厘米。泥质灰陶。头戴介帻,身着交领右衽袍,袍内着圆领衫。脸部上仰,上身前倾,跪坐,左手置于左腿外侧,右手抚耳,作聆听状。
  此俑出土于交乐墓群19号墓,其与洛阳烧沟西M14(14)、重庆万州安全墓地M12出土的聆听俑(15),在服饰、形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庖厨俑(图4):东汉,通高25.7厘米。泥质灰陶。头戴巾帻,面庞长圆,弯眉,低目,鼻翼微宽,双唇紧抿。身着右衽交襟宽袖袍,袍袖翻折至肘部,跪坐,身前置一俎案,案上有鱼,右手執鱼,左手执刀。
  此俑出土于交乐墓群19号墓,时代约为东汉晚期,四川、河北均发现有此类陶俑,如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M6(16)和河北迁安于家村一号汉墓(17),其中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M6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河北迁安于家村一号汉墓为东汉晚期偏早。交乐19号墓庖厨俑与于家村一号墓基本属于同一时期,但就形态服饰及制作工艺来看,交乐19号墓庖厨俑与跃进村汉墓M6出土的庖厨俑更为接近。
  (二)动物俑
  1.陶鸡
  1.1子母鸡:东汉,通高18、残长21厘米。体中空。母鸡作蹲伏状,双目圆睁,尾羽上翘,背部驮一雏鸡,左右羽翼下各拥一只雏鸡。冠、爪处残存红色彩绘,着色鲜艳。
  1.2雄鸡:东汉,通高28、长24厘米。体中空。站立状,曲项平首,矮冠,双目圆睁,尖喙闭合,双翼敛合,翘尾。冠、肉髻、尾、翼、爪残存红色彩绘。
  子母鸡与雄鸡均出土于交乐墓群6号墓。子母鸡在造型特征和制作工艺上与忠县老鸹冲AM4出土陶母鸡十分相似(18)。雄鸡在形态上与丰都上河嘴墓M3出土的雄鸡(19)较为类似。
  2.陶牛(图5):东汉,通高27厘米。泥质灰陶。手制,中空。呈站立状,昂首,睁目前视,两角内弧上翘,鼻孔怒张,躯干、四肢健壮有力,长尾。出土于交乐19号墓。
  (三)模型明器
  水塘稻田模型(图6):东汉,口径48、底径43、高6厘米。泥质灰陶。平面呈圆形,敞口,宽平沿,浅腹,腹壁斜直,平底。整个模型由水塘和稻田两部分组成,用象征堤坝的泥条隔开,水塘与稻田交接处中心位置有一通水涵洞。水塘内贴塑有鱼、田螺、莲蓬、菱角、泥鳅、莲叶。稻田部分分为6个区域,以象征田埂的泥条隔开,区域内阴刻禾苗,每条田埂均有通水缺口,方便灌溉。   目前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东部、重庆地区以及陕西南部、四川西南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也有发现,不同类型的水田模型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不同条件的土地的开发利用情况。(20)
  (四)生产生活用具
  1.釉陶罐:东汉,口径3.1、腹径9.4、底径5、高6厘米。泥质白陶。小口微侈,尖唇,领向内斜直,斜肩,曲腹,下腹部弧收至底,平底;肩饰一周凹弦纹,并饰对称双系,桥形;器身上半部分施釉,局部剥蚀。交乐墓群7号墓出土。
  2.陶钵:东汉,口径18.5、高7.3厘米。夹砂灰陶。敛口,方唇,曲腹,假圈足,腹饰凹弦纹一周。交乐墓群7号墓出土。
  交乐墓群出土器物,如陶罐、陶钵等从总体风格到个体形态,其面貌特征与同时期汉墓基本相同。(21)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随着对西南地区开发的不断深入,当时的黔西南地区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厚葬之风盛行,即所谓“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22)陶明器作为仿造实用器物而制作的随葬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黔西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这对研究汉代黔西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工作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509;
  (2)蔡永华,试论明器在丧葬中的作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3)郑玄注、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7;
  (4)杨帆,汉代乐舞百戏俑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2;
  (5)杨伯峻,孟子译注(M),1960,北京:中华书局,1988:9;
  (6)郑玄注、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6-277;
  (7)凌宇,俑义考述(J),理论月刊,2011,(7):75-78;
  (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22;
  (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23;
  (1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北郊东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8):37-40;
  (11)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青白江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9,(8):27-28;
  (12)于天池,两汉俳优解(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2):96;
  (13)于天池、李书,是“说唱俑”还是“俳优俑”?——汉代崖墓“说唱俑”考辨(J),文艺研究,2005,(4):98;
  (1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烧沟西14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3,(4):34;
  (15)重慶市文化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庆万州安全墓地1998年汉墓发掘简报(J),文博,2001,(4):20;
  (16)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青白江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9,(8):29;
  (17)迁安县文物保管所,河北迁安于家村一号汉墓清理(J),文物,1996,(10):39;
  (18)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物局,忠县老鸹冲遗址(墓葬部分)发掘简报,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852-858;
  (19)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重庆市文物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上河嘴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66-1074;
  (20)罗二虎,汉代模型明器中的水田类型(J),考古,2003,(4):74-79;
  (21)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编,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1953-1993),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263;
  (22)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2:353。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国画大师钱松嵒(1899—1985)作为继傅抱石以后的“新金陵画派”领军人,于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里,以画笔讴歌新社会、新时代,赞扬广大民众新的精神面貌;并以浑厚沉着、刚柔并济的画风,将中国新山水画与民族精神、时代气象完美契合;同时树起了山水革新的新大旗,开辟出了新的艺术天地。这里笔者以中国美术馆藏其山水画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这位“早熟晚成”的大师之笔墨人生。  ● 50岁之前
期刊
近日得见明代欧钲墓志拓片,墓志为正方形,边长约为53厘米,小楷共33行,满行37字,共计约981字,其文录取如下(志中缺失以“□”代替,推测以“X”表示):  临洮府知府前江西按察司副使欧公墓志并序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经筵官同修国史会典□□□□□刘春撰  广威将军上骑都尉锦衣卫指挥佥事前乡贡进士邺城周□书  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大梁王纬篆  弘治己未秋,大司马钧阳马公建议,“寻阳
期刊
按语:现存放于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的一块“天上人间”汉画像石,为东汉中晚期抱鼓石祠堂侧壁石,是国家一级文物。整件作品由正面的蹶张、翼虎,侧面的仙界图、狩猎图、出行图等图案组合而成,其主要反映墓主人在天上和人间生活的内容,因此取名为“天上人间”。其石材、独特的构图和雕刻手法,以及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东汉时期淮北地区的丧葬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从此件藏品的用途、图案文化、石材及雕刻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加以
期刊
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发掘。据墓志文献记载,墓主韩休(672—740),系京兆长安人,宰相,为官清廉正直,文采颇丰,擅长音乐,其夫人柳氏卒后,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该墓最精彩的是两幅壁画,东壁一幅用红框框出来的山水图,高2.2、宽2米,画的是环山中的一处亭台楼阁,是首次发现唐代的大幅独屏山水画(图1),将山水画的成熟期提前至唐代。西壁绘有精彩的乐舞图(图2),与棺床正对,说明画中人
期刊
钱松嵒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主要代表人、“新金陵画派四大家”之一,他的传世作品据百度百科介绍有近2000件,其中革命圣地题材名作有近400张。大师虽不是表现毛泽东诗词意和革命圣地题材的先行者,但其画作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画家不能相比的,且其笔下山水富有凝定厚重、气象浑穆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其革命圣地题材作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谓最为瞩目。但在艺术市场上,其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只有1000多元每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着手经济恢复的同时,德化县充分利用陶瓷历史悠久、当地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组织扶持瓷业的生产发展,使长满蒿草的荒窑重新冒烟。1951年,全县仅有两家国营瓷厂,分别是利民瓷厂和劳改瓷厂。1956年,出现了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等多种体制的陶瓷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化瓷厂、德化新建瓷厂、德化集联瓷厂(1966年更名为德化人民瓷厂)等。  德化陶瓷业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期刊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富有创造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筑就了一座座光耀古今的文藝高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非凡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艺术作品,许多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不忘初心,牢记
期刊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清代中期潍县令郑板桥眼中繁荣昌盛的潍县,从此,潍县便有了“小苏州”的美誉。  地处齐鲁中心腹地的潍坊,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向来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明初,政府组织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运动,不仅为潍坊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促使南北东西各地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为地方文化发展注
期刊
众所周知,国画大师钱松嵒是以其山水画而闻名于世的,且有着当代中国“新山水画”代表名家的誉称。但大师被人称道的人物画,却鲜为人知。其实钱松嵒与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一样,在国画中于山水、花鸟、人物“三者并举”。不同于他人的,是大师在旧社会“三者并举”;新中国后则以山水为主,上世纪50年代兼画花鸟、人物;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仍兼画花鸟,少画人物;到了晚年,其人物画则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 臻于高妙的
期刊
东汉以来越地盛产青瓷,品类丰盛,及至宋代越窑鸟类纹饰独树一帜,或刻画于器物、或烧制成鸟塑飨于时人,概因这一时期养鸟之风盛行,唤得青鸟飞渡十万人家。据《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这一段记载,北宋汴京已有专门的鸟市,“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百姓交易,大三门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对南宋临安驯养禽鸟种类的记载有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百灵、画眉、相思、绣眼、倒挂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