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难写是精神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国画大师钱松嵒是以其山水画而闻名于世的,且有着当代中国“新山水画”代表名家的誉称。但大师被人称道的人物画,却鲜为人知。其实钱松嵒与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一样,在国画中于山水、花鸟、人物“三者并举”。不同于他人的,是大师在旧社会“三者并举”;新中国后则以山水为主,上世纪50年代兼画花鸟、人物;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仍兼画花鸟,少画人物;到了晚年,其人物画则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   臻于高妙的古代人物画
  与前辈国画大师一样,钱松嵒的人物画也是从画古代人物开始的。旧社会时先生就画过不少古代人物,但严格来说这些“古人”非其创作的人物,而是他学习唐寅、石涛、任伯年等画家。同时他当时的古代人物画中,皆不脱古人画风、不换古人面貌,似乎少了那么一点“个性”。尽管如此,其古代人物画仍然具有相当的水平,且水平线基本在民国的一般人物画之上。
  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的《乾坤正气:古今名家画钟馗》中,就收录了钱松嵒于1941年所作的《钟馗》扇面画(图1)。您看这位非同一般、蹲坐着的钟馗,那不怒自威的面目上,流露的却是宽慰的眼神,使您对他有亲切之感。而从画右中的酒壶、食果,以及画左“妖氛何日净,照胆剑光寒。容易又佳节,休令酒肺干”的题识,我们才恍然大悟地了解,原来钟馗是在“佳节”开怀畅饮,这怎不令他的“怒目”却露“宽慰”之神呢?且钟馗的眼神中,似乎还自然流露出“除净妖氛”的向往,这就是钟馗此时的内心底蕴。而这种底蕴恰恰是画家最难挖掘描绘的,故此王安石才有“丹青难写是精神”之言。
  而钱松嵒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诗意,在1945年所作的《桃李夜宴图》(图2),则是仿青莲笔意制成,以绚丽明艳的色彩表达了诗中的意境。雪白的梨花与盛开的桃花,足可状初春之景,又可衬托主角夜宴宾客的轻快心情;图中人物有的展图舒卷、饮酒吟诗,有的轻歌曼舞,而身旁童子挑灯嬉戏,歌台舞榭、曲廊回坊的场景犹如一幅古人诗意图卷。而除了绚丽动人、令人振奋的用色之外,画面人物在桃李园中吟诗作赋、把酒言欢的畅快意境,也是以“难写”的“精神”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且作品无论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题句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
  还有著录于凤凰出版社的《钱松嵒画集》,先生于丁亥(1947年)所作的人物画《治经图》(图3)。安乐先生即宋明理学的创始人邵雍,其所著《皇极经世书》(俗称《邵子神书》)影响巨大,被后世命理学家奉为金科玉律。钱松嵒此作所绘邵子形象庄严静穆,毫无烟火之气,已入神道;虽自称摹自“内府南熏殿先贤像册”,笔墨却浸透自己的风格,且画人物神形兼备。就此作而论,钱松嵒成就远不限于山水一端,其人物画也已臻于高妙境界。
  ●   新社会劳动者形象的讴歌
  新中国成立后,钱松嵒十分重视人物画的创作。时代变了,现代人物的创作已是大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他从1950年开始即深入社会生活,创作出大批反映新中国各个领域建设场景的作品,其中不乏人物画佳作。
  最初,钱松嵒的人物画在笔墨形式上还是比较传统的。如收录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百年梁溪》,对1950年冬开始进行的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的艺术性讴歌,同时也是大师深入社会生活、以艺术语言表现新时期社会建设面貌和场景的代表作《劳动人家》(图4)。除了人物,近景中的山水的勾勒、描画、设色,都能看出钱松嵒早期的深厚功底。而画面上对肩犁、荷锄、挎镰的一家子的精心刻画,却完全表现了当时环境下“难写”的人物精神面貌和心态;尤其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儿,不仅颇有辛弃疾词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般略带狡黠的天真和淳朴味道,更有作为新社会的见证者和未来的建设者的审美存在与审美期待。此作笔墨虽然比较传统,但可见钱松嵒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观察,自当得上“别具慧眼”。
  而无锡博物院藏的一幅钱松嵒1950年作《磨镰图》(图5),绝非大师过去画过的“仕女图”,而是一幅有创举性的女性图。作品描绘了六位农村少女在河边磨镰的劳动情形,从艺术上显示了少女的本色之美。且在人物造型和设色上,既有本色美,又有艺术美。而“难写”的“精神”,则以六位少女脸上洋溢的幸福、满足的微笑画出,能够让人滋生出一种“天生丽质”“清水芙蓉”的审美感和想象力。
  1958年,是钱松嵒中国画创新步入成熟期的转折点。此后他不断远游写生,积累素材,锤炼笔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作品风格——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同时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作品中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了一体。
  新加坡出版的《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集》中,就著录了一幅钱松嵒1958年作《大炼钢铁》(图6)。当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戴河举行,会议号召全党全民用最大的努力,为在本年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会后在全国形成了“全民炼钢”的高潮。这一年钱松嵒深入无锡太湖之滨,一路观察寻找写生目标;当他目睹了万民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地大炼钢铁景象,心潮难平,即而下笔绘成了此图。作品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信息,虔诚地把人们热爱国家和集体、劳动不怕苦和累的精神,描绘到丹青画面上,为我们留住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   反映时代生活的《治螟图》
  1950年夏天,錢松喦所在的无锡师范学校响应政府号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治螟突击运动中。螟是危害水稻的大敌,白天伏在禾丛之间或草丛之中,幼虫钻进稻心,使水稻成为枯心苗,最终颗粒不收,老虫则躲在稻棵下面化蛹。人民政府之所以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治螟,就是要从害虫嘴里夺粮。这场治螟运动从1950年6月1日开始至8日结束,整整一周,全市各校万余人参加。治螟运动使钱松喦心情振奋,特别是学生们在秧田扑蛾、采卵的紧张治螟场面,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著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钱松喦》中的《治螟图》(图7),就是钱松喦反映这一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在画作中,他一共画了21个学生人物,其中9个女生、12个男生,每个人的动作都不尽相同,并以远、近、中三部分安排人物的活动。最远处的一组3男1女,三男俯身弓腰,神情专注,一女则手持网兜,认真观察何处有螟。中间的一组由9个人物组成,其中一女以手帕擦拭脸上的汗水,其右边的四个人正集中对准一个方向扑蛾,最左边的一男动作幅度最大,像是跑过去扑捉新发现的螟虫聚集之处。近处的3女5男动作幅度都比中间大,最近的一女身背书包,手持网兜,赤脚赶来,近处的一男则两手张开做扑捉状,旁边的红衣女也张开两手前来助战……21个人物的不同动作、不同神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紧张而忙碌的治螟瞬间。钱松喦在构思这幅作品的过程中,把接触到的众多治螟人物素材通过认真梳理、消化后进行加工和塑造,于是,一个个人物鲜活地在画面上“动”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画作中对配景的安排费了一番匠心。画作左上端以淡墨勾出几层山峦,并不完整的山势,迤逦而沉雄。画面上的“战场”稻田大小8块,均以墨、绿点染,远处略淡,近处则浓中有淡,浓淡相互渗润,反映了他墨色巧妙结合的扎实基本功。基于此,整个画面才有了层次分明、色彩协调的效果,而左下方的几块山石、一丛花青杂树和两束淡墨水草稳稳控制整个画面的平衡度,说明大师在驾驭作品整体构架方面有着极强而深厚的功力。
  就《治螟图》的艺术手法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得到一些借鉴。一是采用近乎工笔手法完成创作,收到了和现实生活更加贴近的特殊效果,这也是钱松喦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理论的形象诠释;二是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人物和场景,是画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读者可以想象到画外千军万马的治螟运动,这种以少喻多的手法表现了他丰富的联想力;三是他充分发挥山水画浑厚的特点烘托画面。迤逦的山势和葱郁的稻田、浓烈的战斗气氛是画家为治螟人物刻意营造的一个美丽环境,这个环境既可使读者赏心悦目,又能使人们对治螟学生的行动产生由衷的赞美。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幅作品从正面回答了中国画不能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偏颇之见,雄辩地说明只要画家们能够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有“当随时代”的丹青精神,中国画就可以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开放出瑰丽的奇葩。钱松喦正是通过这幅作品,更加坚定了他用中国画积极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信心,因为描绘现实并不悖于其创作的初衷。
  ●   积极进取的“毛泽东诗意画”
  上世纪50年代初,钱松喦创作不少如《红妆素裹》《喜看稻菽千重浪》等毛泽东诗词意题材的山水画。不过他还以其擅长的山水和人物相结合,创作了一幅《红军不怕远征难》(图8),并且这是他一生创作中少见的“毛泽东诗意”题材人物画作品。
  此作钱松喦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意为题材,表现了他在新社会积极进取的努力。人物画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当时画坛上出现较早的表现毛泽东诗意的作品。而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这幅作品右上角题识中被写成“金沙浪拍云崖暖”,故此作完成后一直被其家属收藏。目前,此作已在中国美术馆的“笔墨松喦·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中展出。
  ●   人物画中的新中国少年儿童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新中国少年儿童在红旗下更是茁壮成长。为此钱松喦满心欢喜,创作了如《惠山女樵》《花果满山鱼满湖》等一批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人物画作,作品中更不乏如《骡儿喂草我温书》《捕雀》等少儿题材。其中创作于1953年,以新中国少先队员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之精神为画面的《快乐的暑假》(图9),还入选了“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
  这幅钱松喦1954年作《儿着新裳也读书》(图10),也是大师在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代表作。这件作品取宽阔之中景,主体是母子二人坐在小木船中,女儿穿上新衣裳背起书包上学去,欢呼雀跃地向船中的母亲和弟弟道别;母亲也以无限慈爱的眼神,看着女儿远去。而两只麻鸭正在船边嬉戏,三个竹篓中装着水上人家丰收的希望。且老树正發出新枝,春暖花开时节,大师还特地在船的四周画上几只盆栽,更添生活情趣,也暗示着新中国船农生活的变化。观此情此景,如不是长期观察生活,如不能娴熟地捕捉人物的形态、眼神,不会有此生趣之笔。
  同年,钱松喦还创作了少儿题材人物画《画好祖国山河》(图11)。这幅收录在西泠印社出版社《艺海名家书画精选》中的作品,以纪实的方式描绘了两个系红领巾的少女,席坐在桃树下草丛中执笔写生的场景。画面色彩淡雅清新,人物动态十分生动,少女的衣着、发式皆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掩不住的浓浓春意扑面而来。作品在昂扬的时代背景下,增加了渲染,使人物画有了新意。而“画好祖国山河”的前提是爱党、爱国、爱人民,此作隐含的这种深意“精神”,也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另外,钱松嵒作于1962年的《快乐的幼儿园》(图12),可见他的人物画构图别致,吸收西画技法的敷彩也具有新的格调。
  这幅自称“得稿于小红花幼儿园”的作品形象生动,童趣可爱。图上画多位小孩和一位保育员老师,以中国画传统的布局,背景和衬托是些桌椅和茶缸。构图呈S形,注意聚散疏密,孩子们不同的活动位置和动作,使之与保育员老师连贯起来,孩子们围绕着老师的活动颇使观者感到有节奏、旋律之美。大师的墨线运行明确肯定,简而不繁,笔性质朴凝炼而含蓄,有助于儿童形象的塑造,衣服也有布的质感,木质玩具也有木质感,室内的陈设和人物服饰也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吸取了民间美术中的简单、热烈、鲜明、肯定等特色,增强了画面上的厚重、光亮、旺盛,和比较单纯的真朴美。不过托儿所、幼儿园画得逼真易,但要画得有艺术性、画得美感动人,同时还必须充分体现人物的精、气、神,甚为不易。钱松嵒却能含英咀华,在利用以上画技基础上,再辅以老师认真负责、儿童无忧无虑的精神面貌之描绘,完美地画出了儿童群体生活中的一个生动侧面。
  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这种“精神”在人物画中泛指画中人物和创作画家的精神。而钱松嵒在他《新生活,新笔墨》一文中,曾言“我每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大场面中,或在不平凡的平凡小节中,一种豪迈的气概往往会油然而生……所谓气概,也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正是这种时代精神融入钱松嵒心中,从而形成了他的个人精神;他的个人精神又融入“难写”的画中,则成为了大师的“丹青”精神。结合以上钱松嵒的人物画,我们不难发现大师的此言不虚!
其他文献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合水县。该馆现藏各类石质文物500余件,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尤其以单体圆雕造像最具艺术特色,被誉为“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由于馆藏文物历史悠久,保存条件有限,多数文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病害,急需开展科学保护。  ●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依据参照《石质文物病害与图示》(WW/T0002-2007)、《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石质文物》(WW/T 0062
期刊
回眸20世纪华夏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上世纪60年代崛起的“新金陵画派”,与同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均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为现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该画派中的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代表性人物,亦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共同走入现代艺术史序列。其中钱松喦先生对“新金陵画派”的绘画贡献及影响力,大概或仅次于该画派之魁首傅抱石先生。  钱
期刊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国画大师钱松嵒(1899—1985)作为继傅抱石以后的“新金陵画派”领军人,于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里,以画笔讴歌新社会、新时代,赞扬广大民众新的精神面貌;并以浑厚沉着、刚柔并济的画风,将中国新山水画与民族精神、时代气象完美契合;同时树起了山水革新的新大旗,开辟出了新的艺术天地。这里笔者以中国美术馆藏其山水画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这位“早熟晚成”的大师之笔墨人生。  ● 50岁之前
期刊
近日得见明代欧钲墓志拓片,墓志为正方形,边长约为53厘米,小楷共33行,满行37字,共计约981字,其文录取如下(志中缺失以“□”代替,推测以“X”表示):  临洮府知府前江西按察司副使欧公墓志并序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经筵官同修国史会典□□□□□刘春撰  广威将军上骑都尉锦衣卫指挥佥事前乡贡进士邺城周□书  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大梁王纬篆  弘治己未秋,大司马钧阳马公建议,“寻阳
期刊
按语:现存放于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的一块“天上人间”汉画像石,为东汉中晚期抱鼓石祠堂侧壁石,是国家一级文物。整件作品由正面的蹶张、翼虎,侧面的仙界图、狩猎图、出行图等图案组合而成,其主要反映墓主人在天上和人间生活的内容,因此取名为“天上人间”。其石材、独特的构图和雕刻手法,以及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东汉时期淮北地区的丧葬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从此件藏品的用途、图案文化、石材及雕刻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加以
期刊
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发掘。据墓志文献记载,墓主韩休(672—740),系京兆长安人,宰相,为官清廉正直,文采颇丰,擅长音乐,其夫人柳氏卒后,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该墓最精彩的是两幅壁画,东壁一幅用红框框出来的山水图,高2.2、宽2米,画的是环山中的一处亭台楼阁,是首次发现唐代的大幅独屏山水画(图1),将山水画的成熟期提前至唐代。西壁绘有精彩的乐舞图(图2),与棺床正对,说明画中人
期刊
钱松嵒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主要代表人、“新金陵画派四大家”之一,他的传世作品据百度百科介绍有近2000件,其中革命圣地题材名作有近400张。大师虽不是表现毛泽东诗词意和革命圣地题材的先行者,但其画作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画家不能相比的,且其笔下山水富有凝定厚重、气象浑穆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其革命圣地题材作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谓最为瞩目。但在艺术市场上,其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只有1000多元每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着手经济恢复的同时,德化县充分利用陶瓷历史悠久、当地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组织扶持瓷业的生产发展,使长满蒿草的荒窑重新冒烟。1951年,全县仅有两家国营瓷厂,分别是利民瓷厂和劳改瓷厂。1956年,出现了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等多种体制的陶瓷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化瓷厂、德化新建瓷厂、德化集联瓷厂(1966年更名为德化人民瓷厂)等。  德化陶瓷业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期刊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富有创造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筑就了一座座光耀古今的文藝高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非凡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艺术作品,许多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不忘初心,牢记
期刊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清代中期潍县令郑板桥眼中繁荣昌盛的潍县,从此,潍县便有了“小苏州”的美誉。  地处齐鲁中心腹地的潍坊,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向来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明初,政府组织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运动,不仅为潍坊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促使南北东西各地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为地方文化发展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