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我把鸡蛋的大头朝下放在烧杯里,它又反过来大头朝上了。”“我也发现了这种现象,我把鸡蛋平着放在杯子里,它也是大头朝上。”又一个同学发言。
刘老师设计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鸡蛋的沉浮中思考出水的密度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地“跑题”了。科学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按照教学设计走,保证本课时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必须把学生的问题“搁浅”,找措辞把它暂时“抛开”,但这样会损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果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疑教学安排要做出调整。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开放性、生成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既然这个问题学生提出来了,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探究探究。
有着十几年自然课教学经验的刘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回答道:
“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试一试。”
各组同学情绪高昂,纷纷动手实验,然后不约而同地感叹道:
“真是这样!奇怪,为什么都是大头朝上呢?鸡蛋里面怎么了?”
“既然大家的实验都有这种现象,可能与鸡蛋本身有关系,大家猜想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刘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我想鸡蛋肯定是大头轻,小头重,才会这样。”
“我想鸡蛋的大头是空的……”
“不会吧,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大头不是空的。”另一个同学抢着说。
“我吃咸鸭蛋的时候发现鸭蛋的大头就是空的,我想鸡蛋的大头也会有一点空。”
“鸡蛋和鸭蛋怎么会一样呢?”
“干脆打开一个鸡蛋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吗?”
经过一番猜想,大家对鸡蛋里面是否是空的产生了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刘老师提醒说:“我们实验用的是生鸡蛋,打开鸡蛋要小心一些,别让里面的东西流出来。大家可以在大头位置小心地凿个洞,看一看里面是不是空的。”
同学们都很兴奋,小心地敲着鸡蛋。
“空的,真是空的,老师你看,我们的鸡蛋大头是空的。”
“我们的也是,真奇怪,为什么鸡蛋里面会有一点空的呢?”
“是不是所有的蛋,比如说,鸟蛋、鹌鹑蛋、蛇蛋里面都是有一点空的呢?”
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思考也变得深入了,问题的答案是否直接告诉学生呢?如果这时候告诉学生,这个空的部分是“气室”,再讲一讲气室的作用,那么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就到此为止,但却会使学生丧失一个自主深入探究的机会,所讲的知识也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怎样才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呢?刘老师巧妙地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至于鸡蛋里面为什么会有一点空的呢?其他的蛋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空的地方,我也不知道。希望大家回去查一查资料,看有没有答案,如果查到了答案,可一定要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如果没有答案,这可能是一个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值得大家研究研究!”
刘老师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了学生的“跑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体现。教师弹性化的运作,使科学课程更赋有人文气息,更加注重保护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盼望我们广大的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早日走出“教材至上”的老框框,使科学课成为小学生发展科学探究兴趣的一片沃土。
刘老师设计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鸡蛋的沉浮中思考出水的密度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地“跑题”了。科学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按照教学设计走,保证本课时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必须把学生的问题“搁浅”,找措辞把它暂时“抛开”,但这样会损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果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疑教学安排要做出调整。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开放性、生成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既然这个问题学生提出来了,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探究探究。
有着十几年自然课教学经验的刘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回答道:
“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试一试。”
各组同学情绪高昂,纷纷动手实验,然后不约而同地感叹道:
“真是这样!奇怪,为什么都是大头朝上呢?鸡蛋里面怎么了?”
“既然大家的实验都有这种现象,可能与鸡蛋本身有关系,大家猜想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刘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我想鸡蛋肯定是大头轻,小头重,才会这样。”
“我想鸡蛋的大头是空的……”
“不会吧,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大头不是空的。”另一个同学抢着说。
“我吃咸鸭蛋的时候发现鸭蛋的大头就是空的,我想鸡蛋的大头也会有一点空。”
“鸡蛋和鸭蛋怎么会一样呢?”
“干脆打开一个鸡蛋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吗?”
经过一番猜想,大家对鸡蛋里面是否是空的产生了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刘老师提醒说:“我们实验用的是生鸡蛋,打开鸡蛋要小心一些,别让里面的东西流出来。大家可以在大头位置小心地凿个洞,看一看里面是不是空的。”
同学们都很兴奋,小心地敲着鸡蛋。
“空的,真是空的,老师你看,我们的鸡蛋大头是空的。”
“我们的也是,真奇怪,为什么鸡蛋里面会有一点空的呢?”
“是不是所有的蛋,比如说,鸟蛋、鹌鹑蛋、蛇蛋里面都是有一点空的呢?”
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思考也变得深入了,问题的答案是否直接告诉学生呢?如果这时候告诉学生,这个空的部分是“气室”,再讲一讲气室的作用,那么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就到此为止,但却会使学生丧失一个自主深入探究的机会,所讲的知识也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怎样才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呢?刘老师巧妙地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至于鸡蛋里面为什么会有一点空的呢?其他的蛋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空的地方,我也不知道。希望大家回去查一查资料,看有没有答案,如果查到了答案,可一定要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如果没有答案,这可能是一个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值得大家研究研究!”
刘老师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了学生的“跑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体现。教师弹性化的运作,使科学课程更赋有人文气息,更加注重保护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盼望我们广大的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早日走出“教材至上”的老框框,使科学课成为小学生发展科学探究兴趣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