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老,是人们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的尊称。望老1920年到复旦任国文科教员,1927年中文系成立时他是首任系主任,1942年后望老为复旦新闻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望老平时话很少,但为人耿直,复旦人都知道他爱才惜才。
1944年在他任复旦新闻系主任期间,湖南青年张啸虎报考新闻系时数学考了零分,但两篇作文(一篇白话文,一篇文言文)都考了一百分。两篇作文都能考到一百分,在复旦的考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按照规定,主科如果有一门吃了“鸭蛋”(零分),就不能录取。望老认为,一个投考新闻系的学生,能有这样棒的一支笔,应该破格录取。最后经过他力争,终于打破常规,张啸虎被破格录取。张啸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辽宁广播电台工作,1979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逝世,留有文论和散文、译文等二百余万字。
望老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他学生众多,桃李满天下,但一生中能有缘为他画像的却不多。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的刘文西,在他十七岁时就有缘与望老相识了。刘文西最初取名“闻樨”,意为他出生时能闻到桂花香;读书时因为嫌名字的笔画太多字难写,改为“文西”。他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一个群山环抱、风景如画的山村,从小爱画画,乡下没有颜料,他就将各色瓦片打碎碾成粉,把花朵捣烂,作为颜料。那时,他常画山村美景,画牲畜和农民,还常省下零用钱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人书,临摹书中的人像。1949年10月,县里庆祝新中国建立,举行了一个数千人的集会,当时主席台上悬挂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像,就是年仅十六岁的嵊县中学学生刘文西画的。
刘文西有个舅舅,在上海复旦大学工作,1950年上半年,十七岁的刘文西从家乡来到了上海舅舅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育才学校来复旦演出,刘文西才知道上海有个育才学校,尤其是育才学校还有一个绘画组。这使从小喜欢画画的刘文西异常激动,于是,进育才学校去读书成了他当时唯一的追求。经舅舅介绍,刘文西见到了时任复旦大学校委会副主委的陈望道先生,原先望老准备把刘文西推荐到其他学校读书,但刘文西坚持要到育才艺术学校去。望老对刘文西说:“学绘画是要有天赋的,你行不行?”又说,“我坐下,你把我画出来。”刘文西高兴地拿出了笔,非常认真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张速写的铅笔画像就递到了望老手上,时间是1950年4月15日,署名刘文西,画中人穿的是中式长袍。望老看了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还真行,我给你推荐到育才学校去!”就这样,刘文西进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
在解放前,望老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民主教授,常穿一件深色中式长袍,手拎一只皮包出现在复旦园的教室与办公室之间,素描活龙活现地勾画出了望老那慈父般的神态。在望老推荐刘文西到育才学校去一周后,刘文西又为望老画了一张速写,时间是1950年4月22日,署名刘文西。画中人穿的仍是中式长袍。在育才,刘文西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他的班主任是后来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的王琦。
1953年,刘文西从育才学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院。当时学校鼓励素描好的学生学国画,于是,刘文西进入了五年制的国画系。虽然进了国画系,刘文西乃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画六张速写。1956年刘文西虽在浙江美院学习,却参加了复旦工会组织教职员工去黄山的疗休养,望老、刘文西的舅舅钱孝衡都去了。在黄山狮林,刘文西第三次为望老画像,时间是1956年8月18日,署名:文西于黄山狮林。这同样是一张铅笔素描,画中人穿的是中山装。1950年10月,陈望道先生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那时望老还是沿海六省一市的华东地区文化部部长、高等教育局局长,作为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望老平时穿中山装。
笔者保存的刘文西画作中,还有一张不同于前面三次的铅笔素描,它是一张水墨画,署名为“1956年英声於狮林屋”。从1950年到1956年,六年时间内刘文西四次为望老画像,用的都是厚厚的铅画纸,虽只是速写,却画得栩栩如生,可见他的绘画天赋和绘画功底的深厚。
1958年,二十五岁的刘文西从浙江美院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1984年起任西安美院副院长、院长达十二年。如今,被人们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的刘文西,没有忘记慧眼独具、推荐他进育才的望老,没有忘记育才的班主任老师王琦和浙江美院的潘天寿等恩师,在2011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文汇报》关于著名画家刘文西的长篇专题报道中,就有一段内容是刘文西讲述他如何在望老推荐下进育才学习的经历。
望老一生从事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让他们今后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为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沈飞德 杨之立
1944年在他任复旦新闻系主任期间,湖南青年张啸虎报考新闻系时数学考了零分,但两篇作文(一篇白话文,一篇文言文)都考了一百分。两篇作文都能考到一百分,在复旦的考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按照规定,主科如果有一门吃了“鸭蛋”(零分),就不能录取。望老认为,一个投考新闻系的学生,能有这样棒的一支笔,应该破格录取。最后经过他力争,终于打破常规,张啸虎被破格录取。张啸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辽宁广播电台工作,1979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逝世,留有文论和散文、译文等二百余万字。
望老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他学生众多,桃李满天下,但一生中能有缘为他画像的却不多。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的刘文西,在他十七岁时就有缘与望老相识了。刘文西最初取名“闻樨”,意为他出生时能闻到桂花香;读书时因为嫌名字的笔画太多字难写,改为“文西”。他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一个群山环抱、风景如画的山村,从小爱画画,乡下没有颜料,他就将各色瓦片打碎碾成粉,把花朵捣烂,作为颜料。那时,他常画山村美景,画牲畜和农民,还常省下零用钱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人书,临摹书中的人像。1949年10月,县里庆祝新中国建立,举行了一个数千人的集会,当时主席台上悬挂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像,就是年仅十六岁的嵊县中学学生刘文西画的。
刘文西有个舅舅,在上海复旦大学工作,1950年上半年,十七岁的刘文西从家乡来到了上海舅舅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育才学校来复旦演出,刘文西才知道上海有个育才学校,尤其是育才学校还有一个绘画组。这使从小喜欢画画的刘文西异常激动,于是,进育才学校去读书成了他当时唯一的追求。经舅舅介绍,刘文西见到了时任复旦大学校委会副主委的陈望道先生,原先望老准备把刘文西推荐到其他学校读书,但刘文西坚持要到育才艺术学校去。望老对刘文西说:“学绘画是要有天赋的,你行不行?”又说,“我坐下,你把我画出来。”刘文西高兴地拿出了笔,非常认真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张速写的铅笔画像就递到了望老手上,时间是1950年4月15日,署名刘文西,画中人穿的是中式长袍。望老看了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还真行,我给你推荐到育才学校去!”就这样,刘文西进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
在解放前,望老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民主教授,常穿一件深色中式长袍,手拎一只皮包出现在复旦园的教室与办公室之间,素描活龙活现地勾画出了望老那慈父般的神态。在望老推荐刘文西到育才学校去一周后,刘文西又为望老画了一张速写,时间是1950年4月22日,署名刘文西。画中人穿的仍是中式长袍。在育才,刘文西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他的班主任是后来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的王琦。
1953年,刘文西从育才学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院。当时学校鼓励素描好的学生学国画,于是,刘文西进入了五年制的国画系。虽然进了国画系,刘文西乃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画六张速写。1956年刘文西虽在浙江美院学习,却参加了复旦工会组织教职员工去黄山的疗休养,望老、刘文西的舅舅钱孝衡都去了。在黄山狮林,刘文西第三次为望老画像,时间是1956年8月18日,署名:文西于黄山狮林。这同样是一张铅笔素描,画中人穿的是中山装。1950年10月,陈望道先生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那时望老还是沿海六省一市的华东地区文化部部长、高等教育局局长,作为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望老平时穿中山装。
笔者保存的刘文西画作中,还有一张不同于前面三次的铅笔素描,它是一张水墨画,署名为“1956年英声於狮林屋”。从1950年到1956年,六年时间内刘文西四次为望老画像,用的都是厚厚的铅画纸,虽只是速写,却画得栩栩如生,可见他的绘画天赋和绘画功底的深厚。
1958年,二十五岁的刘文西从浙江美院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1984年起任西安美院副院长、院长达十二年。如今,被人们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的刘文西,没有忘记慧眼独具、推荐他进育才的望老,没有忘记育才的班主任老师王琦和浙江美院的潘天寿等恩师,在2011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文汇报》关于著名画家刘文西的长篇专题报道中,就有一段内容是刘文西讲述他如何在望老推荐下进育才学习的经历。
望老一生从事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让他们今后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为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沈飞德 杨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