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实行高等教育职业学校与企业订单培养的模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紧张的就业形势,并且这种模式的合作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入这种机制的弊端也便逐渐日益凸显,制约着我国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于此笔者对于校企合作的弊端以及今后的发展对策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此对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高等教育; 校企合作; 就业形势; 发展对策
绪言: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逐渐实行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关系模式,这种合作的机理从一定发展空间模式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制约高等教育与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使之现代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处于低迷状态。
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发展的瓶颈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瓶颈
1.现代企业思想观念的瓶颈。
根据传统的思想观念,学校提供的是教育的培训,企业提供的是人员劳动的培训。在培训传统思想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提及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提及到消费者协议保护、劳工保护等方面时便可直接想到的是企业的发展,这两大系统在发展区域上截然不同。但是极少提及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使得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制约发展阶段,首先企业看中的是当前的经济利益,没有考虑今后企业专业职能人才的培养。使得近几年企业出现“技工荒”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向的发展处于低迷极端,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当前的利益,在高级技工和企业利益的推动下,使得企业关注的不是人力资源的培养,而更多关注的企业眼前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也便逐渐淡化。
2.学校教育方向发展的瓶颈
这种存在瓶颈的存在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办学理念与计划经济体制共同影响下所出现的,高职院校的开办模式以“就业为指导”的方针,仍不能被当前人们所接受,一部分为认为学校是提供学生学习的场所,不能掺杂其他因素,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只有靠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考虑到学校学生今后发展的就业方向。其次是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理念,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合作机制里面参与了一些商业性质的往来,使得高职院校失去了原本的办学宗旨。
(二)政策及法律法规制约的瓶颈
根据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在政策方面也存有一定制约校企合作的瓶颈,虽然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内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就业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但是没有明确对校企合作这一发展模式提出引导,使得企业在发展规划中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培训方面对企业今后发展的影响,并且有些相关政策没有明确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定向培养,只是单纯的走向政策的边缘化。其次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限定,校企签订正规合同没有一定的依据性,实习生的安全、健康以及薪酬方面没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在这方面存在的法律没有参考性,所以一些企业抓住了这个要点,招聘廉价的劳动力来企业进行施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法规
政府要对校企合作机制给予一定的高度重视,首先应该对实习生采取优惠政策,减免实习期全面的费用,并且还有发放实习期应得的工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更好的为企业牟取更多的利益,实现共同互利的原则。其次在学生劳动保护制度上,为了消除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后顾之忧,建立实习生有关的劳动保护制度。其中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安排超出范围之外的体力劳动,其次对于有危险性的组织活动不允许实习生参加,最后政府还要根据当前的国情,对企业设备的投产给予一定经济方面的补助,这样才能更出众的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2.统筹各方力量,促进校企合作关系
首先在实施该阶段期间,政府起着重要的角色,加大对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关系对今后企业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力度。通过政府相关性的调节,才能带动更多相关企业参与到合作关系中,才能拉动当前市场的就业形势。并且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学校今后的升学率,保证学校每年招收的人数都能达到预计值。其次在企业和学校方面要多促进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定期到学校内进行专项人才的选拔以及对于学习优等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可,而且使得实习生有更多的精力为企业的事业活动而奋斗。所以这种模式不但能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为企业带动更多的生产力的发展。
结语: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关系瓶颈以及今后发展对策的研究分析,使得现代企业与学校之间有了重新的认识,使得现代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充足的劳动力,而且还能选拔出更出众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产值。
参考文献:
[1]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2]方从蕙.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3]顾力平.构建校企共同发展的利益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4]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5]李协京.日本: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6—13.
[6]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关键字:高等教育; 校企合作; 就业形势; 发展对策
绪言: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逐渐实行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关系模式,这种合作的机理从一定发展空间模式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制约高等教育与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使之现代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处于低迷状态。
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发展的瓶颈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瓶颈
1.现代企业思想观念的瓶颈。
根据传统的思想观念,学校提供的是教育的培训,企业提供的是人员劳动的培训。在培训传统思想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提及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提及到消费者协议保护、劳工保护等方面时便可直接想到的是企业的发展,这两大系统在发展区域上截然不同。但是极少提及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使得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制约发展阶段,首先企业看中的是当前的经济利益,没有考虑今后企业专业职能人才的培养。使得近几年企业出现“技工荒”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向的发展处于低迷极端,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当前的利益,在高级技工和企业利益的推动下,使得企业关注的不是人力资源的培养,而更多关注的企业眼前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也便逐渐淡化。
2.学校教育方向发展的瓶颈
这种存在瓶颈的存在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办学理念与计划经济体制共同影响下所出现的,高职院校的开办模式以“就业为指导”的方针,仍不能被当前人们所接受,一部分为认为学校是提供学生学习的场所,不能掺杂其他因素,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只有靠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考虑到学校学生今后发展的就业方向。其次是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理念,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合作机制里面参与了一些商业性质的往来,使得高职院校失去了原本的办学宗旨。
(二)政策及法律法规制约的瓶颈
根据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在政策方面也存有一定制约校企合作的瓶颈,虽然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内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就业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但是没有明确对校企合作这一发展模式提出引导,使得企业在发展规划中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培训方面对企业今后发展的影响,并且有些相关政策没有明确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定向培养,只是单纯的走向政策的边缘化。其次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限定,校企签订正规合同没有一定的依据性,实习生的安全、健康以及薪酬方面没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在这方面存在的法律没有参考性,所以一些企业抓住了这个要点,招聘廉价的劳动力来企业进行施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法规
政府要对校企合作机制给予一定的高度重视,首先应该对实习生采取优惠政策,减免实习期全面的费用,并且还有发放实习期应得的工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更好的为企业牟取更多的利益,实现共同互利的原则。其次在学生劳动保护制度上,为了消除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后顾之忧,建立实习生有关的劳动保护制度。其中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安排超出范围之外的体力劳动,其次对于有危险性的组织活动不允许实习生参加,最后政府还要根据当前的国情,对企业设备的投产给予一定经济方面的补助,这样才能更出众的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2.统筹各方力量,促进校企合作关系
首先在实施该阶段期间,政府起着重要的角色,加大对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关系对今后企业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力度。通过政府相关性的调节,才能带动更多相关企业参与到合作关系中,才能拉动当前市场的就业形势。并且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学校今后的升学率,保证学校每年招收的人数都能达到预计值。其次在企业和学校方面要多促进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定期到学校内进行专项人才的选拔以及对于学习优等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可,而且使得实习生有更多的精力为企业的事业活动而奋斗。所以这种模式不但能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为企业带动更多的生产力的发展。
结语: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关系瓶颈以及今后发展对策的研究分析,使得现代企业与学校之间有了重新的认识,使得现代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充足的劳动力,而且还能选拔出更出众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产值。
参考文献:
[1]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2]方从蕙.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3]顾力平.构建校企共同发展的利益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4]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5]李协京.日本: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6—13.
[6]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