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者是谁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07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表兄弟某某。a在1923年两人决裂以前,周作人是鲁迅最亲密的人之一,他的话自然很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然而,对周作人的说法稍加思索,即可发现其中的问题:鲁迅也许看到了“表兄弟”的疯癫状态,但说他就是狂人的原型,未免太过其辞了。读者甚至无法确定狂人的哪些成分来自这位“表兄弟”—— 他最多只能给鲁迅的创作提供一种可能的刺激罢了。小说主人公真正的原型只能是鲁迅自己:如果不是从真相的意义来理解《狂人日记》的满篇疯话,如果这些真相不是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吐露的心曲,这篇小说还有什么价值呢?难道是“表兄弟”發现了中国的“吃人”历史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就是鲁迅,《狂人日记》包含着作家自身的经验,只不过这些经验以一种隐晦的、变形的方式被呈现出来。从小说的文本逻辑来看,这个判断是可以成立的。但它同时也是有待论证的:究竟是哪些可能性的经验导致了鲁迅的创作行为?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并非难事。《狂人日记》中所述“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大概是作者读书所得;给狂人看病的老头子何先生的原型应该是曾经给鲁迅父亲看过病的某些绍兴中医;狼子村的人打死“大恶人”并挖出其心肝用油煎炒了吃,明显和1907年鲁迅的同乡徐锡麟被害事件有关—— 作品中还出现了和徐锡麟发音相同的名字“徐锡林”。另外,鲁迅在1918 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说自己在偶然阅读 《通鉴》 的时候发现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b的事实。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 《狂人日记》并非只是文学家想象的产物,是有作者的闻见作为基础的。
  然而,仅仅在《狂人日记》和作者的这些闻见之间建立起关联,还不足以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小说的“吃人”叙事。在小说中,被“吃”的是狂人自己;而在上述鲁迅的经验中,被“吃”(这个词当然应该被合理地理解为其比喻义“迫害”,而不是其字面义“把食物放入嘴中经咀嚼后咽下”)的都是别人。如果说狂人的原型确系鲁迅,那么他自己被“吃”的直接经验才是最应该,也最值得探究的。
  一
  在现有鲁迅学文献中,鲁迅遭受迫害且和《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被“吃”有明显关联的记载并不多见。鲁迅小时候在绍兴,因为家道中落很早就体验了世态炎凉,这可能给他的性格带来某些“狂人”成分如敏感、多疑等,但除了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的曾经给他父亲看病的中医以外,从他这一时期的经历中很难找到能和小说叙事相关的人与事。在日本留学时期,虽然鲁迅有意疏离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们,自我放逐到仙台学医,但如果说他被“迫害”,也很难找到确切的证据。1909年他回国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这些波折大多也和狂人“被吃”叙事缺乏直接的逻辑相关性——从中倒是可以发现和小说中所写狂人也曾“吃人”相似的事件。1910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期间曾和校长陈子英一起处理闹学潮的学生。他在给许寿裳的信中曾提到这件事:“今已下令全体解散,去其谋主,若胁从者,则许复归。”他对学生们不无同情:
  顾身为屠伯,为受斥者设身处地思之,不能无恻然。c
  鲁迅自承“屠伯”,和小说中狂人坦白自己也是“吃人者”相去不远。
  和《狂人日记》叙事具有较强逻辑关联的鲁迅自身遭受的迫害,最可能发生于1912年他在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之后。据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中的记述,鲁迅在南京期间曾被时任教育次长景耀月d除名:
  ……蔡先生被命北上,迎接袁世凯去了e,次长景耀月来代理部务。此人好大喜功,只知扩充自己势力,引用私人,忽然开会议要办杂志了,鲁迅不很睬他,他也太不识人,据说暗中开了一大张名单,送请大总统府任命,竟把周树人的姓名无端除去。幸而蔡先生就回来了,赶快把这件事撤销,否则闹成大笑话了。f
  景耀月后来还依附袁世凯出任过总统府高等政治顾问并因此为世人所诟病。如果以袁世凯为《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而以景氏为“赵家的狗”,逻辑上说得通。但问题是小说中的赵贵翁对狂人不仅想加害而且很“怕”,还“约定路上的人”和狂人作对,说其原型为袁世凯有悖常理:袁氏以大总统之尊,如果对鲁迅不满,直接将其免职即可,根本不必大费周章地约同很多人来对付一个位阶并不太高的教育部官员。
  后来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期间还受过其他人的排挤。许寿裳在《鲁迅的生活》中谈及鲁迅笔名“唐俟”的来历时说:
  那时部里的长官某很想挤掉鲁迅,他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也。g
  由许寿裳文中的叙述可知,鲁迅笔名“唐俟”由1916年11月30日陈师曾为他所治之印上“俟堂”两字颠倒而来,而“俟堂”之号则和“部里的长官某”对鲁迅的排挤有关。
  从鲁迅得到“俟堂”印的时间来看,这位“部里的长官某”或指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h据当年和鲁迅同在教育部任职的杨莘士说,1916年7月范源濂第二次任教育总长时,提出要“祭孔读经”,引起了杨和、鲁迅、许寿裳、钱家治、张协和、张宗祥这六位浙江籍教育部职员的愤慨。他们议定由杨执笔联名写信,对范源濂的主张坚决反对。结果范源濂恼羞成怒,陆续把反对他的人排挤出去,名义上是外放厅长,实际上明升暗降。鲁迅因为是社会教育司的,所以无法把他弄到外地去。i
  杨莘士的回忆似乎可以为“部里的长官”就是范源濂的判断提供一种旁证。但杨的话是很可疑的:1.除了他之外,现有文献中不见其他人提及这件事;2.他当年在教育部任视学,1917年被外放为掌握实权的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实属升职,很难说是被排挤;3.没有其他可靠的材料证明当时的范源濂主张尊孔读经,反而有一些相反的证据。范氏在1916年9月上书大总统黎元洪,撤销了袁世凯当政时期颁行的包含尊孔内容的教育法规,10月9日又修订《国民学校令》等教育法令,删去了其中有关读经的内容。很明显,范源濂的这些举措和鲁迅等反对袁世凯复古的立场并不矛盾。j
  如果教育部里排挤鲁迅的不是范源濂,那么会是谁?关于鲁迅“俟堂”一号的来历,周作人另有一种和许寿裳稍异的说法:   3.原案第三条规定,请教育部将应禁之书籍目录按次咨行财政部及税务处,转饬各关卡税局搜检核办。袁希涛认为这一条也“恐难实行”:
  即如鸦片烟、私货及各种危险物等尚难检查,而况于书籍。且搜检之际,惟警察是赖。若就警察程度言之,在京师则尚称文明,搜检时可无何等事件发生;若在各省,未必不涉纷扰。
  4. 原案第四条规定,请教育部将应禁之书籍目录按次通知书业商会,并通咨各省巡按使分饬商会转知书铺自行取缔,停止贩售。袁希涛认为这一条“尤须格外注意”,因为“只以空文查禁,恐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9。
  袁希涛的意见实属吹毛求疵。这位通俗教育研究会会长针对的显然已经不是一件议案,而是鲁迅领导的小说股以及通俗教育研究会经理干事高步瀛、庶务干事徐协贞(他们两人几乎全程参与了小说股各项议案的讨论)等人了。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招致了小说股成员以及高、徐等人对他各项意见的“商榷”并最终导致原案除了第三条被略加修改外,第一、二、四条都保持了原貌。
  但是小说股成员们和高步瀛、徐协贞对于原案的维护并不意味着袁希涛的失败。《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报告书·文牍二(发文部)》中确实有小说股第十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的议案被呈送给教育部核准的记录以及教育部下发的批文:
  教育部批:据详,已悉。所议劝导改良及查禁小说办法尚属可行,惟第三项可先由北京税局试办,俟察知并无窒碍,再为推及各省可也。此批。@ 0
  然而查看《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报告书》中“劝导改良及查禁小说”的实施记录,大抵是由通俗教育研究会呈请教育部请咨内务部(转饬警厅)查禁、取缔相关作品了事。也就是说,所谓劝导改良及查禁小说案实际上并未被认真贯彻施行,而鲁迅则在1月19日的会议之后辞去了小说股主任的职务。或者在这一天的会议之初鲁迅已经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他在会上所提的“依会长意见,对于一、二条尚无何等讨论之必要”“第三条似可删去”“第四条之书籍目录可否发给各商会一层须加讨论”@ 1,已尽属敷衍。
  四
  从以上所述鲁迅被排挤的过程,可以厘清许寿裳、周作人关于鲁迅在教育部遭遇的含混叙述:许氏所谓“部里长官某”,指的应该是袁希涛而不是范源濂;周作人称鲁迅感到危险是在“洪宪发作以前”,应是有意为许寿裳的说法提供一个更明确的时间点,以免后人误会。他不强调是某个特定的人排挤鲁迅是有道理的,因为高步瀛、徐协贞等人也都可能让鲁迅感受到压力。当然许寿裳的说法似更合理,因为袁希涛确实排挤过鲁迅。
  袁希涛为什么这么做?他虽然是鲁迅所不太喜欢的“吴人”,但是除了小说股的事件之外,其他关于两人冲突的记录还未被发现。袁希涛是一个教育家,和力图以文学为工具进行启蒙工作的鲁迅没有直接矛盾。再说,鲁迅在小说股主任任上,除了一开始有意强调译介外国小说、评论,后来一直相当低调,没有发表过关于自己的文学理想的言论,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又,鲁迅的小说股主任不过是一兼职,目前并未发现他担任此职另有薪水的记录,他应该也不是因为经济原因遭受排挤。总之,从表面上看袁希涛几乎没有任何理由要排挤鲁迅。
  但鲁迅确实被排挤了。虽然1916年1月19日小说股第十二次会议上袁希涛的发言近乎“捣乱”,从中很难发现他排斥鲁迅的真正动机,但1915年11月10日小说股第七次会议上高步瀛转述的袁希涛的话表明,对鲁迅作品的不认同应该是袁希涛排挤鲁迅的部分原因。当然,这应该不是全部原因——仅仅这一点还不至于让袁希涛去排挤一个低调的下属。
  袁希涛的行动也许出自时任教育总长张一麐的授意。据1915年10月29日鲁迅日记记载,本日下午“张总长招见”@ 2。就在此前一天,通俗教育研究会刚刚召开了第二次大会。在会上,这位在袁世凯称帝前不久上任的新教育总长在致训辞时毫不意外地称颂了“一家之人咸听命于其家长,孝悌贞节皆为美德”的中国宗法社会——他说这番话应该是因为袁大总统正在力图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家长”。在通俗教育研究会所关注的小说问题上,张一麐倒没有刻意贬低或排斥外国,只是对当时上海出版的小说进行了严厉批评,认为它们“颇多恶劣”。他同时指出应该编辑“寓忠孝节义”而有趣味的小说,以改良社会。@ 3
  在张一麐的训辞中很难发现直接针对鲁迅之处,但是10月29日张一麐在召见鲁迅时肯定也没有明确表示对后者的欣赏、支持或鼓励——如果是那样,鲁迅的小说股主任职位就不会发生危险了。这个判断如果成立,那么可以说,张一麐至少是默许了袁希涛对鲁迅的排挤。
  虽然张一麐的出现也无法解决鲁迅究竟为什么会遭到排挤的问题,但是对于重新理解《狂人日记》来说已经足够了,他和袁希涛已经可以激发读者新的想象:他们分别是小说中赵贵翁、赵家的狗的原型,高步瀛、徐协贞等人对应着那些“路上的人”。小说中的狂人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被吃”,反映了当年鲁迅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的某种程度的懵懂状态。
  五
  除了张一麐,蔡元培也可能是赵贵翁的原型。
  蔡元培和袁希涛交好,从鲁迅口中即可知之。鲁迅在1927年6月12日致章廷谦信中说:“民元以后,他所赏识者,袁希涛蒋维乔辈。”@ 4同年9月19日,在给章的另一封信中鲁迅又说:“孑公复膺大学院长,饭仍是蒋维乔袁希涛口中物也。”@ 5两封信中的“他”和“孑公”都是指蔡元培。
  当然,仅凭以上材料还不能证明赵贵翁的原型就是蔡元培。在赵贵翁和蔡元培之间建立关联的另一个理由是,蔡元培对《域外小说集》的看法和袁希涛非常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表明他们对于鲁迅文学实绩与观念的排斥,也包含着他们成为互相勾连的“吃人”者的可能性动机。
  蔡元培在《记鲁迅先生轶事》一文中说,他在德国留学时期,通过在东京留学的堂弟蔡國亲知道了周氏兄弟的存在,后来蔡国亲还把《域外小说集》寄给了蔡元培。@ 6蔡国亲,即蔡元康(1879-1921),浙江绍兴人,早年参加光复会,后来在东渡日本期间曾学习法律并与鲁迅结识。据王景山说,鲁迅给许寿裳的信中的“俅男”(或“俅南”)就是蔡元培的这位堂弟。@ 7他给蔡元培寄《域外小说集》最晚也应该在1912年蔡元培到临时政府教育部任总长之前——如果蔡元培任总长之后才得到该书,那么它就不会是由蔡国亲转寄,而是由鲁迅当面奉送了。   蔡元培对《域外小说集》的看法是比较一贯的:文笔古奥,非浅学者所能解。无论在1919年的《蔡校长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 8,中还是在鲁迅去世后发表的《记鲁迅先生轶事》中,蔡元培对周氏兄弟这部作品的评价都是这样的。这种评价当然是中肯的、恰如其分的,但并不意味着评价者对《域外小说集》的认同。1919年11月17日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说时,蔡元培断言“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虽然他也承认在小说这样的“美术文”中“或者有一部分仍用文言”@ 9。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蔡对于《域外小说集》的态度:虽然他愿意包容它的存在,但并不认为那么古奥的小说会有光明的前景。他的这种态度应该是在阅读了小说之后马上就产生了,并且以某种微妙的方式传递给了鲁迅。
  本文前面所述的1912年景耀月私自向总统府呈报任命名单之事,在蔡元培《自写年谱》的描述中是这样的:
  我既任教育总长,次长为景君大昭,乃邀钟宪鬯先生及蒋竹庄、王小徐、周豫才、许季茀、胡诗庐诸君同为筹备员,从事于本部组织、学制改革、学校登记等事。景君未尝推举一人,亦不问部事,惟有时与我谈话而已,盖景君是一不羁的文学家,又热心党务,对于簿书期会等事,殊不耐烦。但是我到北京后,景君代理,景君忽开数十人名单,加以参事、司长、科长、秘书等名义,而请总统府发委任状,除旧有各员外,大抵皆文学家而非教育家。在景君之意,为彼等先占一地位,庶北迁时不致见遗。但蒋、钟诸君深不以为然,我归南京,联名辞职。乃开一会议,我声明次长此举,固是美意,但不为其他教育行政的专家留若干地位,使继任的长官为难。又多人既被委任,而或为后任长官所淘汰,则反使本人难堪,不如乘此尚未发表之时取消它。多数赞同我说,景君亦不反对,遂将几十张委任状送还总统府。# 0
  上文中的“景大昭”即景耀月。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并未说鲁迅曾被景氏除名——鲁迅是否遭除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蔡元培对于景氏“文学家”身份的贬抑性评价。这种评价固然可以被视为蔡元培为撤销景耀月的名单而寻找的借口,显然也会对曾经立志从事文学的鲁迅产生某种压力。蔡元培的话至少可以使鲁迅明白:这位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的上级在读过《域外小说集》之后竟然说出不欣赏文学家的话,看来以后最好不要对他提什么“异域文术新宗”了。
  蔡元培后来虽然并没有长期担任教育总长,但仍然可以给鲁迅带来压力。1916年12月27日蔡元培应邀在通俗教育研究会年终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也许能够让鲁迅进一步理解他和蔡在小说(文学)问题上的分歧。在这一次发言中,蔡元培虽然承认了小说的重要性,认为“往往有寝馈其中而得获知识者”,但更大量的篇幅表达的都是对小说功用的不信任。他认为中国传统小说“强半多涉男女之情”,“其他则不外乎鬼怪神仙之谈”。他一方面承认了《水浒》《红楼梦》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其价值已经是“过去之成迹”——换言之,这些作品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了。在蔡元培看来,当时值得提倡的是欧洲各国盛行的“自然派”小说,因为这些小说是受科学潮流影响的结果,没有中国传统小说的“虚无缥缈之谈”。中国的小说家们应该像自然派小说家那样,虽笔下写黑暗之状,但目光“常注光明之点”,不能一味暴露黑暗,以免像《官场现形记》那样令读者“沉溺于黑暗社会”,受到不良影响。# 1
  蔡元培认为小说能够帮助人获得知识,对大部分小說表示排斥而对自然派小说独表推崇,显然不会得到力图以文学激励人心的鲁迅的认同。鲁迅在听罢蔡元培的演说后很有可能将蔡和自己所受袁希涛的排挤联系起来,并在小说中将他们一起划归“吃人”者。从鲁迅的角度来说,如此为蔡元培命名并不是一种很过分的行为。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倡言以文艺“立人”,蔡元培等人排斥鲁迅的文学理想,确实等于是“吃”鲁迅理想中的“人”。
  六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在思考自己为何被“吃”时,将原因追溯到了古久先生那里。
  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狂人看来,“路上的人”之所以要和自己作对,就是因为自己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让他很不高兴。至于赵贵翁,只不过是一个替古久先生抱不平者而已。在“启蒙/封建”二元对立的价值框架中,将古久先生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卫道士”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人或事物,并将其“陈年流水簿子”视为中国历史或其中某些文化典籍的符号,是以往学界解释这个角色的常见做法。很明显,应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宏大而抽象的答案很难和鲁迅的直接生活经验取得逻辑一致性:在目前已经发掘出的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前的各种材料中,很难找到鲁迅全面否定中国历史的文字或行动的可靠证据。虽然他对“死抱国粹”# 2 之士曾有只言片语的批评,但其锋芒所指非国粹本身,而是那些笃古自欺者。鲁迅坦承,1907年在东京创办文艺杂志时,他和同人们还带有一些复古倾向。# 3 在1908年的《破恶声论》中,鲁迅不仅没有对古中国表示批评,还表达了敬意:
  顾吾中国,则夙以普崇万物为文化本根,敬天礼地,实与法式,发育张大,整然不紊。覆载为之首,而次及于万汇,凡一切睿智义理与邦国家族之制,无不据是为始基焉。效果所著,大莫可名,以是而不轻旧乡,以是而不生阶级;他若虽一卉木竹石,视之均函有神閟性灵,玄义在中,不同凡品,其所崇爱之溥博,世未见有其匹也。# 4
  纵观1907至1908年间鲁迅集中阐述自己思想的一系列文章,其根本目标在于以“立人”而“立国”,其手段则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中国“固有之血脉”还不是一个被他排斥的选项:
  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5
  因为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前并没有大力批判过中国历史,所以判定被狂人踹过流水簿子的古久先生是中国封建社会或其他类似性质的事物或人物的象征,是缺乏说服力的。   然而,关于鲁迅小说及现实生活中“被吃”经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论断以及推导出它们的过程的意义是确定的。这些论断和推导过程不仅可以为重新解释《狂人日记》,也可以为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乃至和他发生关联的人物提供一种新的想象方法与图景。例如,借助本文的分析,读者也许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为什么鲁迅会认为自己和蔡元培是“气味不投者也”$ 0。再比如,鲁迅在通俗教育研究会被排挤的经验可以被视为他在1925年年末创作的《这样的战士》中所描述的“无物之阵”的一个具体例证;这些经验和《狂人日记》合在一起还可以为《孤独者》中魏连殳所说“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1提供一个互文性的解释:魏连殳言语的背叛性,发源于《狂人日记》,是对《狂人日记》背叛性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它的复现——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不仅正式背叛了老师章太炎,也背叛了他自己此前的理想;不仅背叛了古文,也背叛了中国文化。
  a 周作人(署名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版,第11页。关于这位“表兄弟”,周作人文中隐其真名而书“刘四”。据陈漱渝说,他的真名为阮文恒,字久巽,鲁迅的日记中则作阮久荪,阮久孙、九孙等。此人1886年生于浙江上虞啸唫,1935年患阑尾炎病故。参看陈漱渝:《往事并不纷纭——民国文坛钩沉》,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146—147页。
  bl@ 2《鲁迅全集(编年版)》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16页,第346页,第417页。
  c 参看1910年11月15日鲁迅给许寿裳的信,《鲁迅全集(编年版)》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0页。
  d 景耀月(1882—1943),字瑞星,号太昭,山西芮城人,1904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期间参加了同盟会,参与创办了《晋乘》等杂志并曾受教于章太炎。
  e “蔡先生”即蔡元培,“被命北上”指蔡元培受命到北京去迎接袁世凯到南京就任大总统之事。
  f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峨眉出版社1947年版,第41页。引文中省略号为张传敏所加。
  g 许寿裳:《鲁迅的生活》,《鲁迅的思想与生活》,台湾文化协进会1947年版,第34页。
  h 范源濂于1916年7月12日任教育总长,恰好于11月30日鲁迅收到陈师曾所治“俟堂”印的这一天辞职, 12月4日傅增湘成为新的教育总长。
  i 《杨莘士回忆鲁迅的谈话记录》,上海师大中文系鲁迅著作注释组:《鲁迅及三十年代文艺问题》,内部资料,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1978年翻印,第134页。
  j 就在1916年8月范源濂任教育总長期间,鲁迅做了《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在签注中,鲁迅指出袁世凯当政时期颁布的《教育纲要》的规定“多与旧式思想相合”,应“明文废止”、“根本取消” 。参看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年谱长编》第1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92—293页。
  k 周作人(署名周遐寿):《鲁迅的故家》,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鲁迅回忆录:专著》(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6页。
  ! 3 《通俗教育研究会会长梁次长代表汤总长训词》, 《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记事》,京华印书局代印,1916年版,第3页。本文所引《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及 《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报告书》中原文多无标点符号,引文中标点符号俱为张传敏所加,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n 参看会稽周氏兄弟纂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的“序言”。该书由周树人发行,东京市神田区锦町三丁目一番地长谷川辰二郎印刷,上海英租界后马路乾记衖广昌隆绸庄总寄售,1909年出版,页码不详。
  o 《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章程》,京华印书局代印,1916年版,第1—2页。
  p 《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章程》,京华印书局代印1916年版,第9页。
  q 关于小说股第二次会议的有关议论,参看《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股员会议事录一》,京华印书局代印,1916年版,第1—2页。
  ! 8 《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股员会议事录一》,京华印书局代印1916年版,第8页。
  s 袁希涛关于劝导改良及查禁小说案的意见,参看《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报告书·股员会议事录一》,出版机构及时间不详,第1—2页。
  t 《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报告书·文牍二(发文部)》,出版机构及时间不详,第4页。
  @ 1 《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报告书·股员会议事录一》,出版机构及时间不详,第2页。
  @ 3 张一麐在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大会上的相关言论,参看《教育总长训词》,《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记事》,京华印书局代印,1916年版,第5—7页。
  xy$ 0鲁迅:《鲁迅全集(编年版)》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7页,第391页,第367页。
  @ 6 蔡元培:《记鲁迅先生轶事》, 《宇宙风》半月刊1936年第29期。
  @ 7 王景山:《“俅男”与“奡头”》,《鲁迅书信考释》,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 8 《蔡校长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第338号。
  @ 9 《国文之将来 (十一月十七日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说)》,《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第490号。
  # 0 蔡元培:《自写年谱》,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17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462页。
  # 1 《蔡鹤卿先生演说词(本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年终大会)》,《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二次报告书·专件》,出版机构及时间不详,第2—4页。
  # 2 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编年版)》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
  # 3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编年版)》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3页。
  # 4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编年版)》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149页。
  # 5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编年版)》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8—139页。
  # 6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峨眉出版社1947年版,第30—31页。
  # 7 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上海大共和日报馆1913年版,第71—72页。(原文无新式标点,引文中所有标点符号俱为张传敏所加)
  # 8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编年版)》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9—87页。
  # 9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长编》第1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164页中有名为《鲁迅听章太炎讲〈说文解字〉而做的笔记》的图片一幅,也许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狂人日记》中的“流水簿子”是什么样子的。
  $ 1 鲁迅:《鲁迅全集(编年版)》(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
  作 者: 张传敏,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席勒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多追求人性解放,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的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她的国》是由作者建构的“乌托邦”式的纯女性的理想社会,尝试在美学的熏陶下,重新建构起原始的美好生活及世界,契合了席勒的审美的最高境界。本文拟从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出发,在人性、审美、艺术、自由四方面探寻《她的国》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关键词:席勒 审美乌托邦 《她的国》  席勒是具有
摘 要:倪田金新著《开往会稽山的客车》把城市梦这个主旨隐含在爱情故事之中,那个年代农村人都怀揣着一个“跳出农门”的梦想,为此他们开辟了不同的路径,牺牲和奉献了金钱、爱情、尊严等,甚至触犯了法律。小说注重人物活动场景的设置,围绕城市梦,展开爱情梦与文学梦;结构线索清晰,主辅线交叉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  关键词:倪田金 《开往会稽山的客车》 城市梦 爱情梦 文学梦  在前卫先锋标新立异的当代
摘 要: 本文从艺术家卢西安与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的亲缘关系入手,阐述西格蒙德的心理学理论对卢西安潜移默化的影响,剖析卢西安洞悉灵魂深处的画作中心理学因素的真实体现。重点论述卢西安的画作与西格蒙德心理学理论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表明富有心理学因素的真实画作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关键词:卢西安·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内在联系  卢西安·弗洛伊德在20世纪西方艺术中成为脱颖而出的一位
摘 要:《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小说中的语言和叙述艺术值得我们关注。总体上,《尤利西斯》对应于《奥德修纪》的各个章节结构,凸显了相应的主题和情节。小说的文体及语言艺术对应于相应的主题,获得了语言自主叙事的效果;文本内部又与其他作品有着相互影射和影响的特点,基本能更好地把握乔伊斯的创作思想和维度;最后通过分析叙事中的隐性进程,更好地把握小说整体结构和人物特点。这一系列的叙事策略,让我们
摘 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山西电视剧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本文按照时间线梳理山西电视剧的发展。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山西电视剧的亮点主要在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纪实性题材、古装历史题材和晋商题材。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山西题材电视剧方面,但是事实上,山西题材电视剧不等于山西电视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视剧出品方为山西的制作团队或以山西制作团队为主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年 山
白衣天使毕淑敏,善于用她敏感细腻的心灵发现、诊断人们生命中的困惑迷茫、委屈伤害、悲伤绝望等负面情绪,并用她真挚温暖、精彩智慧的文字疗愈抚慰人们的精神世界。她“以现代人文意识观照人们的心灵,对正处于经济文化剧烈转型期的国人进行‘精神救援’,为人们开出精神疗救的‘红处方’”a。《幸福的尺度》是毕淑敏温情疗愈系列的经典散文合集,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幸福,从心开始;幸福,心中满溢的爱;幸福,为你守候的灯;
摘要:《重量·阿特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以下简称《重量》)是2005年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受邀参与世界重述神话项目而创作的一部对古希腊神话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体现个人独特风格以及当代哲思的作品,该书打破了神话的宏大叙述,对神话故事重新定义讲述,加入当代反思意味,颇具价值感与影响力。  关键词:《重量》 珍妮特·温特森 古希腊神话 重述  “重述神话”是2005年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全球
摘 要: 对于高中生而言,经典阅读是他们在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浅阅读的桎梏、應试教育的挤压,以及网络文学的冲击极地大影响了高中生的思维发展。为了改善高中生经典阅读现状,笔者将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探讨提高高中生经典阅读质量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 经典阅读 阅读现状 对策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非常重视经典
【摘 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时期的教学需要,必须将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以满足高中生考试与学习的刚性需要,同时为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增强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骨材的选择及对骨材与木材间相互作用的探究是宁波骨木镶嵌制作工艺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同时,将经验理性上升到科学理性更有利于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采访、考察、测量等调研,对宁波骨木镶嵌的选材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宁波骨木镶嵌中骨材的选择需考虑牛的品种、年龄、部位等方面,并从色彩差异和密度差异两方面探讨骨材与木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原理,为现代宁波骨木镶嵌的制作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