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动物呈现“老病新发现”、“疾病谱变化”、“病原变异”等疫情变化,单靠春秋两季突击防疫的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复杂的疫情形势发展。所以,由季节性防疫向常年性防疫转变才能更为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由此,就如何抓好常年性动物防疫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 常年性;动物防疫;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3
1 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从发展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高度,把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来抓,以基层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以下明显成效。
1.1 动物疫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
以四川达州市达川区为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及鸡新城疫等5种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规模场常年保持在100%,散养户常年保持在90%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80%以上;狂犬病城镇准养犬免疫密度达95%以上,农村准养犬只的免疫率达到90%以上;并切实做好猪肺疫、猪丹毒、牛出败、山羊痘、仔猪副伤寒、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猪伪狂犬病等地方多发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动物免疫证到户率、免疫耳标推广面均达100%。
1.2 动物检疫工作到位
动物产地检疫已全面展开,所有出栏、屠宰和上市的动物全部实现检疫,规模养殖场、屠宰场(点)、屠商的《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率达100%。
1.3 畜禽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猪、牛(羊)、禽(兔)的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5%、8%以下。
1.4 预警、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制定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疫情,全区动物疫情稳定控制,确保了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问题
2.1 认识不足
业务部门个别技术人员和一大批地方党政干部对常年性动物防疫概念模糊,认为只要搞好春秋两季防疫就行了,平时对工作不过问、不重视,导致部分动物漏免。
2.2 村级防疫体系不健全
村级防疫员管理体制未建立或不完善,有的地方只是季节性聘请村级防疫员,根本谈不上常年性防疫,增加了基层防疫工作难度。
2.3 基础设施薄弱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检测手段落后,对防控动态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影响了防控策略的调整和实施。
2.4 兽医实验室作用发挥不够
兽医实验室作用未能充分激活和发挥,制约了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预警预报工作的开展。
2.5 主体地位不明
防疫配套政策不健全,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尚未有效建立起疫控机构与规模养殖场主、养殖户和兽医从业者良好的管理体系。
2.6 创新意识不强
疫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意识,工作务实少、务虚多,重应付、轻细节。这些问题造成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3 对策
3.1 积极推进疫病防控模式转变
真正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兽医工作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实现动物防疫工作从“畜牧兽医部门包办”向“激活主体、群防群控”的根本性转变。
3.2 建立健全督查机制
动物卫生监督所要严格执行《动物养殖场和动物养殖小区动物卫生监督规范》,进一步完善督促检查制度,实行专家式督查制度。采用明查与暗访、集中检查与突击检查、普遍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等方式,认认真真纠问题,实实在在促工作。完善政府督查通报制度。采用政府督查室或指挥部简报形式将检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通报。完善春、秋两季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集中检查制度和不定期抽检制度,将动物防疫工作绩效考核与基层防疫补助经费挂钩,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充分发辉动物卫生监督监督职责,对违背强制免疫、强制扑杀规定、不健全防疫设施的业主和违规操作防疫人员依法查处。
3.3 扎实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强制免疫工作做到6个落实:一是免疫计划落实。做到计划缜密,安排得当,讲求科学;二是“联窝免疫”制度落实。在抓好仔猪免疫的同时,注重母猪的免疫;三是“月免疫日制度”落实。及时对漏免或未免畜禽和新近补栏畜禽进行补免;四是加免工作落实。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加免工作;五是建立规模场免疫质量跟踪评估制度。对存栏量:猪200头以上、牛100头以上、羊100只以上、鸡5 000只以上、禽5 000只以上的规模场建立免疫抗体监测情况登记表,主要反映畜禽免疫情况、抽样情况、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及免疫抗体不合格的整改情况,充分利用免疫抗体监测手段提高免疫质量水平。六是免疫操作规范落实。做到程序严格、操作规范、档案健全、标识到位。
3.4 有效开展消毒灭源
坚持春秋两季开展集中消毒行动。严格按照“两统一、两集中、两规范”(即:统一药物、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规范技术规程、行为准则)要求抓好消毒工作开展,强化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实效。
3.5 实行规范化管理
以示范乡(镇)、示范场建设为载体,推动制度建设、有效免疫、科学消毒、标准建档以及免疫死亡补偿等工作上台阶。区内适当位置建成一批防疫规范化管理示范乡镇和防疫示范场,乡镇内至少抓好1个防疫规范化管理示范村,以此带动全区动物防疫规范化管理上台阶。
3.6 抓好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坚持“以监促免、以监督免”的工作机制。强化实验室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监测水平。在全区开展采血大比武、实验室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逐步扩大监测范围、监测频率,增加监测数量,在做好散养畜禽春、秋集中监测的同时,注重平时自免养殖场的监测,强化监测结果应用,进一步发挥监测对免疫工作指导作用。加强乡镇动物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规范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程,确保上报数据及时、准确、规范;根据监测和流调整获取的数据,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全年至少召开2次动物疫病监测及疫情分析会商会,科学研判疫情形势,评估防控效果,为科学防控动物疫病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防控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7 规范防疫物资管理
科学制定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计划,减少疫苗的浪费;加强基层冷链设施设备的维护和完善,保证疫苗质量;规范建立防疫物资管理台账,做到账物相符;严格疫苗报废审批,规范处理报废疫苗和废弃疫苗瓶。
3.8 强化应急处置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和管理,坚持平战结合,做到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的管理常态化,提高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规范疫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和核查制度;强化应急处置培训,每年力争组织1次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演练或有关技术讲座,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应急值守,严格执行24 h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3.9 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动物防疫定点联系制度。区疫控中心技术骨干定点联系乡镇畜牧兽医站、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帮助指导基层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了解掌握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达川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提升达州市动物疫病防控及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兽医实验室疫病诊断、疫病监测作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小分队,对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人员、畜禽养殖场防疫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常年性;动物防疫;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3
1 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从发展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高度,把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来抓,以基层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以下明显成效。
1.1 动物疫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
以四川达州市达川区为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及鸡新城疫等5种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规模场常年保持在100%,散养户常年保持在90%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80%以上;狂犬病城镇准养犬免疫密度达95%以上,农村准养犬只的免疫率达到90%以上;并切实做好猪肺疫、猪丹毒、牛出败、山羊痘、仔猪副伤寒、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猪伪狂犬病等地方多发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动物免疫证到户率、免疫耳标推广面均达100%。
1.2 动物检疫工作到位
动物产地检疫已全面展开,所有出栏、屠宰和上市的动物全部实现检疫,规模养殖场、屠宰场(点)、屠商的《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率达100%。
1.3 畜禽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猪、牛(羊)、禽(兔)的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5%、8%以下。
1.4 预警、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制定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疫情,全区动物疫情稳定控制,确保了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问题
2.1 认识不足
业务部门个别技术人员和一大批地方党政干部对常年性动物防疫概念模糊,认为只要搞好春秋两季防疫就行了,平时对工作不过问、不重视,导致部分动物漏免。
2.2 村级防疫体系不健全
村级防疫员管理体制未建立或不完善,有的地方只是季节性聘请村级防疫员,根本谈不上常年性防疫,增加了基层防疫工作难度。
2.3 基础设施薄弱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检测手段落后,对防控动态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影响了防控策略的调整和实施。
2.4 兽医实验室作用发挥不够
兽医实验室作用未能充分激活和发挥,制约了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预警预报工作的开展。
2.5 主体地位不明
防疫配套政策不健全,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尚未有效建立起疫控机构与规模养殖场主、养殖户和兽医从业者良好的管理体系。
2.6 创新意识不强
疫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意识,工作务实少、务虚多,重应付、轻细节。这些问题造成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3 对策
3.1 积极推进疫病防控模式转变
真正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兽医工作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实现动物防疫工作从“畜牧兽医部门包办”向“激活主体、群防群控”的根本性转变。
3.2 建立健全督查机制
动物卫生监督所要严格执行《动物养殖场和动物养殖小区动物卫生监督规范》,进一步完善督促检查制度,实行专家式督查制度。采用明查与暗访、集中检查与突击检查、普遍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等方式,认认真真纠问题,实实在在促工作。完善政府督查通报制度。采用政府督查室或指挥部简报形式将检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通报。完善春、秋两季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集中检查制度和不定期抽检制度,将动物防疫工作绩效考核与基层防疫补助经费挂钩,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充分发辉动物卫生监督监督职责,对违背强制免疫、强制扑杀规定、不健全防疫设施的业主和违规操作防疫人员依法查处。
3.3 扎实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强制免疫工作做到6个落实:一是免疫计划落实。做到计划缜密,安排得当,讲求科学;二是“联窝免疫”制度落实。在抓好仔猪免疫的同时,注重母猪的免疫;三是“月免疫日制度”落实。及时对漏免或未免畜禽和新近补栏畜禽进行补免;四是加免工作落实。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加免工作;五是建立规模场免疫质量跟踪评估制度。对存栏量:猪200头以上、牛100头以上、羊100只以上、鸡5 000只以上、禽5 000只以上的规模场建立免疫抗体监测情况登记表,主要反映畜禽免疫情况、抽样情况、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及免疫抗体不合格的整改情况,充分利用免疫抗体监测手段提高免疫质量水平。六是免疫操作规范落实。做到程序严格、操作规范、档案健全、标识到位。
3.4 有效开展消毒灭源
坚持春秋两季开展集中消毒行动。严格按照“两统一、两集中、两规范”(即:统一药物、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规范技术规程、行为准则)要求抓好消毒工作开展,强化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实效。
3.5 实行规范化管理
以示范乡(镇)、示范场建设为载体,推动制度建设、有效免疫、科学消毒、标准建档以及免疫死亡补偿等工作上台阶。区内适当位置建成一批防疫规范化管理示范乡镇和防疫示范场,乡镇内至少抓好1个防疫规范化管理示范村,以此带动全区动物防疫规范化管理上台阶。
3.6 抓好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坚持“以监促免、以监督免”的工作机制。强化实验室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监测水平。在全区开展采血大比武、实验室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逐步扩大监测范围、监测频率,增加监测数量,在做好散养畜禽春、秋集中监测的同时,注重平时自免养殖场的监测,强化监测结果应用,进一步发挥监测对免疫工作指导作用。加强乡镇动物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规范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程,确保上报数据及时、准确、规范;根据监测和流调整获取的数据,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全年至少召开2次动物疫病监测及疫情分析会商会,科学研判疫情形势,评估防控效果,为科学防控动物疫病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防控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7 规范防疫物资管理
科学制定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计划,减少疫苗的浪费;加强基层冷链设施设备的维护和完善,保证疫苗质量;规范建立防疫物资管理台账,做到账物相符;严格疫苗报废审批,规范处理报废疫苗和废弃疫苗瓶。
3.8 强化应急处置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和管理,坚持平战结合,做到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的管理常态化,提高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规范疫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和核查制度;强化应急处置培训,每年力争组织1次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演练或有关技术讲座,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应急值守,严格执行24 h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3.9 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动物防疫定点联系制度。区疫控中心技术骨干定点联系乡镇畜牧兽医站、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帮助指导基层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了解掌握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达川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提升达州市动物疫病防控及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兽医实验室疫病诊断、疫病监测作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小分队,对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人员、畜禽养殖场防疫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