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党历来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新的特殊时期,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足稳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效途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81-02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社会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易使他们思想上产生疑问和困惑。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并提出和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期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基本任务和培养目标的保障,它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坏也决定了高校其它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祖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尊严,把社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殊群体需要特殊性的教育,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担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这对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大业顺利进行是迫切而必要的
2 新时期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新形势不断冲击着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出现了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民族责任意识弱化、民族文化观念淡化,爱国主义情感渐渐远去,对本国的认同程度面临下降的危险。经济利益的作用使人们过多考虑自身利益,部分人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金钱至上、惟利是图、享乐主义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西方以个人为主的价值观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主的价值观,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削弱了民族责任意识。信息化使部分大学生主导政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弱化,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出淡漠态度。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社会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冲击。
在进入新世纪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及时了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动态,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2.2 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出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政治责任感降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偏差专业思想不稳等等现象。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大学生,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过于肤浅和形式化了。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信念不动摇。历史不该淡出我们的视线,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不能丢。要牢记历史,光靠教科书是不够的,一段沉痛的历史更需要以文化的方式来传承。
2.3 大学生情绪化严重,盲目表达爱国主义热情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对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缺少理性的、逻辑的思考与判断。理性爱国主义要求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于磨难的中国来说,未来之路绝非坦途,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一些人的偏见一直存在。在这种形势下,每次爱国热情的表达需要更冷静地思考,更理性地分析,更从容地应对。近日,“藏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违背良知,一些政客居心叵测妖魔化中国,一系列的恶劣行径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爱国热情,在大学生中也引起强烈反响。这种爱国热情的朴素表达,是一种民意的真实表现,这是民众的爱国赤子之心,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也一定要顾及到一些当事国大部分民众的感情,某地发生的有人在愤怒之下把荷兰国旗当法国国旗烧掉的事;有人为了抵制别人去家乐福竟影响了一些外国人前来购物,凡此种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一多,除了会误伤到一些当事国民众的感情外,也必然会“误伤”到我们国家的对外形象,同时也和我们的爱国行动初衷相去甚远了。作为一个理智的大学生,我们绝不能让自己的爱国变得盲目,甚至于成为害国。爱国热情弥足珍贵,须百倍珍惜,但也必须纳入理性的轨道,必须转换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必须合法、理性地用合适的途径表达出来。
3 新时期强化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面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个特殊的群体可塑性很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要引导他们在政治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有认同感;鼓励他们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对政治问题成熟、理性地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他们思想中带政治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在新时期,我们在继续从纵向即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尤其应该加强从横向即把中国置于变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加以考察这一角度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产生厌恶情绪,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发展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3.2 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增强其长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应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转移到建设和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拓宽途径,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大学生亲自参与和切身体会爱国主义合理有效的表达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榜样教育,必须历史地、辩证地把握榜样人物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不是一种抽象的超时代、超阶级的社会意识,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代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旗、国歌教育,强化大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的信念;进一步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于参加并有所感悟与收益。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员化铺开、全过程推进、全方位深化。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动员起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可能渠道,自始至终地、深入细致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保证其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 强化各种内容的教育,多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之中,使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政治理论课直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国情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同外界接触中进行比较与鉴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尽可能地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厌恶情绪。要将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态度和良好心理。
新时期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善于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文化优势及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与传统优势,利用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时代特征入手,颂扬爱国之举,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引导大学生把宝贵的爱国热情纳入理性轨道
爱国主义不是对祖国强烈而盲目和冲动的感情,而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稳定性、成熟性和持久性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蕴涵着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行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行为摒弃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而着力提倡理性爱国主义,把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热情建立在国家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对本国的历史的审视,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和创造的基础上,努力为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奋斗。教育大学生在全球合作,共同繁荣的国际大背景下,应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只要采取有效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们一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2] 王艳春.关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
[3] 张润梅.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06).
[4] 李亚林.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刍议[J].皖西学院学报,1999,(01).
[5] 王亚明.当代民族主义和高师院校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探索,2006,(08).
[6] 曾泽鑫.浅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04).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81-02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社会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易使他们思想上产生疑问和困惑。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并提出和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期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基本任务和培养目标的保障,它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坏也决定了高校其它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祖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尊严,把社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殊群体需要特殊性的教育,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担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这对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大业顺利进行是迫切而必要的
2 新时期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新形势不断冲击着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出现了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民族责任意识弱化、民族文化观念淡化,爱国主义情感渐渐远去,对本国的认同程度面临下降的危险。经济利益的作用使人们过多考虑自身利益,部分人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金钱至上、惟利是图、享乐主义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西方以个人为主的价值观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主的价值观,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削弱了民族责任意识。信息化使部分大学生主导政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弱化,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出淡漠态度。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社会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冲击。
在进入新世纪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及时了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动态,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2.2 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出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政治责任感降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偏差专业思想不稳等等现象。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大学生,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过于肤浅和形式化了。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信念不动摇。历史不该淡出我们的视线,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不能丢。要牢记历史,光靠教科书是不够的,一段沉痛的历史更需要以文化的方式来传承。
2.3 大学生情绪化严重,盲目表达爱国主义热情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对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缺少理性的、逻辑的思考与判断。理性爱国主义要求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于磨难的中国来说,未来之路绝非坦途,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一些人的偏见一直存在。在这种形势下,每次爱国热情的表达需要更冷静地思考,更理性地分析,更从容地应对。近日,“藏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违背良知,一些政客居心叵测妖魔化中国,一系列的恶劣行径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爱国热情,在大学生中也引起强烈反响。这种爱国热情的朴素表达,是一种民意的真实表现,这是民众的爱国赤子之心,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也一定要顾及到一些当事国大部分民众的感情,某地发生的有人在愤怒之下把荷兰国旗当法国国旗烧掉的事;有人为了抵制别人去家乐福竟影响了一些外国人前来购物,凡此种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一多,除了会误伤到一些当事国民众的感情外,也必然会“误伤”到我们国家的对外形象,同时也和我们的爱国行动初衷相去甚远了。作为一个理智的大学生,我们绝不能让自己的爱国变得盲目,甚至于成为害国。爱国热情弥足珍贵,须百倍珍惜,但也必须纳入理性的轨道,必须转换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必须合法、理性地用合适的途径表达出来。
3 新时期强化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面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个特殊的群体可塑性很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要引导他们在政治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有认同感;鼓励他们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对政治问题成熟、理性地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他们思想中带政治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在新时期,我们在继续从纵向即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尤其应该加强从横向即把中国置于变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加以考察这一角度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产生厌恶情绪,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发展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3.2 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增强其长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应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转移到建设和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拓宽途径,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大学生亲自参与和切身体会爱国主义合理有效的表达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榜样教育,必须历史地、辩证地把握榜样人物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不是一种抽象的超时代、超阶级的社会意识,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代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旗、国歌教育,强化大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的信念;进一步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于参加并有所感悟与收益。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员化铺开、全过程推进、全方位深化。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动员起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可能渠道,自始至终地、深入细致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保证其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 强化各种内容的教育,多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之中,使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政治理论课直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国情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同外界接触中进行比较与鉴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尽可能地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厌恶情绪。要将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态度和良好心理。
新时期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善于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文化优势及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与传统优势,利用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时代特征入手,颂扬爱国之举,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引导大学生把宝贵的爱国热情纳入理性轨道
爱国主义不是对祖国强烈而盲目和冲动的感情,而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稳定性、成熟性和持久性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蕴涵着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行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行为摒弃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而着力提倡理性爱国主义,把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热情建立在国家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对本国的历史的审视,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和创造的基础上,努力为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奋斗。教育大学生在全球合作,共同繁荣的国际大背景下,应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只要采取有效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们一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2] 王艳春.关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
[3] 张润梅.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06).
[4] 李亚林.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刍议[J].皖西学院学报,1999,(01).
[5] 王亚明.当代民族主义和高师院校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探索,2006,(08).
[6] 曾泽鑫.浅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