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原始青瓷诞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瓷器的胎体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胎釉緊密结合,几乎不吸水。根据釉色的不同,瓷器可分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四大类。文章以瓷器的划分类型为依据,结合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的精品瓷器,进一步了解和探讨诸城境内青瓷、彩瓷的特点。
关键词:瓷器;分类;特点;诸城市博物馆
1 瓷器的介绍
瓷器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6世纪),我国发明的瓷器是从陶器演变而来的,先民们通过烧制瓷石、高岭土、石英石等物质制成了瓷器。瓷器的特点是外表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瓷器成形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是在窑内经过1280~14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是会受温度影响的,温度不同釉色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化学变化。烧制完成的瓷器胎通常会含有不到百分之三的铁元素,还具有不透水性。瓷器被民众广泛使用就是因为它的成本低廉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
宋代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闻名的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元代时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地薄而且轻巧,青花瓷是白底加上蓝色装饰纹,素雅清新,令人眼前一亮。
瓷器从釉色角度来分类,可以分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本文主要讨论青瓷和彩瓷。
2 青瓷
2.1 青瓷的介绍
青瓷通常是指釉面基本色调呈现青绿色的瓷器,青瓷烧成需要的温度在1200~1300摄氏度,青瓷成品的特点是:釉层厚重,均匀光润。我国烧制青瓷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时期,青瓷开始进入早期的瓷器阶段。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制造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到了宋代,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青瓷窑,如官窑、汝窑、龙泉窑等。青瓷的器形大小皆有、大方实用,深受人们喜爱。
而龙泉窑青瓷最早创烧于北宋前期,到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独具一格,达到青瓷历史上的高峰。到了明朝初期,龙泉窑继续发展,规模只增不减,声誉很好,但到明中期以后逐渐开始衰落。
2.2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青瓷赏析
明龙泉窑盘目前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通高10厘米,口径大约41厘米,底径约19厘米。此件瓷器为敞口,尖唇,斜腹壁,腹浅,底平,矮圈足。这件龙泉窑盘器型硕大,胎质厚重,瓷盘通体施青釉,施釉精细,釉汁纯净,釉色青中闪绿色。器面晶莹发亮,釉面有开片细纹,在盘内印着一朵盛开的花,器壁装饰为菊瓣纹,外壁是素面,此件瓷盘保存完整(图1、图2)。
3 彩瓷
3.1 彩瓷的介绍
彩瓷是指带着彩绘装饰的瓷器,其装饰主要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上釉下相结合的斗彩。釉下彩最开始出现在三国时期,如东吴釉下彩绘瓷就颇具特色。唐代时期也出现了唐青花和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釉上彩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它的出现标志着彩瓷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其中,发展最突出的是景德镇窑。古瓷中属于彩瓷的品种主要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元代以后,彩瓷开始盛行。明清时期,彩瓷工艺迅速进步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被大众喜欢的品种。
3.2 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其特点是白底蓝花。青花瓷的着色剂为氧化钴,人们利用这种着色剂,用毛笔在清白干燥的瓷底胚子上画上各类的图案,接着罩上一层透明的釉质,然后再送入1300摄氏度的高温窑里一次烧制而成。这种制作工艺让瓷器呈现出明快干净的效果,既能体现出白瓷的美,也能显现出钴蓝色的雅。青花瓷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装饰技法,为我国烧瓷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而御窑产出的瓷器最为精美,御窑也称“官窑”,是我国古代专门为宫迁皇室烧制瓷器的官办窑厂。御窑所出产的产品,一般都有题年款印记,专门被皇室贵族当作日用品,或者满足朝廷对内和对外的赏赐或者交换的需要,不能被用作商品在社会上流通。所以,御窑对其所出产的产品质量要求都极为严格,奉行“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宗旨。御窑所生产的瓷器都是非常精湛和美观的,但由于古时朝廷的垄断,民间非常难见到。
3.3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青花瓷赏析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宣德款青花碗是明代宣德年间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带有青花串枝牡丹纹装饰的大碗。此青花碗高10.6厘米,口径29.8厘米,足径12.5厘米。胎厚0.8~1厘米。这件青花碗为方唇,敞口,圆足,浅腹,这种碗形也被称为“骰碗”。由此名字可以看出这个青花碗是当时宫廷里面玩赌局游戏时扔骰子所用的,也可以在乡宴时用作盛饭。因为这个青花碗体形硕大,民间也称为“海碗”。
1975年,诸城市政府招待所基建施工时,出土了一件明宣德款青花碗。此青花碗造型古朴,釉质肥厚。口沿下绘有两道弦纹,圈足外饰一周花朵,脚处绘有仰莲纹,腹外壁绘有盛开的串枝牡丹。口沿外则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款。青花枝饰纹都是用进口的“苏泥勃青”钴料绘制而成,色泽鲜艳绚丽。这款宣德款青花碗在国内外现存很少,非常珍贵,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图3)。
将军罐是佛教用来盛装去世僧人骨灰的器物,因为其宝珠顶盖非常像将军盔帽,所以此罐被世人称为“将军罐”。将军罐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其造型基本确定;在清朝康熙年间,将军罐最为流行。
这件青花将军罐是明代时期的,现在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此罐高31.8厘米,口径14.6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7厘米。无盖,卷唇,直颈,丰肩,腹部的下部微微收拢。这件青花将军罐整体绘满缠枝花卉,整件器物造型稳重,釉的表面清白而且厚亮,青花的色泽浓艳美丽,花卉的线条流畅,可以称得上是明代晚期瓷器中的精品(图4)。
3.4 粉彩瓷的介绍
粉彩瓷是釉上彩,是在康熙时期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色阶的制作工艺影响而形成的。彩瓷的制作过程如下:在高温烧制好的白瓷上画上图案,然后在图案上涂上一层玻璃白,接着将材料涂在这层玻璃白上,再用干净的画笔轻柔地将颜色根据深浅浓淡的不同需求洗开,最后入窑以大约700摄氏度的温度烧成。烧制完成的瓷器色调淡雅柔和,有着粉润的美感,所以这种瓷器被称为“粉彩”。 3.5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粉彩瓷赏析
諸城市博物馆馆藏清粉彩碗高约7.6厘米,口径大约17厘米,底径7厘米。这件粉彩瓷碗敞口,圆腹,平底,圈足。器身外施豆青釉,底部施白釉,器物身外装饰三组粉彩花卉。这件粉彩瓷碗器型规正,胎质紧密而且釉质光滑,整体画面的布局疏密有致,色彩艳丽丰富,层次感强,色调柔和,显得清新脱俗,是清代中晚期粉彩器中的精品(图5)。
3.6 斗彩的介绍
斗彩又名“青花填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斗彩的制作工艺是用青花在胎底上勾勒出装饰的轮廓,罩上一层白釉,然后经过高温烧制成淡描青花瓷器,接着在烧好的青花轮廓里根据纹饰需要施上各种颜色,最后再放入窑里经700~900摄氏度烧制。明代最著名的是成化斗彩,其釉面滋润干净,淡雅的青花和艳丽的釉上五彩搭配,形成了娇艳的艺术特点。清代斗彩的釉色精细、透彻,特别是雍正时期采用的是粉彩和青花相结合的方法,所以这个时期的斗彩更加秀丽清逸。
3.7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斗彩瓷赏析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清斗彩盘高3.7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盘口外撇,浅弧壁,圈足。这件斗彩瓷盘里、外面的纹饰都是用斗彩绘制而成,盘内底部绘制一条盘龙,内壁上绘制了鲤鱼跳跃的形状,还有波浪纹、云朵,外面绘制波浪纹,色彩艳丽、笔触精细,基本上都是填充在青花勾线里面。这件彩盘器型规正,胎质坚硬,在彩料和绘画上都比较精细,且釉质细润,是非常典型的清晚期斗彩瓷作品。
3.8 釉里红的介绍
釉里红瓷的呈色剂是铜红料,是在底胎上画上各种纹饰以后,罩上透明罩,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最后使釉下呈现出来红色花纹的一种瓷器。最早开始制造釉里红瓷器的是元代时的景德镇,但那个时候烧制的釉里红瓷器色彩纯正度不高,颜色发黑而且花纹晕散。到了明代宣德年间,釉里红的工艺有了很大提高,烧制出了红宝石色。到了明中后期,釉里红工艺一度衰退,一直到清康熙时期开始恢复。雍正时期再次烧制出釉里红。到了乾隆时期,烧制出的釉里红色泽稳定,颜色鲜丽,并有了深浅不一的多种层次色阶。
3.9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釉里红瓷赏析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清釉里红桃形水注高5厘米,杯口径约7厘米,长11厘米。这件釉里红桃形水注是由杯与桃形组合而成的,在桃形上方有一圆孔,底部有桃枝缠绕。造型小巧别致,制作精良。整体施以青釉,杯连桃形两端及桃枝饰釉里红斑点,釉里红釉面亮丽,色彩纯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晚期釉里红瓷器精品(图6)。
4 结语
瓷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非常重要的发明创造。瓷器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本文依托诸城市博物馆明清时期的瓷器精品进一步分析了瓷器的分类和特点。
参考文献
[1]耿宝昌.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2]赵月汀.皇帝的瓷器:宣德 成化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0.
[3]朱裕平.明代青花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中国文物学专家委员会.中国官窑瓷器[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关键词:瓷器;分类;特点;诸城市博物馆
1 瓷器的介绍
瓷器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6世纪),我国发明的瓷器是从陶器演变而来的,先民们通过烧制瓷石、高岭土、石英石等物质制成了瓷器。瓷器的特点是外表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瓷器成形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是在窑内经过1280~14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是会受温度影响的,温度不同釉色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化学变化。烧制完成的瓷器胎通常会含有不到百分之三的铁元素,还具有不透水性。瓷器被民众广泛使用就是因为它的成本低廉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
宋代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闻名的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元代时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地薄而且轻巧,青花瓷是白底加上蓝色装饰纹,素雅清新,令人眼前一亮。
瓷器从釉色角度来分类,可以分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本文主要讨论青瓷和彩瓷。
2 青瓷
2.1 青瓷的介绍
青瓷通常是指釉面基本色调呈现青绿色的瓷器,青瓷烧成需要的温度在1200~1300摄氏度,青瓷成品的特点是:釉层厚重,均匀光润。我国烧制青瓷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时期,青瓷开始进入早期的瓷器阶段。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制造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到了宋代,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青瓷窑,如官窑、汝窑、龙泉窑等。青瓷的器形大小皆有、大方实用,深受人们喜爱。
而龙泉窑青瓷最早创烧于北宋前期,到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独具一格,达到青瓷历史上的高峰。到了明朝初期,龙泉窑继续发展,规模只增不减,声誉很好,但到明中期以后逐渐开始衰落。
2.2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青瓷赏析
明龙泉窑盘目前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通高10厘米,口径大约41厘米,底径约19厘米。此件瓷器为敞口,尖唇,斜腹壁,腹浅,底平,矮圈足。这件龙泉窑盘器型硕大,胎质厚重,瓷盘通体施青釉,施釉精细,釉汁纯净,釉色青中闪绿色。器面晶莹发亮,釉面有开片细纹,在盘内印着一朵盛开的花,器壁装饰为菊瓣纹,外壁是素面,此件瓷盘保存完整(图1、图2)。
3 彩瓷
3.1 彩瓷的介绍
彩瓷是指带着彩绘装饰的瓷器,其装饰主要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上釉下相结合的斗彩。釉下彩最开始出现在三国时期,如东吴釉下彩绘瓷就颇具特色。唐代时期也出现了唐青花和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釉上彩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它的出现标志着彩瓷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其中,发展最突出的是景德镇窑。古瓷中属于彩瓷的品种主要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元代以后,彩瓷开始盛行。明清时期,彩瓷工艺迅速进步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被大众喜欢的品种。
3.2 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其特点是白底蓝花。青花瓷的着色剂为氧化钴,人们利用这种着色剂,用毛笔在清白干燥的瓷底胚子上画上各类的图案,接着罩上一层透明的釉质,然后再送入1300摄氏度的高温窑里一次烧制而成。这种制作工艺让瓷器呈现出明快干净的效果,既能体现出白瓷的美,也能显现出钴蓝色的雅。青花瓷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装饰技法,为我国烧瓷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而御窑产出的瓷器最为精美,御窑也称“官窑”,是我国古代专门为宫迁皇室烧制瓷器的官办窑厂。御窑所出产的产品,一般都有题年款印记,专门被皇室贵族当作日用品,或者满足朝廷对内和对外的赏赐或者交换的需要,不能被用作商品在社会上流通。所以,御窑对其所出产的产品质量要求都极为严格,奉行“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宗旨。御窑所生产的瓷器都是非常精湛和美观的,但由于古时朝廷的垄断,民间非常难见到。
3.3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青花瓷赏析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宣德款青花碗是明代宣德年间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带有青花串枝牡丹纹装饰的大碗。此青花碗高10.6厘米,口径29.8厘米,足径12.5厘米。胎厚0.8~1厘米。这件青花碗为方唇,敞口,圆足,浅腹,这种碗形也被称为“骰碗”。由此名字可以看出这个青花碗是当时宫廷里面玩赌局游戏时扔骰子所用的,也可以在乡宴时用作盛饭。因为这个青花碗体形硕大,民间也称为“海碗”。
1975年,诸城市政府招待所基建施工时,出土了一件明宣德款青花碗。此青花碗造型古朴,釉质肥厚。口沿下绘有两道弦纹,圈足外饰一周花朵,脚处绘有仰莲纹,腹外壁绘有盛开的串枝牡丹。口沿外则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款。青花枝饰纹都是用进口的“苏泥勃青”钴料绘制而成,色泽鲜艳绚丽。这款宣德款青花碗在国内外现存很少,非常珍贵,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图3)。
将军罐是佛教用来盛装去世僧人骨灰的器物,因为其宝珠顶盖非常像将军盔帽,所以此罐被世人称为“将军罐”。将军罐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其造型基本确定;在清朝康熙年间,将军罐最为流行。
这件青花将军罐是明代时期的,现在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此罐高31.8厘米,口径14.6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7厘米。无盖,卷唇,直颈,丰肩,腹部的下部微微收拢。这件青花将军罐整体绘满缠枝花卉,整件器物造型稳重,釉的表面清白而且厚亮,青花的色泽浓艳美丽,花卉的线条流畅,可以称得上是明代晚期瓷器中的精品(图4)。
3.4 粉彩瓷的介绍
粉彩瓷是釉上彩,是在康熙时期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色阶的制作工艺影响而形成的。彩瓷的制作过程如下:在高温烧制好的白瓷上画上图案,然后在图案上涂上一层玻璃白,接着将材料涂在这层玻璃白上,再用干净的画笔轻柔地将颜色根据深浅浓淡的不同需求洗开,最后入窑以大约700摄氏度的温度烧成。烧制完成的瓷器色调淡雅柔和,有着粉润的美感,所以这种瓷器被称为“粉彩”。 3.5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粉彩瓷赏析
諸城市博物馆馆藏清粉彩碗高约7.6厘米,口径大约17厘米,底径7厘米。这件粉彩瓷碗敞口,圆腹,平底,圈足。器身外施豆青釉,底部施白釉,器物身外装饰三组粉彩花卉。这件粉彩瓷碗器型规正,胎质紧密而且釉质光滑,整体画面的布局疏密有致,色彩艳丽丰富,层次感强,色调柔和,显得清新脱俗,是清代中晚期粉彩器中的精品(图5)。
3.6 斗彩的介绍
斗彩又名“青花填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斗彩的制作工艺是用青花在胎底上勾勒出装饰的轮廓,罩上一层白釉,然后经过高温烧制成淡描青花瓷器,接着在烧好的青花轮廓里根据纹饰需要施上各种颜色,最后再放入窑里经700~900摄氏度烧制。明代最著名的是成化斗彩,其釉面滋润干净,淡雅的青花和艳丽的釉上五彩搭配,形成了娇艳的艺术特点。清代斗彩的釉色精细、透彻,特别是雍正时期采用的是粉彩和青花相结合的方法,所以这个时期的斗彩更加秀丽清逸。
3.7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斗彩瓷赏析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清斗彩盘高3.7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盘口外撇,浅弧壁,圈足。这件斗彩瓷盘里、外面的纹饰都是用斗彩绘制而成,盘内底部绘制一条盘龙,内壁上绘制了鲤鱼跳跃的形状,还有波浪纹、云朵,外面绘制波浪纹,色彩艳丽、笔触精细,基本上都是填充在青花勾线里面。这件彩盘器型规正,胎质坚硬,在彩料和绘画上都比较精细,且釉质细润,是非常典型的清晚期斗彩瓷作品。
3.8 釉里红的介绍
釉里红瓷的呈色剂是铜红料,是在底胎上画上各种纹饰以后,罩上透明罩,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最后使釉下呈现出来红色花纹的一种瓷器。最早开始制造釉里红瓷器的是元代时的景德镇,但那个时候烧制的釉里红瓷器色彩纯正度不高,颜色发黑而且花纹晕散。到了明代宣德年间,釉里红的工艺有了很大提高,烧制出了红宝石色。到了明中后期,釉里红工艺一度衰退,一直到清康熙时期开始恢复。雍正时期再次烧制出釉里红。到了乾隆时期,烧制出的釉里红色泽稳定,颜色鲜丽,并有了深浅不一的多种层次色阶。
3.9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釉里红瓷赏析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清釉里红桃形水注高5厘米,杯口径约7厘米,长11厘米。这件釉里红桃形水注是由杯与桃形组合而成的,在桃形上方有一圆孔,底部有桃枝缠绕。造型小巧别致,制作精良。整体施以青釉,杯连桃形两端及桃枝饰釉里红斑点,釉里红釉面亮丽,色彩纯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晚期釉里红瓷器精品(图6)。
4 结语
瓷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非常重要的发明创造。瓷器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本文依托诸城市博物馆明清时期的瓷器精品进一步分析了瓷器的分类和特点。
参考文献
[1]耿宝昌.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2]赵月汀.皇帝的瓷器:宣德 成化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0.
[3]朱裕平.明代青花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中国文物学专家委员会.中国官窑瓷器[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