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指教师通过开展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下面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品德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目中有人”是品德课堂教学人本观的核心。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依凭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最终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分析等;使儿童的生活成为更加有意义。
二、着力创设活动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强烈时,其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把创设活动这一思想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活动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反映人性美丑的现象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模式不但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如在教学《家乡的打工族》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瞧不起打工人”等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首先阅读一位普通打工者给家里的信,从信中了解到打工妹来到珠海三个月了,由于技术不熟练,需要加班加点地学。她住的集体宿舍,吃的是不合口味的饭菜。在读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给在外打工的亲人、朋友写一封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打工者工作的艰辛,了解更多的打工者,给打工者送去家乡亲人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并开展“我为打工者送温暖”等活动,使学生能入情入境,在充分地感知与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打工族。最后采访打工者并写下采访记录。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使其真正感受到“每一位打工者都有自己奋斗的故事”。家乡打工族是新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跃在各行各业之中,也正是这个群体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着,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着,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课堂上,儿童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针对儿童去做”,成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的这种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适合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它努力让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是事不关己的符号,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三、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光有系统性知识教育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实际,抓住现实生活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立足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课程。
一、思想品德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目中有人”是品德课堂教学人本观的核心。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依凭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最终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分析等;使儿童的生活成为更加有意义。
二、着力创设活动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强烈时,其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把创设活动这一思想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活动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反映人性美丑的现象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模式不但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如在教学《家乡的打工族》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瞧不起打工人”等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首先阅读一位普通打工者给家里的信,从信中了解到打工妹来到珠海三个月了,由于技术不熟练,需要加班加点地学。她住的集体宿舍,吃的是不合口味的饭菜。在读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给在外打工的亲人、朋友写一封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打工者工作的艰辛,了解更多的打工者,给打工者送去家乡亲人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并开展“我为打工者送温暖”等活动,使学生能入情入境,在充分地感知与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打工族。最后采访打工者并写下采访记录。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使其真正感受到“每一位打工者都有自己奋斗的故事”。家乡打工族是新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跃在各行各业之中,也正是这个群体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着,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着,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课堂上,儿童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针对儿童去做”,成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的这种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适合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它努力让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是事不关己的符号,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三、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光有系统性知识教育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实际,抓住现实生活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立足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