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年龄,活出自我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候热播的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以及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在社会上引发了一波“年龄”争论的热潮,新剧《四十刚好》更是借着这股“年龄浪潮”未播先火。在朋友间、家庭里、社会中,关于年龄的话题总能成为中心,在这个加速前进的时代,似乎各种焦虑都随着年龄增长悄然而至,学习、工作、生活、感情中的焦虑问题越来越多,90后开始奔三,80后开始奔四,“年龄焦虑”赤裸裸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不可否认,我们逐渐地开始恐惧年龄的增长,抗拒关于年龄的讨论,“年龄焦虑”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

“年龄焦虑”来自哪里?


  “年龄焦虑”指的是因自然年龄增长而感到忧愁、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是现实生活状态、自然年龄和心理年龄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观感受。在人们相对固定的社会文化观念中,一定的年龄阶段似乎对应着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和精神状态,心理学上把社会对个体的这种期待叫“社会时钟”,简单来讲就是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情,比如求学、婚嫁、工作等,“18岁考上好大学了吗?”“30岁结婚生子了吗?”“40岁有车有房了吗?”如果没有,外界就会有很多声音不断提醒,你应该加速做好这些“应该”的事了。“年龄”已经成为伴随当代人终身的焦虑来源,它对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提出了具体严肃的标准和要求,人们被社会时钟设置的时间线捆绑,在所谓的社会标准的审视和压力下,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来回奔跑,因为“年龄”到了而产生的焦虑越来越多,常常令人陷入迷惘、苦恼而不能自拔。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对于缓解焦虑具有深刻意义,为我们接纳年龄、遇见真实从容的自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什么是ACT疗法


  接纳承诺疗法是21世纪初由美国海斯博士等人创立的。它的含义是接纳生活中不可避免、无法控制的事实,然后作出承诺并采取行动来帮助我们开创丰富、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ACT疗法鼓励人们识别自己应对焦虑的方式,接纳任何负面的情绪体验,并且去实践真正符合自己價值导向的事情。用ACT疗法处理年龄焦虑情绪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生理规律,接纳年龄带来的真实变化;另一方面,要坚决拒绝心理成见,选择并践行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

基于ACT疗法的“年龄焦虑”调适

A是接纳(Acceptance)


  人生大部分的痛苦都源于对抗,而对抗往往带来焦虑体验,在ACT中,第一步就是放弃对抗,选择接纳。接纳是对此时此刻体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容纳,即为焦虑的感受和情绪让出空间,允许它存在,不去抗拒和逃避它们,不带批判地将其作为客体去观察,接纳年龄焦虑,学会与之共存。所以,试着接纳年龄带来的身体变化、焦虑情绪和恐惧体验,也接纳外界的提醒和挑剔,只有接纳年龄的变化,我们才能去拥抱它。
  面对回不去的过去和终会到的未来,最好的年龄正是当下,当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就会开始发现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独特的美丽,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件事都是让我们学习怎样使人生变得更好的机会,每份情绪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当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年龄”时,才可以战胜年龄焦虑,继续向前走,去过有意义的生活。

C是承诺和选择(Commitment & Choice)


  对于大部分有年龄焦虑的人而言,他们总是待在由社会时钟设定的“年龄框架”和“社会标准”中,一边忙着自我焦虑一边寻找社会认同,反而忘记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自己有权选择以何种视角来看待自身的年龄并赋予其价值。其实,束缚住自己的不是年龄,而是越来越泛化的焦虑,因此,我们要想不被“年龄焦虑”拖累,就需要密切专注于当下,找到自己内在的价值,做出承诺和选择。
  ACT疗法强调在这一阶段,首先要澄清“当下年龄”的价值。ACT中的价值并不是为了逃避暂时的焦虑而设立的目标,而是基于自身长远发展方面找出自己最关注或最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使个体获得长期积极主动的生命力。试着问问你自己:“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提高我长远的生活?我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要成为哪种人?”其次,在价值的指导下做出承诺和选择,直面年龄焦虑并规划未来发展,更好地应对年龄带来的变化,重塑积极适应的行为模式,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去寻找认同。

T可以看作是行动

(Take action)


  想得多、做得少向来是产生焦虑情绪的根源。在ACT疗法中,单纯的认知方面的调整并不能直接带来行为上的改变,年龄从来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焦虑情绪的出口,一旦我们明确了年龄的真正价值所在,接下来就要积极主动采取行动。采取行动处理了困扰,情绪便消失了,处理了情绪,能力就显现了。
  因此,ACT更强调立足于此时此刻,在实际情境中通过主动作为寻求更灵活有效的应对“年龄焦虑”的方式。行动需要设置具体可实现的目标,而且目标不是为了暂时逃避焦虑或者取悦他人,而是与我们承诺并选择的价值方向保持一致,此外,要根据生活状态适时评估,并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一步一步地实践更加灵活的行为模式,在接纳与改变之间实现平衡,让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埃瑞克森曾经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说过:“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计划,而非被简单粗暴地被定义”。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表”,每个年龄段的境遇带来的都是内心的丰盈与充实,而不是焦虑和伤害。我们要做的就是抛开社会刻板印象带来的年龄焦虑和对年龄增长的污名化,接纳当下最好年龄的自己,感受成长带来的力量。
其他文献
案由  張先生夫妇13年前收养了一名女婴,取名张蓓(化名),因为不想被外人知晓,没办理正式的收养手续,但对她一直视如己出,当作亲生女儿抚养至今。去年,张先生的妻子去世了,目前家中还有一长子,家庭关系很融洽。因为女儿身世的问题,这13年来张先生一直怀着不安与担心,直到妻子去世,也没能说出真相,现在张先生更不知道该怎么把事实告诉蓓蓓了。女儿目前面临小升初,需要明确户籍和家庭关系,也需要社会机构出具家庭
期刊
第一次见到小军时,班主任就偷偷告诉我,这个孩子很危险,他身上有刀疤,是之前跟人打架被人捅的。我吃惊地看着眼前这个看起来已经有点高大的男孩子:身高至少1.75米,不胖,有一点肌肉,校服的拉链没有拉,看人的时候微微歪着头,带着点“邪笑”。从外表来看,小军确实有点像那些电视剧里常见的“坏小子”。  小军今年15岁,上初二。由于生活在偏远的山村,小军的父母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都出去打工了。“爸妈都是搬砖的。
期刊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十四五”规划“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期刊
小雪前来求助。她说,这段时间她经常感觉身体不适,比如心跳异常,胸闷气短,恶心想吐,皮肤瘙痒,甚至有几次头昏时出现濒死感,被家人送到医院紧急就医,但做了许多检查,也吃了许多药,刚开始见效,之后就一点效果也不起了。她因此又反复就医,反复治疗,结果却是心情更加焦虑,身体更加不适。现在的她已经不敢一个人出门,担心自己随时会晕倒。  经了解,小雪这段时间工作非常紧张,天天加班加点,领导布置的艰巨任务使她心理
期刊
胆固醇作为组成人体脂类物质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和胆汁酸等。它是人体内必需的化学物质,但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是引起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如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但许多人在防治高胆固醇血症方面,还存在着几大误区。误区1高胆固醇血症是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没事  一般成人体内有100~
期刊
某天下午,我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  她只有十五岁,是被她的母亲带过来的。因为曾经有自杀经历,导致她住院两年,经过治疗暂时稳定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一边服药一边开始进行心理咨询。说她特殊,有两个原因  她的自杀经历。这说明了她抑郁的严重程度曾经到了无法控制自己的地步,只有通过强制住院,才能做到有效的看护。所以对她的关注是要更多一些的,因为有过自杀史的患者,需要时刻注意她当下的状态和情绪强度,以防失
期刊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民众都面临着众多压力。新冠病毒不仅攻击我们的身体,还增加了心灵的痛苦,严重影响全社会的精神心理健康,也使社会中的一大弱势群体—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处境变得更加脆弱。在门诊和病房,我们不断接触到这样的年幼或年轻患者:“能说出来的痛苦都不算是痛苦,每划下一道我都觉得痛快”  小Y是一位13岁的女孩,延颈秀项,样貌楚楚动人,被妈妈拉进诊室,坐在接诊台前面,她低垂着头,面无表情。她的妈妈
期刊
黄大妈到底怎么了?  黄大妈是位退休人士,今年六十五岁。早些年是单位的一把手,十年前开始退居二线,逐渐把手上的事情交出去。最初是有那么点不甘心,后来自己就想开了,侍弄花草,喝茶看书,还培养了个摄影的爱好,在当地的摄影杂志上获过几个小奖。  六年前孙子出生,儿子连哄带骗让她过来帮忙照顾,就彻底办了退休手续全心照顾家人。儿媳妇肯定不如女儿贴心,也不如女儿会疼人,但磕磕碰碰地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等孙
期刊
初见,是小心翼翼  鹿小姐是一名26岁的单身女性,本是风华正茂的摽梅之年,来到我的诊室时却是愁容满面,眉头紧皱。我请她坐下,向她及一同前来的她的父母了解具体情况,她表现得十分有礼貌,甚至有点儿紧张,像胆小易惊的小鹿似的。  鹿小姐坐下后感受到环境的安全舒适和咨询师可信可亲后,慢慢放松下来,开始向我倾诉她的心结。没有预警的强烈恐惧让她无处可逃  原来,今年二、三月份她曾经历过两次惊恐发作。  第一次
期刊
古希腊神话中,光明之神阿波罗掌管音乐和医药,被誉为人类的保护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古时候人们认为音乐和治愈疾病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弹琴解忧”的故事  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写道,他曾经由于过度的忧伤和劳累得了病,“退下来”后过上了悠闲的日子,却一直没有医治好。后来向朋友孙道滋学习如何弹琴,学会了弹奏各种曲调和一些乐曲,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自己心情变得很愉悦,一切忧愁和烦恼便烟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