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是对高三生学习的反馈与检测。笔者通过参加陕西省高考阅卷,发现了考生在政治学科答题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研究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将对政治学科复习大有益处。
一、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卷,笔者发现低分考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5点: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这类考生答题得分较低,原因是基本知识界定不清,运用知识失误;对知识点理解不透,迁移能力差;运用知识点解题时表述不全,关键部分要点缺少。
2.解读试题的能力不高
考生没有读懂材料,无法获取有效信息,找不到切入点;答题思路不清楚,运用错误观点;没有结合材料书写答案,理论脱离材料实际;答案没有突出要点,没有击中靶心。
3.答题训练不够规范
考生对试题类型和特点把握不清,方法定位不准确;答题思路不明确,找不到破题点;对常见试题的答题套路不熟悉,得分较低。
4.答案书写不够规范
考生书写不清,阅卷老师难以评判;学科术语运用不准确,阅卷老师难以理解其观点;答案逻辑混乱,没有章法和层次。
5.对高考命题方向不清楚
高考真题是复习的最佳资料,认真研究真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与技能。
二、高考对审题能力的要求
首先,我们来看高考试题对审题能力的要求,加强审题能力训练。
例1:(2018全国卷Ⅰ·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900场。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35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14分)
【审题技巧】
1.审设问
(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我国体育赛事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2)限定角度,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联系所学基本知识可以知道,一项体育赛事火热的背后有多种因素,比如市场需求驱动、供给驱动;当然也有政策因素,如产业政策的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驱动等。
(3)分析清楚后联系所学知识点,找到解题方向。
2.审材料
(1)显性信息:材料中有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因素以及马拉松赛事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因素。
(2)隐含信息:“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900场”说明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说明居民收入可能增加,材料里面有足够的信息。
【评分标准】(括号外是参考答案,括号内是具体评分细节)
(1)居民收入增加(2分,如果学生回答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酌情给1—2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2分,学生如果回答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消费热点转换,消费观念转换,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等也可以给2分)。(4分)
(2)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商业价值大,刺激赛事的供给(如果学生回答赛事给主办方和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给2分;如果学生回答主办方、赞助方、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也可以给2分)。(4分)
(3)馬拉松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3分)
(4)政策驱动。①全民健身战略实施(1分);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2分,如果学生回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或共享、协调、创新、开放、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也可以给2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写科学发展观则不给分)。(3分)
三、高考对答案规范性的要求
从答案组织方面看,明确高考试题对答案规范性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水平。
一般说来,一份高分的试题答案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选择一个小的角度,有理有据。②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课本学科术语,切记口语表达。如果能用到时政新语(当年新出现的学科新术语),则可以增加印象分。③答案表述要有逻辑结构,有主次、时序和宏观、微观角度等。④答案要理论联系实际,各要点要实现“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三个方面的统一。⑤答案书写整洁化,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
例2:(2018全国卷Ⅰ·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成立宪法修改小组。
2017年11月,党中央发出征求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首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共提出2639条修改意见;12月,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同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
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12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几个观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核心;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修改宪法的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宪法修正案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解题时,每个要点选择一个小的角度,要有理有据,答案表述逻辑由微观向宏观发展。 【评分标准】(括号外是参考答案,括号内是具体评分细节)
(1)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如果学生回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可以给2分)。(2分)
(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要求(如果学生回答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要求,也可以给2分,此点得分不能超过3分)。(3分)
(3)广聚民智,形成修宪共识,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如果学生回答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也可以给2分)。(4分)
(4)宪法修正案把党的主张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3分)
四、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着手研究高考真题,有利于把握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呢?
(一)关注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大时事热点
高考的主观题均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水平。我们平时选用资料时要精心选择高考年度内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大时事热点,比如2019年高考,考生应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十三五”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会热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宪法修正案、习近平“三个永远”新要求、脱贫攻坚决战等。
(二)加强解题能力训练
考生对精选的试题要反复思考研究,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做题效果。高考政治学科能力考试对考生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要求。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针对这四种能力的要求进行训练。
1.獲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可以通过总结反思各类题型,把解读图表材料、文字材料、漫画材料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较好的答题模式。通过反复分析材料,建议直接勾画材料,圈点关键词,把握试题中的关键信息点,学会准确识别无效干扰信息,做到“快”“全”“准”并辩证把握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选准模块知识点,看清楚材料限定的角度,综合各个模块的知识点,紧密联系时政重大信息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应强化答题规范表述,做到学科术语准确,语言精练,有较好的逻辑层次。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可以多接触开放性试题,比如教材每一单元的探究就是最好的材料,一定要抓住课堂,学习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集思广益,大胆进行创新和科学论证。
(三)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活动
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需要我们转变学习观念,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活动。对高三复习备考阶段而言,夯实书本知识,弄清原理和本义,厘清概念和各章节的关系是基本的要求,但是高考的选拔功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学们要学会以社会热点为素材,对试题进行分析,积极思考,感悟理解所学知识和理论,尝试把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高考主观题对观点辩论型、评论型试题考查频繁,所以我们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将个人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写出来。对于单元探究一定要积极参与,通过课堂思辨,开展头脑风暴,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拓展视野。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鼓励理性思辨不等于在试卷中出现错误的政治方向表达,同学们要表达正确的政治方向,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坚持人民的立场,正确认识事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内部与外部的问题和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等。
(四)关注课外读物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除了通过课堂学习养成,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养成:阅读《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阅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外读物;观看《新闻周刊》等节目,积累一些国内重大时政信息,注意思考其与教材理论知识的联系,尝试运用这些理论论证、探究和解决问题;熟记一些重要的时政术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党政方针政策,把握政治试题的考查方向。
总之,在高考竞争的新时代,了解高考阅卷中发现的问题,提高我们的审题能力,培养良好的答题规范,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政治学科考查方向,调整好复习策略,我们的成绩定会再上新台阶。
一、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卷,笔者发现低分考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5点: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这类考生答题得分较低,原因是基本知识界定不清,运用知识失误;对知识点理解不透,迁移能力差;运用知识点解题时表述不全,关键部分要点缺少。
2.解读试题的能力不高
考生没有读懂材料,无法获取有效信息,找不到切入点;答题思路不清楚,运用错误观点;没有结合材料书写答案,理论脱离材料实际;答案没有突出要点,没有击中靶心。
3.答题训练不够规范
考生对试题类型和特点把握不清,方法定位不准确;答题思路不明确,找不到破题点;对常见试题的答题套路不熟悉,得分较低。
4.答案书写不够规范
考生书写不清,阅卷老师难以评判;学科术语运用不准确,阅卷老师难以理解其观点;答案逻辑混乱,没有章法和层次。
5.对高考命题方向不清楚
高考真题是复习的最佳资料,认真研究真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与技能。
二、高考对审题能力的要求
首先,我们来看高考试题对审题能力的要求,加强审题能力训练。
例1:(2018全国卷Ⅰ·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900场。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35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14分)
【审题技巧】
1.审设问
(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我国体育赛事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2)限定角度,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联系所学基本知识可以知道,一项体育赛事火热的背后有多种因素,比如市场需求驱动、供给驱动;当然也有政策因素,如产业政策的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驱动等。
(3)分析清楚后联系所学知识点,找到解题方向。
2.审材料
(1)显性信息:材料中有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因素以及马拉松赛事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因素。
(2)隐含信息:“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900场”说明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说明居民收入可能增加,材料里面有足够的信息。
【评分标准】(括号外是参考答案,括号内是具体评分细节)
(1)居民收入增加(2分,如果学生回答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酌情给1—2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2分,学生如果回答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消费热点转换,消费观念转换,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等也可以给2分)。(4分)
(2)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商业价值大,刺激赛事的供给(如果学生回答赛事给主办方和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给2分;如果学生回答主办方、赞助方、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也可以给2分)。(4分)
(3)馬拉松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3分)
(4)政策驱动。①全民健身战略实施(1分);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2分,如果学生回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或共享、协调、创新、开放、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也可以给2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写科学发展观则不给分)。(3分)
三、高考对答案规范性的要求
从答案组织方面看,明确高考试题对答案规范性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水平。
一般说来,一份高分的试题答案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选择一个小的角度,有理有据。②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课本学科术语,切记口语表达。如果能用到时政新语(当年新出现的学科新术语),则可以增加印象分。③答案表述要有逻辑结构,有主次、时序和宏观、微观角度等。④答案要理论联系实际,各要点要实现“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三个方面的统一。⑤答案书写整洁化,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
例2:(2018全国卷Ⅰ·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成立宪法修改小组。
2017年11月,党中央发出征求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首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共提出2639条修改意见;12月,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同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
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12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几个观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核心;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修改宪法的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宪法修正案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解题时,每个要点选择一个小的角度,要有理有据,答案表述逻辑由微观向宏观发展。 【评分标准】(括号外是参考答案,括号内是具体评分细节)
(1)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如果学生回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可以给2分)。(2分)
(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要求(如果学生回答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要求,也可以给2分,此点得分不能超过3分)。(3分)
(3)广聚民智,形成修宪共识,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如果学生回答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也可以给2分)。(4分)
(4)宪法修正案把党的主张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3分)
四、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着手研究高考真题,有利于把握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呢?
(一)关注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大时事热点
高考的主观题均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水平。我们平时选用资料时要精心选择高考年度内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大时事热点,比如2019年高考,考生应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十三五”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会热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宪法修正案、习近平“三个永远”新要求、脱贫攻坚决战等。
(二)加强解题能力训练
考生对精选的试题要反复思考研究,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做题效果。高考政治学科能力考试对考生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要求。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针对这四种能力的要求进行训练。
1.獲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可以通过总结反思各类题型,把解读图表材料、文字材料、漫画材料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较好的答题模式。通过反复分析材料,建议直接勾画材料,圈点关键词,把握试题中的关键信息点,学会准确识别无效干扰信息,做到“快”“全”“准”并辩证把握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选准模块知识点,看清楚材料限定的角度,综合各个模块的知识点,紧密联系时政重大信息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应强化答题规范表述,做到学科术语准确,语言精练,有较好的逻辑层次。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训练
同学们可以多接触开放性试题,比如教材每一单元的探究就是最好的材料,一定要抓住课堂,学习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集思广益,大胆进行创新和科学论证。
(三)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活动
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需要我们转变学习观念,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活动。对高三复习备考阶段而言,夯实书本知识,弄清原理和本义,厘清概念和各章节的关系是基本的要求,但是高考的选拔功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学们要学会以社会热点为素材,对试题进行分析,积极思考,感悟理解所学知识和理论,尝试把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高考主观题对观点辩论型、评论型试题考查频繁,所以我们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将个人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写出来。对于单元探究一定要积极参与,通过课堂思辨,开展头脑风暴,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拓展视野。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鼓励理性思辨不等于在试卷中出现错误的政治方向表达,同学们要表达正确的政治方向,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坚持人民的立场,正确认识事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内部与外部的问题和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等。
(四)关注课外读物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除了通过课堂学习养成,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养成:阅读《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阅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外读物;观看《新闻周刊》等节目,积累一些国内重大时政信息,注意思考其与教材理论知识的联系,尝试运用这些理论论证、探究和解决问题;熟记一些重要的时政术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党政方针政策,把握政治试题的考查方向。
总之,在高考竞争的新时代,了解高考阅卷中发现的问题,提高我们的审题能力,培养良好的答题规范,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政治学科考查方向,调整好复习策略,我们的成绩定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