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随后各省也启动了省级一流学科项目,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Z大学的学科建设概况,并以其特色学科门类为例,围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等方面分析了学科建设路径,以期为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路径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双一流”工作启动。随后,各省也纷纷启动本省一流学科计划,支持本省高校学科冲击一流学科。各高校也积极采取举措,推动学科建设,向一流学科行列迈进。
一、Z大学学科建设简况
Z大学是省部共建大学,省重点建设高校,拥有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A类,6个学科进入B类。在省一流学科计划中,Z大学13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2个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
Z大学属于地方特色类院校,经管类学科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在近几年校友会版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中,Z大学一直位列前10名。因此,Z大学重视经管类学科建设,采取各种举措,不断推动经管类学科发展。
二、Z大学管理类学科建设现状
管理类学科是Z大学的特色,其中,有2个省一流学科,1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B类学科行列。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管理类学科水平逐步提升,1个学科在邱均平排行榜和软科最好学科排行榜中连续三年实力居全国前10%。目前,该学科以一流学科为目标正在积极建设。
三、学科建设路径分析
第一,成立一级学科建设委员会,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学科运行机制。
按一级学科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及管理制度,统筹学科资源,组织学科申报、学科评估、学位点动态调整等重大工作,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审议学科经费预算,落实学科建设的实施进度,完成学科建设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期满验收,确保学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和目标实现;负责学院与学科相关的学科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学位点建设等工作;审议与学院学科建设相关的重大事项;负责相关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及成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委员会下设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具体落实学科建设任务。
理顺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明确学科带头人和各学院院长学科建设相关职责,建立与一级学科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形成能激发学科内部真正协同机制。学校在学院学科建设经费划拨、绩效工资经费核拨办法、任期目标管理办法、学院与部门年度考核办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等方面,逐步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给予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使学院成为学科建设的真正主体。
第二,探索更具吸引力、更加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
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的同时,争取对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实施柔性引进,充分利用校外优秀专家的力量,为学科发展提供外力支持。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政策,除常规的网站、宣传等渠道外,通过海外院长、特聘教授及院内教师推荐等方式,拓展人才引进的渠道,提升人才引进质量。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等形式,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学术团队的组建,争取成为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第三,拓展合作渠道,构建合作平台,加快国际化步伐。
推进师生国际交流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各类资源,选派优秀师生去境外知名院校访学交流,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加强学院特聘教授聘任工作,通过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来访、授课等,紧跟国际前沿研究发展趋势,同时通过联合申请项目,合作发表论文,共同指导学生、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升学科研究水平,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力。
第四,注重人才和团队培育,争取高层次科研成果的突破。
科研的主力军在于师资人才,为争取突破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研奖励、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等高层次科研成果,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与海外同行的合作,希望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成果;另一方面将注重学科团队培育,促进其适时冲击大项目、大平台。
在培养人才队伍方面,需要通过对教师科研、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通过组织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及项目论证会、申报承办大型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为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申报项目、撰写论文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在培育团队项目方面,实施“学科团队培育计划”,培育计划重点支持学院内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术研究群体,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以大项目、大成果为纽带,培养高层次人才,汇聚高水平团队,促进学科方向交叉融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和影响力,争取打造国家级、省部級创新团队。
第五,学校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支持学科建设。
鉴于管理类学科属性,部分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学校的统筹支持,尤其是省部级及以上国际合作科研(研创)平台申报、国家级科研奖励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申报、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引进、省部级创新团队申报等方面。
一方面,学校重点支持学科主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国际合作科研(研创)平台申报,并支持管理类学科参与其他理工类学科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另一方面,切实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在推动协同落地方面,学校重点统筹国家级课题、科研获奖、高层次论文等全校科研资源,协同管理类相近学科等相关学科,共同推进管理类学科建设。
管理类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对策,围绕师资、人才培养、科研等重点环节开展工作,完善学科运行机制,真正构建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 潘懋元等.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
[3] 王战军等.“十二五”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7,(5).
[4] 宣勇.基于学科的大学管理模式选择 [J]. 中国高等教育,2002,(4).
[5] 赵文华.论高等学校的学科群建设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Xgy17052);浙江工商大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Xgy18044);浙江工商大学学科建设管理项目(XXK2019001)资助成果。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路径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双一流”工作启动。随后,各省也纷纷启动本省一流学科计划,支持本省高校学科冲击一流学科。各高校也积极采取举措,推动学科建设,向一流学科行列迈进。
一、Z大学学科建设简况
Z大学是省部共建大学,省重点建设高校,拥有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A类,6个学科进入B类。在省一流学科计划中,Z大学13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2个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
Z大学属于地方特色类院校,经管类学科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在近几年校友会版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中,Z大学一直位列前10名。因此,Z大学重视经管类学科建设,采取各种举措,不断推动经管类学科发展。
二、Z大学管理类学科建设现状
管理类学科是Z大学的特色,其中,有2个省一流学科,1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B类学科行列。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管理类学科水平逐步提升,1个学科在邱均平排行榜和软科最好学科排行榜中连续三年实力居全国前10%。目前,该学科以一流学科为目标正在积极建设。
三、学科建设路径分析
第一,成立一级学科建设委员会,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学科运行机制。
按一级学科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及管理制度,统筹学科资源,组织学科申报、学科评估、学位点动态调整等重大工作,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审议学科经费预算,落实学科建设的实施进度,完成学科建设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期满验收,确保学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和目标实现;负责学院与学科相关的学科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学位点建设等工作;审议与学院学科建设相关的重大事项;负责相关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及成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委员会下设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具体落实学科建设任务。
理顺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明确学科带头人和各学院院长学科建设相关职责,建立与一级学科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形成能激发学科内部真正协同机制。学校在学院学科建设经费划拨、绩效工资经费核拨办法、任期目标管理办法、学院与部门年度考核办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等方面,逐步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给予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使学院成为学科建设的真正主体。
第二,探索更具吸引力、更加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
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的同时,争取对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实施柔性引进,充分利用校外优秀专家的力量,为学科发展提供外力支持。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政策,除常规的网站、宣传等渠道外,通过海外院长、特聘教授及院内教师推荐等方式,拓展人才引进的渠道,提升人才引进质量。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等形式,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学术团队的组建,争取成为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第三,拓展合作渠道,构建合作平台,加快国际化步伐。
推进师生国际交流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各类资源,选派优秀师生去境外知名院校访学交流,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加强学院特聘教授聘任工作,通过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来访、授课等,紧跟国际前沿研究发展趋势,同时通过联合申请项目,合作发表论文,共同指导学生、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升学科研究水平,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力。
第四,注重人才和团队培育,争取高层次科研成果的突破。
科研的主力军在于师资人才,为争取突破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研奖励、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等高层次科研成果,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与海外同行的合作,希望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成果;另一方面将注重学科团队培育,促进其适时冲击大项目、大平台。
在培养人才队伍方面,需要通过对教师科研、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通过组织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及项目论证会、申报承办大型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为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申报项目、撰写论文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在培育团队项目方面,实施“学科团队培育计划”,培育计划重点支持学院内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术研究群体,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以大项目、大成果为纽带,培养高层次人才,汇聚高水平团队,促进学科方向交叉融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和影响力,争取打造国家级、省部級创新团队。
第五,学校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支持学科建设。
鉴于管理类学科属性,部分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学校的统筹支持,尤其是省部级及以上国际合作科研(研创)平台申报、国家级科研奖励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申报、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引进、省部级创新团队申报等方面。
一方面,学校重点支持学科主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国际合作科研(研创)平台申报,并支持管理类学科参与其他理工类学科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另一方面,切实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在推动协同落地方面,学校重点统筹国家级课题、科研获奖、高层次论文等全校科研资源,协同管理类相近学科等相关学科,共同推进管理类学科建设。
管理类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对策,围绕师资、人才培养、科研等重点环节开展工作,完善学科运行机制,真正构建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 潘懋元等.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
[3] 王战军等.“十二五”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7,(5).
[4] 宣勇.基于学科的大学管理模式选择 [J]. 中国高等教育,2002,(4).
[5] 赵文华.论高等学校的学科群建设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Xgy17052);浙江工商大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Xgy18044);浙江工商大学学科建设管理项目(XXK2019001)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