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夜色温柔》作为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其精妙的叙事手法被视为成为作品的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叙事视角及人称的自由转化,作品实现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展现;在叙述中穿插大量的回忆、追溯及意识流手法,营造了随意的情节氛围;而非线性叙事对传统叙事完整线条的突破,结合前两者共同支撑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物的迷茫、时代的混乱和美国梦的虚伪本质的主题。
关键词:叙事视角;多重聚焦;非线性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94-2
《夜色温柔》以第三人称外聚焦为主,伴随着第三人称内聚焦与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聚焦点的转换很好地实现了角色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其中外聚焦增加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内聚焦使人物内心得到充分释放。这种良性的配合“形成了人物形象生动可感与审美距离树立共存的局面,也即叙事距离的既近又远的效果。”①
一、叙事视角的灵活转换
首先,第三人称叙述具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和自由度,可以以一个故事外的非具体人物的眼光进行故事场景与环境的描写,可以逗留于人物的外部做外视观察,也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进行透视,还可以转入到以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以作品第一部分中一段关于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约会的描述为例:
Inthecoveredwoodshedtowhichshehadledhim,shesatcross-leggeduponhergolfshoes,herburberrywoundaboutherandhercheeksstungalivebythedampair…sheexpropriatedwithoutquestion,asmostwomendid.②
段落的开头的“she”“his”等第三人称代词表明这是叙述者逗留于尼克尔与迪克之外做客观的外视观察,读者既了解尼克尔的情况也可以看到迪克的反应,但这时的观察仅仅是外部的并不深入人物的内心,即所谓的第三人称外聚焦。而从“shelookedinto…”开始,叙述者便由外入内,用尼科尔的视角去观察迪克,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迪克在与尼科尔相处时的紧张与严肃,而这种不舒适的相处状态正是他内心矛盾、纠结的外在表现。接下来,叙述者又不满足于局限在尼克尔的视野,而变成叙述者对人物的内心的透视:“shewasafraidofit”。说明尼科尔之所以对迪克不望而却步的原因所在,作为一名敏感而又不安于现状的少女,迪克身上的懦弱与坚韧的矛盾混合气质吸引她去“explore”探索。最后一句又回到外在的客观叙述者视角,对二人的心理状态做客观的总结。菲茨杰拉德在此成功地实现了第三人称叙述聚焦的四次的转变,并且每次转换都运用得恰当得体,足见他对第三人称叙述特性的充分掌控。
其次,第三人称内聚焦在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方式即自由直接引语的出现,它实现了从叙述者到人物视角的转换,使得人物叙述可以“自由”地与故事外的叙述者的语言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保持人物话语的个性特点。作品第二部分第十八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Hehadpassedthegirlinthelobbybeforesupperandthistimeshehadlookedathimandapprovedofhim…Withawraith,withafragmentofmydesire?Why?”③
这部分叙述是迪克在与尼克尔感情发生裂痕后,一次外出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其在结婚多年后对自己的生活的总结及抱怨心理。这段叙事的内聚焦变换十分明显,一到人物心理的声音的部分,“he”立刻变成了“I”。自由直接引语的运用,使得叙事者的声音就立刻变为人物的声音,那种由间接引语或自由间接引语造成的叙述声音的隐蔽性就无法形成。这种贴近人物内心的叙述,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对读者来说则是解读人物的重要的例证。
最后,第一人称内聚焦对尼科尔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第二部分第十章,出现了尼科尔长达五页的内心独白。这些叙述中没有叙述者的声音,只有人物的心理语言,大大缩短了叙述距离。同时,通过尼科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内心独白,反映了尼克尔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对发生的事件的态度。这种具有明显时间标志的独白,将第二部分一开始就进行的倒叙从过去拉到了第一部分开始时的时间点,从而巧妙地实现了与故事发展过程的对接。而且从尼科尔下意识的强调“No,Baby,I’mmorepracticalthanyouthink”,及她完全遵循意识的混乱颠倒的语序,反复无常的话语,让读者能明确把握她病态的精神状况。
二、非线性叙事的独具匠心
《夜色温柔》打乱了传统叙事文学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线条。从故事中开端,运用追叙、回忆等叙述手段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独特个性。而结局的不确定性又提供了读者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首先,J·希利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一书中将开头定义为“既需要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身处故事之内,又需要作为故事先为存在的生成基础而身处故事之外。”④
《夜色温柔》第一部分从1925年开始叙述,此时迪克的婚姻危机已露出端倪。作品从中间开局,让读者即刻步入迪克的复杂的生活及精神世界之中。这种看似混乱的故事情节安排,实际正是作者的匠心独用。因为此时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危机,在通读整个作品后会发现,贯穿了主人公感情的始终。因此,菲茨杰拉德索性让读者一开始就带着对这种危机产生原因的疑问进入作品,在不断地阅读中探索出答案。另一方面,非线型叙事具有淡化人物情节的特征。萨洛特在《怀疑的时代》中将这种淡化特别集中于“只属于他(人物)一个人所有的个性”。⑤
作品第二部分中迪克回家替父奔丧,并回忆幼年时生活环境。这段简略的回忆中精明的研究者们发现了其中的重要信息,即迪克作为一名西部青年,传统的、脚踏实地的、艰苦朴素的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也成为读者理解迪克总是充满矛盾的生活状态的契机。然而对照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甚至无法找到属于这个人独有的个性特征。他们总是相似的,以至于不得不用“一群”“一堆”这样的量词来形容。他们整体的特性只有与迪克相比时才能显现出来。
其次,这部作品的结尾作者借尼科尔的声音告诉读者迪克已经退出了他们的世界,这个他曾经梦寐以求的世界。
“Perhaps,soshelikedtothink,hiscareerwasbidingitstime,inanycaseheisalmostcertainlyinthatsectionofthecountry,inonetownoranother.”⑥
尼科尔这种不明确的声音又给读者提供了重新解读的机会,读者依旧可以追究他生活在不知名的小镇是继续履行医生的职责,还是从此一蹶不振。这种结尾有效地连接了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读者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调遣。
结论
《夜色温柔》在叙事艺术上呈现的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叙事时间的闪回、倒叙及突出的非线型叙事,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更重要的是为作品中人物难以把握命运的困境、时代支离破碎的现状及美国梦必将毁灭的主题服务。叙事层面的不连贯性和破碎行为成功地满足了作者表达一个异化和荒诞不经的时代的需要。
注释;
①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③⑥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巫宁坤、唐建清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5、351页。
④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⑤萨洛特:《怀疑的时代》,载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参考文献:
[1]杨波.《夜色温柔》的叙事学解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余烈全,陶青.《夜色温柔》的非线性叙事[J].小说评论,2011,(02).
关键词:叙事视角;多重聚焦;非线性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94-2
《夜色温柔》以第三人称外聚焦为主,伴随着第三人称内聚焦与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聚焦点的转换很好地实现了角色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其中外聚焦增加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内聚焦使人物内心得到充分释放。这种良性的配合“形成了人物形象生动可感与审美距离树立共存的局面,也即叙事距离的既近又远的效果。”①
一、叙事视角的灵活转换
首先,第三人称叙述具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和自由度,可以以一个故事外的非具体人物的眼光进行故事场景与环境的描写,可以逗留于人物的外部做外视观察,也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进行透视,还可以转入到以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以作品第一部分中一段关于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约会的描述为例:
Inthecoveredwoodshedtowhichshehadledhim,shesatcross-leggeduponhergolfshoes,herburberrywoundaboutherandhercheeksstungalivebythedampair…sheexpropriatedwithoutquestion,asmostwomendid.②
段落的开头的“she”“his”等第三人称代词表明这是叙述者逗留于尼克尔与迪克之外做客观的外视观察,读者既了解尼克尔的情况也可以看到迪克的反应,但这时的观察仅仅是外部的并不深入人物的内心,即所谓的第三人称外聚焦。而从“shelookedinto…”开始,叙述者便由外入内,用尼科尔的视角去观察迪克,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迪克在与尼科尔相处时的紧张与严肃,而这种不舒适的相处状态正是他内心矛盾、纠结的外在表现。接下来,叙述者又不满足于局限在尼克尔的视野,而变成叙述者对人物的内心的透视:“shewasafraidofit”。说明尼科尔之所以对迪克不望而却步的原因所在,作为一名敏感而又不安于现状的少女,迪克身上的懦弱与坚韧的矛盾混合气质吸引她去“explore”探索。最后一句又回到外在的客观叙述者视角,对二人的心理状态做客观的总结。菲茨杰拉德在此成功地实现了第三人称叙述聚焦的四次的转变,并且每次转换都运用得恰当得体,足见他对第三人称叙述特性的充分掌控。
其次,第三人称内聚焦在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方式即自由直接引语的出现,它实现了从叙述者到人物视角的转换,使得人物叙述可以“自由”地与故事外的叙述者的语言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保持人物话语的个性特点。作品第二部分第十八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Hehadpassedthegirlinthelobbybeforesupperandthistimeshehadlookedathimandapprovedofhim…Withawraith,withafragmentofmydesire?Why?”③
这部分叙述是迪克在与尼克尔感情发生裂痕后,一次外出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其在结婚多年后对自己的生活的总结及抱怨心理。这段叙事的内聚焦变换十分明显,一到人物心理的声音的部分,“he”立刻变成了“I”。自由直接引语的运用,使得叙事者的声音就立刻变为人物的声音,那种由间接引语或自由间接引语造成的叙述声音的隐蔽性就无法形成。这种贴近人物内心的叙述,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对读者来说则是解读人物的重要的例证。
最后,第一人称内聚焦对尼科尔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第二部分第十章,出现了尼科尔长达五页的内心独白。这些叙述中没有叙述者的声音,只有人物的心理语言,大大缩短了叙述距离。同时,通过尼科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内心独白,反映了尼克尔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对发生的事件的态度。这种具有明显时间标志的独白,将第二部分一开始就进行的倒叙从过去拉到了第一部分开始时的时间点,从而巧妙地实现了与故事发展过程的对接。而且从尼科尔下意识的强调“No,Baby,I’mmorepracticalthanyouthink”,及她完全遵循意识的混乱颠倒的语序,反复无常的话语,让读者能明确把握她病态的精神状况。
二、非线性叙事的独具匠心
《夜色温柔》打乱了传统叙事文学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线条。从故事中开端,运用追叙、回忆等叙述手段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独特个性。而结局的不确定性又提供了读者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首先,J·希利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一书中将开头定义为“既需要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身处故事之内,又需要作为故事先为存在的生成基础而身处故事之外。”④
《夜色温柔》第一部分从1925年开始叙述,此时迪克的婚姻危机已露出端倪。作品从中间开局,让读者即刻步入迪克的复杂的生活及精神世界之中。这种看似混乱的故事情节安排,实际正是作者的匠心独用。因为此时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危机,在通读整个作品后会发现,贯穿了主人公感情的始终。因此,菲茨杰拉德索性让读者一开始就带着对这种危机产生原因的疑问进入作品,在不断地阅读中探索出答案。另一方面,非线型叙事具有淡化人物情节的特征。萨洛特在《怀疑的时代》中将这种淡化特别集中于“只属于他(人物)一个人所有的个性”。⑤
作品第二部分中迪克回家替父奔丧,并回忆幼年时生活环境。这段简略的回忆中精明的研究者们发现了其中的重要信息,即迪克作为一名西部青年,传统的、脚踏实地的、艰苦朴素的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也成为读者理解迪克总是充满矛盾的生活状态的契机。然而对照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甚至无法找到属于这个人独有的个性特征。他们总是相似的,以至于不得不用“一群”“一堆”这样的量词来形容。他们整体的特性只有与迪克相比时才能显现出来。
其次,这部作品的结尾作者借尼科尔的声音告诉读者迪克已经退出了他们的世界,这个他曾经梦寐以求的世界。
“Perhaps,soshelikedtothink,hiscareerwasbidingitstime,inanycaseheisalmostcertainlyinthatsectionofthecountry,inonetownoranother.”⑥
尼科尔这种不明确的声音又给读者提供了重新解读的机会,读者依旧可以追究他生活在不知名的小镇是继续履行医生的职责,还是从此一蹶不振。这种结尾有效地连接了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读者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调遣。
结论
《夜色温柔》在叙事艺术上呈现的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叙事时间的闪回、倒叙及突出的非线型叙事,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更重要的是为作品中人物难以把握命运的困境、时代支离破碎的现状及美国梦必将毁灭的主题服务。叙事层面的不连贯性和破碎行为成功地满足了作者表达一个异化和荒诞不经的时代的需要。
注释;
①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③⑥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巫宁坤、唐建清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5、351页。
④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⑤萨洛特:《怀疑的时代》,载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参考文献:
[1]杨波.《夜色温柔》的叙事学解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余烈全,陶青.《夜色温柔》的非线性叙事[J].小说评论,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