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是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作为舞台演出基础及戏剧主要组成部分的剧本,历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孙鸿的《枣儿》是一篇主题鲜明,文质兼美的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来了解戏剧及这篇文章的美点。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写作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企盼父亲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打工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故土家园,融进现代化都市。在这一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生存上的困境、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等状况,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在企盼中浸透困惑和失落,家庭关系和责任义务必然会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寫成的。
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教育的目的。
戏剧从内容性质分类,有悲剧、喜剧和正剧;从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从结构形式上分类,有独幕剧和多幕剧;从题材上分类,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戏剧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内白、潜台词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美点赏读
孙鸿的《枣儿》虽然出场只有俩人,一老一小,但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反映了现实生活。阅读这个剧本,要注意以下美点:
1.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在剧中,“枣儿”一语双关,既指枣树上结的枣儿,又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全剧以“枣儿”贯穿老人、男孩各自思念亲人的情节以及过去、现在的时空转换,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阅读剧本,首先要明确这种象征意义。
2.分析生动的人物形象。剧中重点写了俩人。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文中老人的儿子“枣儿”、男孩的“爹爹”没有出场,但却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阅读时要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3.把握巧妙的结构布局。剧本首尾呼应,以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剧情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再用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无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整部作品结构精致,犹如一件精心打磨成的艺术品。阅读时要认真体会以结构突出主题的方法。
知识把握
1.概述剧本的情节。
2.概括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3.“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剧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类文阅读
城市化进程,必然会造成留守和空巢。读完了剧本,我们再来读一篇小说,来看另一种文学体裁如何表现同样的主题。
喜旺的年
谷 凡
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準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三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六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读后一思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不是吗?自己的孩子,竟然认不出来了,怪不得喜旺见到父母后由兴高采烈转为委屈伤感呢。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现留守问题,孩子迎接父母时的兴高采烈与父母望着孩子时陌生的神态,尖锐的矛盾冲突,既深化了主题,又让人泪流满面。想一想,文中多次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孩,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流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2.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保守,有希望有失落。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3.“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男孩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4.“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保守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读后一思
引起了喜旺对父母不能回家的担忧;烘托了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写作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企盼父亲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打工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故土家园,融进现代化都市。在这一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生存上的困境、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等状况,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在企盼中浸透困惑和失落,家庭关系和责任义务必然会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寫成的。
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教育的目的。
戏剧从内容性质分类,有悲剧、喜剧和正剧;从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从结构形式上分类,有独幕剧和多幕剧;从题材上分类,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戏剧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内白、潜台词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美点赏读
孙鸿的《枣儿》虽然出场只有俩人,一老一小,但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反映了现实生活。阅读这个剧本,要注意以下美点:
1.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在剧中,“枣儿”一语双关,既指枣树上结的枣儿,又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全剧以“枣儿”贯穿老人、男孩各自思念亲人的情节以及过去、现在的时空转换,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阅读剧本,首先要明确这种象征意义。
2.分析生动的人物形象。剧中重点写了俩人。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文中老人的儿子“枣儿”、男孩的“爹爹”没有出场,但却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阅读时要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3.把握巧妙的结构布局。剧本首尾呼应,以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剧情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再用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无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整部作品结构精致,犹如一件精心打磨成的艺术品。阅读时要认真体会以结构突出主题的方法。
知识把握
1.概述剧本的情节。
2.概括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3.“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剧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类文阅读
城市化进程,必然会造成留守和空巢。读完了剧本,我们再来读一篇小说,来看另一种文学体裁如何表现同样的主题。
喜旺的年
谷 凡
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準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三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六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读后一思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不是吗?自己的孩子,竟然认不出来了,怪不得喜旺见到父母后由兴高采烈转为委屈伤感呢。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现留守问题,孩子迎接父母时的兴高采烈与父母望着孩子时陌生的神态,尖锐的矛盾冲突,既深化了主题,又让人泪流满面。想一想,文中多次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孩,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流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2.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保守,有希望有失落。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3.“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男孩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4.“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保守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读后一思
引起了喜旺对父母不能回家的担忧;烘托了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