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艺术,气盛辞壮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引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故事中那个惹事的小家伙,后来终于成了大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子。孟子一生颠沛流离,好日子过得不多,然而却留下了辉煌的思想,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孟子,解读他思想的承载——《孟子》一书。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孟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以他渊博的学识推行儒家的仁政思想,力图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先后到过齐、宋、邹、鲁、滕、魏等国,但各国国君都不接受和采纳他的思想。年过花甲的孟子晚年回到家乡,一面讲学育人,一面与他的弟子一起著书立说,享年84岁。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发展变迁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写成之后,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汉朝,才把此书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内容概述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14卷,总字数35000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4篇,已佚)。书中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流派的论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思想诠释
   《孟子》是孟子和其弟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树立人生理想
   立志,确立人生理想目标,是修身第一要事。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方向,立身行事就不会走入歧途。《孟子》一书倡导人要树立人生理想。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针对王子垫的问询,首先提出“尚志”理论。孟子认为人要立志,就要在“居”“仁”“由”“义”四个方面有所确立。做到这些,“大人之事备矣”,就是君子。人立身行事,无非两方面,内心的情感、思想、精神和外在的言行举止。孟子倡导“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从内心和言行两个方面提出要约束自己,树立人生理想,这既是对孔子“仁”思想的发展,又是对人生理想的看重。
   2.要有浩然之气
   孟子所说浩然之气,是一种可以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也是表现孟子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孟子所阐述的“气”,是“集义所生”,其基础在于坚持不懈修身的积累,稍有懈怠或背离就会丢失。生活中,影响“气”形成的,是富贵,是权势,是威逼利诱。针对这些,孟子又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进一步阐明一个人具有浩然之气对于修身养性的必要性。一个人具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做到志不可夺,理想信念不动摇。
   3.人要有人生价值观
   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是对人生价值观的明确宣告。孔子认为士要能做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取义”,显然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人生之中,生命、物质、权势等,哪一项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说明做人要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道理,既是对理想信念和浩然之气的进一步阐释,又对人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艺术特色
   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循循诱入,借题发挥
   《孟子》以记言为主,决定了他不可能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因而《孟子》一书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具体的谈话过程中,孟子把握话题的主动,或循循诱入,或借题发挥。例如《富贵不能淫》一则,孟子针对的是公孙衍的错误认识提出“大丈夫”的观点,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则一气列举六个饱经挫折,而后又有所成就的人,在分析他们有所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取譬设喻,形象说理
   这里的设喻包括用比喻和讲寓言故事两种形式。先说比喻。这种修辞格,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如《鱼我所欲也》,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生命和正义,就化抽象为具体,生动直观。另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如同样是本文,作者用“嗟来之食”的寓言告诉义的重要性。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也能使说理形象。
   3.善用排比,氣盛辞壮
   《孟子》散文论辩起来纵横捭阖恣肆汪洋。首先,得益于孟子本身有浩然之气。其散文的气势就源自于他坚毅的人格、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其次,源于他善用铺排句式。孟子谈话中,稍微长一点的论段都会用到对偶、排比句这种增强语势的修辞手法。《生于忧患》和《鱼我所欲也》都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如何阅读
   今天我们读《孟子》,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提出采用三种读法,即文学的读法、历史的读法以及哲学的读法。    1.文学的读法。孟子长于譬喻,善于说理论辩,其文辞雄阔简劲,常一气而下,逐层搜抉,势不可挡,又不觉迫切,方寸之间自有千转百折,蕴藉不尽。后世诸如唐宋八大家和清末桐城派,都曾反复浸润,探寻和体会文章写法的高妙之境。所以,我们今天阅读本书,要学习作者设喻、说理论辩的技巧,在文辞上有所积累,有所收获。
   2.历史的读法。孟子当日言必称尧舜,书中多述帝王圣贤之行事,以及三代之制度典章,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虽未必全为真实,但也不可轻易怀疑。另外,《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之后的著作,可谓“行万里路”。故读《孟子》,不能脱离历史,不能抽象地看待其思想,而应结合其生平活动,了解其言论、主张的具体情境,想见其精神气质和音容笑貌,这样才可以“知人论世”。
   3.哲学的读法。张文江教授认为,这里的“哲学”一词,不是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定义,而是爱智慧。现代人阅读古典作品,时常对古典作者怀有成见,以现代的价值观要求古人,这显然是错误的。在这方面,孟子早就给我们建议,即“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文,即文字,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随时代变化而不停地变化;辞,即由文字组成的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志”,简单地说,即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文”“辞”“志”的关系处理得当了,自然也就读明白古典作品《孟子》一书了。
  原作欣赏
  尊德乐义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赏析】
   做人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就是要符合道义,就是源自于孟子“尊德乐义”之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对道义的坚守,也反映了古代士者的处世态度。今天,一个人能做到“尊德乐义”,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社会能做到“尊德乐义”,那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愛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其他文献
考场真题   《七颗钻石》中“小姑娘”一次次让水是善,《明天不封阳台》中“我”为了鸽子不封阳台是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善,人对自然万物的呵护是善……(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   仁爱的心地、美好的品行涵养化育了我们的心性,似雨露润泽了我们的青春年华。   请以“善,润了年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
期刊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草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首简单的民谣唱出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又是一年粽葉香,又是一年端午节。“来,包粽子喽!”闻声寻人,只见奶奶端着两个大白钢盆迎面走来,脸上带着笑,她又可以大显身手了。我蹦蹦跳跳地跑过去,一直张望着盆里有什么。看到盆里只有糯米、粽叶、大枣。我回头失望而疑惑地望向奶奶:“你确定你这是要包粽子?”“没错啊!”奶
期刊
关注中学生的自我成长历程和体验,是中考作文的永恒主题。而这类作文命题,更注重引导考生认识自己,审视和反思自我,完善和砥砺自我品行,聚焦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思考成长与生活、他人、社会的关系,在思维深度上比以往更进一步。今天,我们就以2018年江苏盐城中考作文为例,来了解如何应对“成长”类的作文命题。  中考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
期刊
导引   一部《庄子》包罗天地万物,参透世间无穷理趣。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庄子》又是一部怎样的书?我们该如何来阅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庄子和他的《庄子》一书。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祖上
期刊
走近作者   曹阿棣,笔名曹阿娣,湖南省湘阴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97年开始,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常有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已经出版了少儿作品《姐姐的花书包》《好爸爸坏爸爸》《背着书包舞蹈》《扯谎》等等。  人物剪影   李颖超,班长,出身于军人家庭,身上有一种军人的气质。诚实、果断、说一不二。很健谈,也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信任感。   陆天俊,聪明,有主见,敏感,自卑,缺少安
期刊
导言   一部《流浪地球》,红遍2019春节影院,不但让大家趋之若鹜,争相观看,而且也让制作方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该片如此火爆?除影片转变国人理念外,更重要的是那宏大的场景,光怪陆离故事情节的想象。世界有多大,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驾驭好想象这种技法,定能够点石成金,写出别具匠心的个性佳作来。今天,我们就以袁珂的《女娲造人》一文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
期刊
碎了一地的回忆,拼凑不出美好的昨天。   那年盛夏,妈妈把我送到奶奶家。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当中刻骨铭心的岁月。   我永远记得那天。天空是那么蓝,云朵是那么干净。奶奶在河边洗衣服,我在旁边玩水,看见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在河里捉螃蟹。   清澈的河水如同一面鏡子,映出他们幼小的身影,又如同一层玻璃,叫你看得见被河水刷洗得圆润的小石子和四处游走的小螃蟹。真想跳下去,捉几只,把玩一下。  
期刊
有句俗话说:“善有善报”。你若行善,终究会得到好的回报。也有句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若善良,只会被别人欺负,不会有好的结果。究竟哪句话说得对呢?现在我们就从晓薇《善良的回报》一文中寻找答案吧!  时文赏析   晓薇的《善良的回报》是一篇语言朴实而感人至深的文章,纵观全篇,文章具有如下特点:   一、情节一波三折。这篇文章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出租车司机亚当斯为了能接女儿来纽约团聚
期刊
宿舍一哥们儿特抠门,平时一毛不拔。   不知发什么疯,他今天非要请我们吃饭,   于是我們几个对他说:“要不就吃海鲜吧。”   结果那哥们对服务员说:“来包方便面,要海鲜味的!”
期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的日历一页一页翻过。它们记载了我成长的历程,留下了幸福的痕迹。  2005年2月2日   那一天我刚出生一个月。爸爸眉开眼笑地把我抱了起来,却又因为太过小心而手忙脚乱。妈妈见状,不由说道:“小心点!瞧你毛手毛脚的。”爸爸闻言,只“嘿嘿”一笑。不知何时,夕阳已渐渐落下,为室中的三个人染上了金黄色的光晕,远远地看起来极为和谐,透出一种幸福的味道。这一天的故事是妈妈向我描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