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胆内瘘就是胆囊与肝外胆管以及胃肠道等之间的病理性通道,胆内瘘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不同脏器之间引流通道发生病理性变化,很少能自愈。胆内瘘手术治疗应根据内瘘的类型、病因、瘘口的大小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等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在保护周围组织的前提下,应用成熟和安全的技术、精细的操作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胆内瘘;成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12-02
胆内瘘就是胆囊与肝外胆管以及胃肠道等之间的病理性通道,是由胆石症反复发作所致梗阻及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的结果。是膽石症的一种少见并发症,临床上以胆囊十二指肠瘘最为常见。胆内瘘这种病发病率比较低,但术前不易诊断,上腹部粘连严重,术中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1 成因及分型
1.1 成因 胆内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不同脏器之间引流通道发生病理性变化,很少能自愈。其成因是:①胆内瘘是胆石症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病程长,内瘘不易闭合,并发症多。胆囊壶腹或胆囊管有胆囊结石嵌顿后,炎症侵入胆囊浆膜,胆囊内压力逐渐增加,梗阻、感染和局部压迫继发胆囊黏膜就开始坏死、溃疡,穿透坏疽的胆囊,形成胆囊内瘘,最后穿透邻近脏器形成胆囊胃肠瘘。临床发现,胆囊结石是胆囊最常见的疾病,因而也是胆囊反复炎症和胆囊内瘘的最常见原因。胆石嵌顿压迫局部胆道造成炎性水肿、缺血、坏死至穿孔,形成胆囊肝总管瘘(MiriZZi综合征)或胆总管十二指肠瘘。②患者年龄大,或同时患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低蛋白血症者,手术后窦道形成缓慢,吻合口瘘等。③手术中胆道探子探查时不慎损伤胆道,可引起医源性损伤内瘘发生。次外,拔出T型管也可致胆瘘。
1.2 分型 胆内瘘分为单纯性与复杂性两大类。
最常见的是单纯性胆内瘘及胆囊十二指肠瘘,其次为胆总管十二指肠瘘、胆囊胆总管瘘、胆囊胃结肠瘘。
复杂性胆内瘘是指,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瘘口的内瘘或内外瘘并存,复杂性胆内瘘要进行钡餐或内镜和造影才能发现。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2.1 临床表现 胆内瘘表现取决于原发病及发生内瘘的两个脏器及继发病变的情况,一般为原发病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可有发热、黄疸。有些急性炎症的症状能趋于部分缓解,而胆囊结石和炎症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患者就发生持续的疼痛,如上腹部疼痛或背、肩部的放射痛,有时兼有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症状。此类患者要积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解除病患。
2.2 诊断 实践证明,胆内瘘这种病在术前诊断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对怀疑患有胆内瘘者,诊断胆内瘘的基本方法是ERCP,注入造影剂进行胆道显影,且其相关技术能够进行治疗性操作,ERCP不但可以直接观察远端胆道,准确无误地确定瘘管位置,而且还能为寻找病因提供依据。尤其是与B超、上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MRCP等方法配合使用,诊断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诊断仪器如此先进的,可仍有大多数胆内瘘患者术前很难发现,如患者的瘘管被结石所梗阻,造影剂就难以进入,诊断仪器就无法观察到胆内瘘。因此,思想上保持警惕性,提高对胆内瘘临床征象的准确认识,是提高胆内瘘诊断率的关键。
临床上要高度疑诊的征象有以下几种:①胆囊结石合并发热、黄疸者;②胆管炎反复发作或频率增加者;③胆石症急性发作,呕吐胆汁或大便排结石或出现梗阻者;④伴有长期腹泻者;⑤胃肠胀气、脂肪不耐受、腹泻和体重减轻等,这些都是消化道疾病共有的非特异性表现;⑥胆道出血者;⑦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见到胃肠道壁缺损;⑧B超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胆道积气,这也是胆内瘘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3 治 疗
3.1 治疗的必要性 胆囊内瘘一旦形成,由于胃肠道细菌的反流使胆囊反复感染,致使胆囊失去储存等功能,使胆囊呈现萎缩纤维化的病理表现,自愈的可能性很少。相反,随着胃肠道炎症的加重,胆道逆行感染,会加重原发病的病理改变,所以,我认为,胆囊内瘘患者如无手术禁忌症、或不是高龄老人,最好进行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全部或部分切除胆囊,取尽结石,切断瘘管和修复瘘口。进行胆内瘘手术治疗时,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胆内瘘的类型、病因、瘘口的大小决定采用手术方式。为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此类手术应由具有相当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以尽可能避免周围脏器的医源性损伤。手术难点在于粘连广泛、组织水肿,甚至器官旋转、扭曲变形,医师要耐心、细致地寻找正确的层次间隙是技巧所在。对于粘连致密无法剥离、解剖关系混乱不清者,可在找到胆囊后剖开,吸尽胆汁取出结石后,从胆囊内膜观察有无瘘管存在,必要时也可采用美蓝从胃管内注入,以检查胆囊内膜有无瘘口。医师要在保护周围组织的前提下,运用安全而成熟的技术,进行精细的操作。若事先安排的是腹腔镜手术,在初步探察后确认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探察及有效手术操作时,最好中转开腹。如果十二指肠瘘口较小就可直接修补,对于较大的十二指肠瘘口者,如果单纯修补无充分的把握,最好采用十二指肠瘘修补+Roux-Y胃空肠吻合术,以防瘘口不愈合及食物逆行造成直接感染。对于伴有胆石性肠梗阻者,要加小肠切开取石术。术前明确诊断已做肠道准备者可一期修补瘘口,而对未做肠道准备者,修补瘘口后就应将这段结肠外置,当瘘口完全愈合后再将其放回腹腔,因炎症形成的瘘,通常要用手术将两个结构分开,并将每个瘘口闭合。如果产生瘘的根本原因是肿瘤的话,一定要用治疗肿瘤的方法来施行手术。
总之,进行胆内瘘手术治疗时的具体手术方法,应当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细心探查,慎重选择。手术操作应当细致、轻柔,尤其是在分离胆囊颈与十二指肠球后壁的粘连时,应该在麻醉松弛充分、肉眼直视的情况下进行。切勿在无法直视的情况下,仅凭手指探摸后即行锐性剪切,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周卓明,王琦,宗强.12例胆内瘘诊断和治疗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05).
[2] 周永平,戴途,陈波.胆内瘘31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05).
[3] 陈文军.16例胆囊内瘘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4).
【关键词】 胆内瘘;成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12-02
胆内瘘就是胆囊与肝外胆管以及胃肠道等之间的病理性通道,是由胆石症反复发作所致梗阻及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的结果。是膽石症的一种少见并发症,临床上以胆囊十二指肠瘘最为常见。胆内瘘这种病发病率比较低,但术前不易诊断,上腹部粘连严重,术中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1 成因及分型
1.1 成因 胆内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不同脏器之间引流通道发生病理性变化,很少能自愈。其成因是:①胆内瘘是胆石症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病程长,内瘘不易闭合,并发症多。胆囊壶腹或胆囊管有胆囊结石嵌顿后,炎症侵入胆囊浆膜,胆囊内压力逐渐增加,梗阻、感染和局部压迫继发胆囊黏膜就开始坏死、溃疡,穿透坏疽的胆囊,形成胆囊内瘘,最后穿透邻近脏器形成胆囊胃肠瘘。临床发现,胆囊结石是胆囊最常见的疾病,因而也是胆囊反复炎症和胆囊内瘘的最常见原因。胆石嵌顿压迫局部胆道造成炎性水肿、缺血、坏死至穿孔,形成胆囊肝总管瘘(MiriZZi综合征)或胆总管十二指肠瘘。②患者年龄大,或同时患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低蛋白血症者,手术后窦道形成缓慢,吻合口瘘等。③手术中胆道探子探查时不慎损伤胆道,可引起医源性损伤内瘘发生。次外,拔出T型管也可致胆瘘。
1.2 分型 胆内瘘分为单纯性与复杂性两大类。
最常见的是单纯性胆内瘘及胆囊十二指肠瘘,其次为胆总管十二指肠瘘、胆囊胆总管瘘、胆囊胃结肠瘘。
复杂性胆内瘘是指,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瘘口的内瘘或内外瘘并存,复杂性胆内瘘要进行钡餐或内镜和造影才能发现。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2.1 临床表现 胆内瘘表现取决于原发病及发生内瘘的两个脏器及继发病变的情况,一般为原发病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可有发热、黄疸。有些急性炎症的症状能趋于部分缓解,而胆囊结石和炎症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患者就发生持续的疼痛,如上腹部疼痛或背、肩部的放射痛,有时兼有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症状。此类患者要积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解除病患。
2.2 诊断 实践证明,胆内瘘这种病在术前诊断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对怀疑患有胆内瘘者,诊断胆内瘘的基本方法是ERCP,注入造影剂进行胆道显影,且其相关技术能够进行治疗性操作,ERCP不但可以直接观察远端胆道,准确无误地确定瘘管位置,而且还能为寻找病因提供依据。尤其是与B超、上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MRCP等方法配合使用,诊断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诊断仪器如此先进的,可仍有大多数胆内瘘患者术前很难发现,如患者的瘘管被结石所梗阻,造影剂就难以进入,诊断仪器就无法观察到胆内瘘。因此,思想上保持警惕性,提高对胆内瘘临床征象的准确认识,是提高胆内瘘诊断率的关键。
临床上要高度疑诊的征象有以下几种:①胆囊结石合并发热、黄疸者;②胆管炎反复发作或频率增加者;③胆石症急性发作,呕吐胆汁或大便排结石或出现梗阻者;④伴有长期腹泻者;⑤胃肠胀气、脂肪不耐受、腹泻和体重减轻等,这些都是消化道疾病共有的非特异性表现;⑥胆道出血者;⑦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见到胃肠道壁缺损;⑧B超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胆道积气,这也是胆内瘘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3 治 疗
3.1 治疗的必要性 胆囊内瘘一旦形成,由于胃肠道细菌的反流使胆囊反复感染,致使胆囊失去储存等功能,使胆囊呈现萎缩纤维化的病理表现,自愈的可能性很少。相反,随着胃肠道炎症的加重,胆道逆行感染,会加重原发病的病理改变,所以,我认为,胆囊内瘘患者如无手术禁忌症、或不是高龄老人,最好进行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全部或部分切除胆囊,取尽结石,切断瘘管和修复瘘口。进行胆内瘘手术治疗时,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胆内瘘的类型、病因、瘘口的大小决定采用手术方式。为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此类手术应由具有相当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以尽可能避免周围脏器的医源性损伤。手术难点在于粘连广泛、组织水肿,甚至器官旋转、扭曲变形,医师要耐心、细致地寻找正确的层次间隙是技巧所在。对于粘连致密无法剥离、解剖关系混乱不清者,可在找到胆囊后剖开,吸尽胆汁取出结石后,从胆囊内膜观察有无瘘管存在,必要时也可采用美蓝从胃管内注入,以检查胆囊内膜有无瘘口。医师要在保护周围组织的前提下,运用安全而成熟的技术,进行精细的操作。若事先安排的是腹腔镜手术,在初步探察后确认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探察及有效手术操作时,最好中转开腹。如果十二指肠瘘口较小就可直接修补,对于较大的十二指肠瘘口者,如果单纯修补无充分的把握,最好采用十二指肠瘘修补+Roux-Y胃空肠吻合术,以防瘘口不愈合及食物逆行造成直接感染。对于伴有胆石性肠梗阻者,要加小肠切开取石术。术前明确诊断已做肠道准备者可一期修补瘘口,而对未做肠道准备者,修补瘘口后就应将这段结肠外置,当瘘口完全愈合后再将其放回腹腔,因炎症形成的瘘,通常要用手术将两个结构分开,并将每个瘘口闭合。如果产生瘘的根本原因是肿瘤的话,一定要用治疗肿瘤的方法来施行手术。
总之,进行胆内瘘手术治疗时的具体手术方法,应当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细心探查,慎重选择。手术操作应当细致、轻柔,尤其是在分离胆囊颈与十二指肠球后壁的粘连时,应该在麻醉松弛充分、肉眼直视的情况下进行。切勿在无法直视的情况下,仅凭手指探摸后即行锐性剪切,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周卓明,王琦,宗强.12例胆内瘘诊断和治疗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05).
[2] 周永平,戴途,陈波.胆内瘘31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05).
[3] 陈文军.16例胆囊内瘘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