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患者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来源 :临床护理与医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离休患者作为老年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心理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应用心理学知识,在治疗护理工作中优化护理质量,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可减少离休后心理不适应及以此对生活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作者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6例离休干部的心理状态,对医务人员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老年科住院离休干部:男43例,女13例。其中,71~80岁年龄组:男23例,女5例;81~90岁年龄组:男17例,女7例;90岁以上年龄组:男3例,女1例。其中心血管疾病41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例,其他疾病1例。本组病人的资料采集来自入院后责任护士书写护理病历及日常治疗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接触,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经整理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看出,各年龄组老年离休患者心理问题以多疑多虑与孤独感最为多见,与霍惠芝[1]角色行为不适应发病率最高有差异。分析原因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休老干部离职时间最少也有10年,社会角色的转换,已基本适应。但长期养成的职业特点对信息反应敏感,患有多种疾病,生活大多失去独立性,经常住院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多疑多虑的心理。
  从上表可看出,老年离休患者对医务人员有多种心理需求。低龄组大多希望与医护人员多交流了解与疾病相关的信息,积极治疗,促进康复;希望得到理解、尊重,提高生活质量。而高龄组患者更希望得到理解和照顾。分析原因,低龄组大多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对疾病的治疗要求较高,希望康复后重返家庭、社会;高龄组长期受疾病折磨,身体衰弱,对环境和医务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2护理干预
  
  实施因人而异的护理服务是优化护理质量的关键。首先,我们通过获得的信息,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背景,为患者提供身心两方面的整体护理。
  2.1维护患者的尊严
  离休干部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护理人员与他们沟通时应注意沟通技巧,不可直呼其名,更不能呼叫床号,应根据以前职务给予恰当的称呼。或称老伯、阿姨等。与其交谈时,语言要亲切、耐心倾听他们的陈述,并为他们分忧解难,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
  2.2尊重关爱患者
  离休老年患者更希望受人尊敬与爱戴,和他们促膝交谈,谨言慎语,做好心理沟通,鼓励他们及家人讲历史上最光荣、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护士注意聆听,满足他们的优越感,缩短医患距离;在交谈中,介绍院内及科室具体情况,及医疗保险对离休干部的具体政策与规章制度;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释;针对性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的性质、病因、治疗及护理措施、预后情况;熟练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精湛的业务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及满意;在条件许可下,满足其合理要求;做到既坚持护理原则,又关心体贴。
  2.3解除孤独和忧虑
  医护人员要理解老干部的情感需要,主动接近他们,注重与他们沟通感情,查房时要多问候,还要鼓励老干部之间的相互交往。我们采用召开工休座谈会的形式加强病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适当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娱乐活动。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2.4营造和谐气氛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创造有利于患者心身健康的环境:①结合病房实际情况,营造温馨的语言环境,调节和谐的气氛。②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美满家庭,两者缺一不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家属及朋友、同事轮流探望与陪护,增加亲情,使患者体验到大家庭的温暖及社会地位,减少寂寞与孤独,仍感到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2.5指导患者自我心理调节
  谅解宽容患者,真诚相待。激发患者能动性,转换不良心境,这对消除焦虑的心理非常重要。①例如每日交班时走到床边亲切问一声“伯伯、阿姨,早饭吃了吗?昨晚睡得好吗?”等等,以此调节和谐的氛围,达到良好的沟通。②利用各种方法向患者宣传修身养性之道。③定时播放轻音乐,使患者的大脑和全身处于平静状态,心身处于一个治疗的最佳状态。
  
  3小结
  
  离体干部患者社会经历不同,生理、心理具有个体差异,护士必须在言语和行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亲切关怀、热情服务于患者,技术上精益求精,突出以人为本,从人的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心理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指挥、优越感心理,给予耐心解释,尽量给予满足;孤独者,给予温暖,帮助建立人生价值观;焦虑心理,诚心相待,给予疏导,用良好的医德医风,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舒适感和信任感,促使他(她)们早日康复,颐享天年。
  
  参考文献
  [1]霍惠芝.离休干部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3,23(5):292.
其他文献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它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是具有护理职业特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文化底蕴深厚、道德修养完美、个性人格健全、理想追求崇高、人际关系和谐。    1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1.1提高人文
期刊
英国环境美,最美的是乡村。乡村的最高建筑——教堂的塔尖,依稀可见,远远地掩映在丛丛绿树中。随处可见的绿色草场高低起伏,点缀云片般的羊群。草场四周或隔以半人高的树篱,或围以长满青苔的木质围栏。虽然少了马匹,依然让人想起《简·爱》等早期英国电影里一些经典的乡村镜头。  即使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也只有繁华的商业街区,才可以见到熙攘的人群,到处都是古老的建筑、白色的帘布、洁净的街道、葱茏的绿树、平整的草地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内研究生扩招量的不断增大,研究生培养“一锅烩”在我国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过度扩招而资源配置跟不上,直接结果就是教学设施匮乏,学生多了,老师相对少了,研究生只好上大课,大课堂剥夺了研究生说话的时间和权利,很难进一步随堂发问、质疑甚至批评,显然这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已经背道而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美国,寻求更优的教育质量、含金量更高的学位。  根据《2016门户开放报告》(20
期刊
如果说爱是教育者在孩子心间架起的一道虹,那么宽容与尊重便是这道虹上最美的色彩。心怀宽容,多一份尊重,唤醒孩子的心灵,这就是教育中爱的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便是深谙此道之人。陶先生曾留学美国,师从杜威等教育家,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后,他在民间推行教育,办学兴学;他把“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等西方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生涯之中。面对闯祸的男孩,他并没有“沿袭陈法”,抱着 “严
期刊
据西班牙欧浪网报道,西班牙从今年3月开始制定新的“黄金签证”制度,以便加大《创业法》中有关“买房换居留”和“投资换居留”等政策的引资效果。据介绍,新法案实施仅仅半个月以后,西班牙收到的申请数额就已经超过了去年10月的同期水平。根据西班牙政府经济部门所公布的资料,截止到2015年8月,西班牙按照有关创业法案的规定,共向投资者和高素质人才等颁发了11411个新式签证。其中,创业和投资者的签证为1182
期刊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作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支柱政策之一,是活用外国高技术人才。将延长从海外企业总部调动到日本分公司以及在IT等专业领域拥有高技术的外国人的在留期间。据推算,2020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将比2014年减少400万人,如果不采取有效举措,日本人手短缺情况将愈发严重。随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与人口高龄化的叠加,对日本国家财政和社会发展产生多重负面影响。
期刊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韩国就业门槛日益提高,促成了年轻人在学历、学分和资格证等方面的激烈竞争。据一项调查显示,今年年初,大学或高中毕业的年轻人,为了求职时拥有更好的条件,平均准备5个考证,平均花130万韩元(约合7280元人民币)。据调查,大部分求职的大学生每月平均生活费为52.23万韩元,这表示他们把生活费的一半花在求职补习上。
期刊
今年9月开始,A-Level考试将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考试都将放在第二年完成后。只有数学和进阶数学是例外(这两科将会延迟至2017年才改革)。学生仍然会参加AS考试,但意义和以前大不相同,因为AS部分的成绩将作为一个单独的资格证明。简单来说,第一年与第二年课程相互独立,学生有机会选择不读或不考自身不擅长的科目。如将这一改革实施,意味着英国院校将失去一道“入学关卡”。
期刊
据波兰华人资讯网报道,中国留学生郑堃现在是波兰克拉科夫AGH科技大学燃料与能源学院的助理教授。因其科研成就突出,他荣获了来自于波兰科学和高等教育部的2015年波兰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学金。今年,波兰政府从全国所有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中,选拔了255名杰出青年科学家给予每月超过5000波兰币(约1万人民币)奖学金。政府希望能够为波兰留住人才。郑堃在255名获选人才当中,名列第27位,是唯一一位获奖的华
期刊
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这种习惯养成后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就会显露出弊端。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饭、看球、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常务主任、教授张伯庚  所有人都倾向于呆在自己的“安全区”里,所以我不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