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是思路要清晰。
初中生写作,遇到一个题目后,脑子里往往有很多内容,却感觉杂乱无序,找不到写作思路。有的人说,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杂乱的思绪呈现出来的文字也必定是杂乱的。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地理一理思绪,必要时甚至要用笔在纸上“思考”,写出写作提纲。
那么,怎么写出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呢?现以记叙文为例提供一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选材的时候先“跑马圈地”——运用发散思维,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都圈进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阅读中读到的,偶然看到的,不管事情大小,典型与否,也不管人物熟悉与否,对事物的认识准确与否。比如以“温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圈地”时的思路可以是这样的:谁(什么)让你觉得温暖?有怎样的故事发生?
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下一些材料进入了你的“圈子”:阴冷雨季的一个晚上,你下课了,坐进爸爸的车里,享受一杯奶茶带给你的温暖;车窗外,一对农民工夫妇骑着破旧的三轮车,在雨中一路奔波往家赶,妻子撑着一把破伞,努力往骑着车的丈夫那边倾斜;路灯下,校园门口卖完煎饼的阿姨,低着头数钱,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接下来,你要进行筛选,思路可以是这样的:(这些人、事)为什么让你觉得温暖?——这种温暖给你的具体感受是什么样的?爸爸的关爱、体贴让你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农民工夫妇风雨同舟,为生活努力工作的精神、互相关心的情意让你觉得温暖;阿姨辛勤劳作,终得收获的幸福神情让你觉得温暖……这种种的温暖,哪些让你感受最为深刻或者最为独特?哪些最能触动你的心灵,或者最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脉搏?选择那些写就好,把其他的毫不留情地赶出你的“地盘”。那些留下来的材料,是经过你的心灵之光照耀的,经过你的思维提纯的,是最有生命力、最有个性,也是最有价值的材料。
第二,运用恰当的顺序、安排精巧的结构来写好故事。莫言说,写作就是讲故事。这句话说得极是,故事讲好了,写作也就成功了。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只选一件事,把故事铺开来写;也可以选两三个小故事,把它们串起来,像穿珠子一样。写一个故事时,宜于浓墨重彩,尽情铺排,灵活运用插叙、倒叙、顺叙,把故事写得有悬念,有波折,有起伏。其中,倒叙就是制造悬念的好帮手,插叙,可以把复杂的背景或者多线进行的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而顺叙的好处是让读者看得舒舒服服,跟着你的思路走就可以了。写多件事时,要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叙事的简洁明了。叙事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脉络清晰,最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要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写多件事的好处是视野显得开阔,主题容易开掘得比较深刻,比如上面几件给“我”温暖的事情,让人觉得社会充满了温暖。
(曹淑玲老师)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和外公一起度过的,外公是我挚爱的亲人。
外公个子适中,体形偏瘦,饱经风霜的手十分有力。岁月虽在他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皱纹,他看起来却依旧很精神,笑起来一双小小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话时,眼睛很有神采,一点也不像没有生气的老年人。在我的记忆里,外公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岁月似乎并未改变他的样貌。
小时候,我经常缠着外公讲他年轻时的一个个故事,我一直觉得,故事里的外公就是一個大英雄。
那年,外公刚刚高中毕业,积极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那个夏天,意外地下了几天暴雨。漫天乌云笼罩在人们头上,也笼罩在人们心上。瓢泼大雨疯狂地倾泻下来。土路上不再是坑坑洼洼的,转眼间竟只能看到泛起红色泥土的水面。随着一声“轰隆隆”的巨响,村里的堤坝裂开了一个两丈宽的口子。奔腾的洪水似万马奔腾,肆无忌惮地冲向田野。
“溃堤啦!”“溃堤啦!”人们奔走相告。情况越来越危急,许多人只是慌张地乱跑。水已经淹进生产队的田里了,可大家却只是干着急。就在这时,年轻的外公一边跑,一边喊:“快堵堤,快堵堤!”有人拽住他:“别去了,没有堵堤的麻袋、木桩,你能做什么?”“你这是何苦呢?”外公不管不顾,踩着泥浆冲向决堤之处。在他的号召下,几十个小伙子跟他一起跑向决堤处。外公带头在堤坝的缺口处跳下,后面的人接二连三地也跟着往下跳。他们手挽手,迅速地组成了一道人体堤岸。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队长带领队员们把一堆堆沙袋搬到了决堤处,队员们打桩的打桩,填沙袋的填沙袋……
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缺口终于堵住了。而此时的外公,浑身沾满泥浆,疲惫不堪。
1 9 7 7年恢复高考后,外公考入了龙溪师范学校。毕业后,外公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临近中考,为了让学生不中暑,不生病,外公来到食堂,把准备好的淡竹叶、甘草等中药放到锅里熬。那几天,他一直不厌其烦地往食堂的灶膛里添柴,再静静等待。药熬好了,盛在两个桶里,他提着两个桶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雷锋路,再将退火的中药一碗一碗地分给学生们喝。等学生们喝完中药,他不顾浑身的汗水,又到雷锋路下的井边打水,挑上来让学生们洗脸。中药是热的,井水是凉的,这一热一凉,足以让学生们心生暖意和惬意。或许这退火中药真的有奇效,那一年他的学生们在备考期间都没有生病,而且中考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总能感受到一股大爱之香扑鼻而来。外公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学生们敬爱他,他更爱他的学生们。
想到外公,我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那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外公用一份信念,护住了河堤,也护住了人们救灾的决心;用一颗爱心,呵护着他的学生们。外公的故事,我永远听不厌;外公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指导老师 邬 双)
简 评
写人记事,是不是一定要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否!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编写简要族谱、撰写族人小传等,这是从家族文化需要传承来讲的,挖掘家族记忆,功莫大焉。听父辈祖辈“讲那过去的故事”,对于开拓写作素材、拉近亲人之间的距离、鉴往知今,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这方面可谓做了示范,并在细节再现、主题升华上表现出色。开头简笔勾勒外公的肖像,正文所讲的两件事皆能体现外公的品格特点,达到了在叙事中写人的效果。“人体堤岸”事件中他人的表现与外公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烘托外公的勇敢无畏;“熬退火中药”事件中则直接对外公熬中药、提桶、打水等动作进行描写,正面塑造外公爱学生的形象。结尾段的总结、升华更是提高了本文的立意和品格。
(郭培旺老师)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是思路要清晰。
初中生写作,遇到一个题目后,脑子里往往有很多内容,却感觉杂乱无序,找不到写作思路。有的人说,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杂乱的思绪呈现出来的文字也必定是杂乱的。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地理一理思绪,必要时甚至要用笔在纸上“思考”,写出写作提纲。
那么,怎么写出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呢?现以记叙文为例提供一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选材的时候先“跑马圈地”——运用发散思维,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都圈进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阅读中读到的,偶然看到的,不管事情大小,典型与否,也不管人物熟悉与否,对事物的认识准确与否。比如以“温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圈地”时的思路可以是这样的:谁(什么)让你觉得温暖?有怎样的故事发生?
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下一些材料进入了你的“圈子”:阴冷雨季的一个晚上,你下课了,坐进爸爸的车里,享受一杯奶茶带给你的温暖;车窗外,一对农民工夫妇骑着破旧的三轮车,在雨中一路奔波往家赶,妻子撑着一把破伞,努力往骑着车的丈夫那边倾斜;路灯下,校园门口卖完煎饼的阿姨,低着头数钱,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接下来,你要进行筛选,思路可以是这样的:(这些人、事)为什么让你觉得温暖?——这种温暖给你的具体感受是什么样的?爸爸的关爱、体贴让你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农民工夫妇风雨同舟,为生活努力工作的精神、互相关心的情意让你觉得温暖;阿姨辛勤劳作,终得收获的幸福神情让你觉得温暖……这种种的温暖,哪些让你感受最为深刻或者最为独特?哪些最能触动你的心灵,或者最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脉搏?选择那些写就好,把其他的毫不留情地赶出你的“地盘”。那些留下来的材料,是经过你的心灵之光照耀的,经过你的思维提纯的,是最有生命力、最有个性,也是最有价值的材料。
第二,运用恰当的顺序、安排精巧的结构来写好故事。莫言说,写作就是讲故事。这句话说得极是,故事讲好了,写作也就成功了。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只选一件事,把故事铺开来写;也可以选两三个小故事,把它们串起来,像穿珠子一样。写一个故事时,宜于浓墨重彩,尽情铺排,灵活运用插叙、倒叙、顺叙,把故事写得有悬念,有波折,有起伏。其中,倒叙就是制造悬念的好帮手,插叙,可以把复杂的背景或者多线进行的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而顺叙的好处是让读者看得舒舒服服,跟着你的思路走就可以了。写多件事时,要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叙事的简洁明了。叙事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脉络清晰,最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要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写多件事的好处是视野显得开阔,主题容易开掘得比较深刻,比如上面几件给“我”温暖的事情,让人觉得社会充满了温暖。
(曹淑玲老师)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和外公一起度过的,外公是我挚爱的亲人。
外公个子适中,体形偏瘦,饱经风霜的手十分有力。岁月虽在他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皱纹,他看起来却依旧很精神,笑起来一双小小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话时,眼睛很有神采,一点也不像没有生气的老年人。在我的记忆里,外公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岁月似乎并未改变他的样貌。
小时候,我经常缠着外公讲他年轻时的一个个故事,我一直觉得,故事里的外公就是一個大英雄。
人体堤岸
那年,外公刚刚高中毕业,积极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那个夏天,意外地下了几天暴雨。漫天乌云笼罩在人们头上,也笼罩在人们心上。瓢泼大雨疯狂地倾泻下来。土路上不再是坑坑洼洼的,转眼间竟只能看到泛起红色泥土的水面。随着一声“轰隆隆”的巨响,村里的堤坝裂开了一个两丈宽的口子。奔腾的洪水似万马奔腾,肆无忌惮地冲向田野。
“溃堤啦!”“溃堤啦!”人们奔走相告。情况越来越危急,许多人只是慌张地乱跑。水已经淹进生产队的田里了,可大家却只是干着急。就在这时,年轻的外公一边跑,一边喊:“快堵堤,快堵堤!”有人拽住他:“别去了,没有堵堤的麻袋、木桩,你能做什么?”“你这是何苦呢?”外公不管不顾,踩着泥浆冲向决堤之处。在他的号召下,几十个小伙子跟他一起跑向决堤处。外公带头在堤坝的缺口处跳下,后面的人接二连三地也跟着往下跳。他们手挽手,迅速地组成了一道人体堤岸。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队长带领队员们把一堆堆沙袋搬到了决堤处,队员们打桩的打桩,填沙袋的填沙袋……
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缺口终于堵住了。而此时的外公,浑身沾满泥浆,疲惫不堪。
熬退火中药
1 9 7 7年恢复高考后,外公考入了龙溪师范学校。毕业后,外公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临近中考,为了让学生不中暑,不生病,外公来到食堂,把准备好的淡竹叶、甘草等中药放到锅里熬。那几天,他一直不厌其烦地往食堂的灶膛里添柴,再静静等待。药熬好了,盛在两个桶里,他提着两个桶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雷锋路,再将退火的中药一碗一碗地分给学生们喝。等学生们喝完中药,他不顾浑身的汗水,又到雷锋路下的井边打水,挑上来让学生们洗脸。中药是热的,井水是凉的,这一热一凉,足以让学生们心生暖意和惬意。或许这退火中药真的有奇效,那一年他的学生们在备考期间都没有生病,而且中考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总能感受到一股大爱之香扑鼻而来。外公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学生们敬爱他,他更爱他的学生们。
想到外公,我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那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外公用一份信念,护住了河堤,也护住了人们救灾的决心;用一颗爱心,呵护着他的学生们。外公的故事,我永远听不厌;外公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指导老师 邬 双)
简 评
写人记事,是不是一定要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否!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编写简要族谱、撰写族人小传等,这是从家族文化需要传承来讲的,挖掘家族记忆,功莫大焉。听父辈祖辈“讲那过去的故事”,对于开拓写作素材、拉近亲人之间的距离、鉴往知今,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这方面可谓做了示范,并在细节再现、主题升华上表现出色。开头简笔勾勒外公的肖像,正文所讲的两件事皆能体现外公的品格特点,达到了在叙事中写人的效果。“人体堤岸”事件中他人的表现与外公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烘托外公的勇敢无畏;“熬退火中药”事件中则直接对外公熬中药、提桶、打水等动作进行描写,正面塑造外公爱学生的形象。结尾段的总结、升华更是提高了本文的立意和品格。
(郭培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