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应用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人力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50-02
  1前言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2007年末乡村人口数为72750万人,占全国總人口数的55.1%w。数量庞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的转移,尤其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加剧了已有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这种现状造成大量人力资源闲置,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进程,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瓶颈,这迫切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开发并积极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农字重要课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2 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仍存在较多问题,农村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当前农村缺乏优秀人才,尤其是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相对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2.1 农民文化素质低。
  人力资源质量结构理论表明,农民受教育水平是体现人力资源质量结构的重要衡量指标。郭鹏群指出“有文化”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除了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文化知识,还包括历史常识、自然常识、法律常识等,也涉及哲学、经济、政治等人文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素质反映农民受教育程度,体现了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指标。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见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以小学与初中教育水平为主体,文盲与半文盲人员仍然较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仍占较小比例。80%以上农民在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有的地区甚至农民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仍占比较大的比例。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民文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农民受教育程度。西部大部分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新型“有文化”农民欠缺,这制约了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水平相对偏低,与发达国家农民文化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见表2。
  我们还要注意到,当前部分农村年轻力壮的、有文化的农民转移到了非农业产业或离乡外出打工,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而言,大量转移出去的农民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大量低素质的农民沉积在农村,沉积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儿童与中年妇女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这部分被称为“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六零(老人)部队"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与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提升这部分人群的文化素质难度稍大,这也成为制约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2.2 农民科技素质低
  现代农业对农村高素质人才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能为农村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而我国可以用来推广新技术的农村职业初中、职业高中、农民中专普及率低,实用技术培训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求。许多农民从没接受过职业培训,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更是匮乏。据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培训率只有20%左右,截至2006年,我国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共培养农业技术人才5127.2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0%,多数农民接受的职业教育仍严重不足,只能从事传统简单的农业耕作。现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30%一40%,推广度为20%左右,农业科技成果70%左右在农村推广不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十五时期末是48%,而发达国家这一贡献率达60%以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足,农业新技术在农村推广较难,见表3、表4。
  2.3 农民经营素质低
  “会经营”是指新农民需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由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或是受到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不高的制约,多数农民只是进行简单原始的市场经营,接受的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较少。他们多数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知识,难以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或是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盲目生产了大量供过于求的农产品,或是经营乡镇企业时欠缺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导致企业效益较低,或是以农民工身份进城只能从事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农民经营素质低的状况制约了他们参与现代市场经营的积极性,导致自身适应与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4 劳动力相对过剩
  2010年农村人口达到72750万人,占总人口的55.1%,见表3—4。有资料论述,到2015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将达l 1.56亿人,其中2/3的增长分布在农村,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今后每年还将净增600—700万的剩余劳动力“净增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一是伴随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改善,农村人口继续自然增长,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补充到劳动力队伍中。二是现代农业的推进和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务工难的影响,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比例继续不断攀升。
  目前待转移的农民数量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并存,这种转移中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多数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低技术行业中,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已渐趋饱和,难以继续再向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与技术升级,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能型转变,农民由于自身素质条件的限制,很难获得城市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创造的就业机会,造成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3 解决对策
  3.1 营造人才开发利用环境
  农村人力资源是仍未被有效发掘的巨大智力资本,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最重成是社会发展负担的旧观念,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出发,确立“振兴农村、人才为本”的思想,真正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發利用的重要性,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各地也要打破选人用人中的论资排辈做法,推进人才合理流动,并根据本地人力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实用计划,营造农村优秀人才选拔的良好环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3.2 推进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要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我国长期计划生育工作实践表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不仅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过量增长,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人口素质,优化了人口结构。因而计划生育政策能保持农村人口合理增长,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一道关口,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一要积极宣传并大力引导农民树立新型生育观念,降低缺陷发生率,强化优质生育服务,在农村中继续提倡晚婚晚育,鼓励优生优育,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二要通过控制生育率改善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继续优化农村人口结构。
  3.3 健全新型农村教育系统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对农民进行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农民劳动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最佳途径,加强农村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方法。农村教育覆盖面大,具有很大特殊性,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要建立专业农村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按照五教统筹(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高中教育、农业高等教育)的要求,构建符合各地实情的农村教育模式,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3.4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科技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来农业生产效益,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就要以农民培训项目为依托,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加强县乡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维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对稳定,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5 促进剩余农民有序转移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降低社会就业系统中农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是鼓励农民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要“把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就要吸纳更多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并积极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这就要求做到:一方面采用新科技进行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将大量传统耕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开发向深度与广度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壮大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小城镇、促进农民工就业等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业市场容量。
  3.6 加大农村配套体系改革
  农村社会配套体系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当前社会保障配套制度体系的建设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面临了新的任务,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本地区情况进行农村社会配套体系改革,包括转化政府职能、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创新农村社会保障配套制度体系建设,要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为辅。实现系统的、规范的、全方位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4结束语
  对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若干矛盾与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认真总结,用新思维调整好我们的解决思路,推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的培育。因此现阶段的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史深100单元高压低渗断块在用电机与控制柜配套设备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各型电机在高压低渗油田现场应用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总结出电机的最优选择与相应配套,阐述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高压低渗 节能 电机 控制柜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73-01  史深100区块位于山东省东营区史口镇,是胜利石油管理局高压低渗
期刊
摘要: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化设备取代传统设备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工业中,数控车技术作为传统车床技术的更新已被广泛引用,与此相对应的数控人员也成为社会急需人才。对此,提高学校中数控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数控人才,成为每个学校工作重点。本文就数控车教学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完善我们的数控车教学。  关键词:数控车教学 现状问题 提升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TG5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与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和创新问题,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现状,主要有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火力发电的生产成本和促进技术革新,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情况,在火力发电设备保护中的应用,主要有火力发电的联锁保护、火力发电的装置保护、火力发电的继电保护和火力发电的防雷保护,在火力发电常规控制中的应用,并提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创新。  关键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目前物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迅速提升信息化水平,才能适应物流市场的竞争环境。本文结合保税区物流业面临激烈的地区竞争和国际竞争,针对区内物流业存在的业务链松散、综合物流企业较少、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通关环节冗余、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搭建了保税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来解决上述问题。相信该平台一定能为保税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起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紧凑型线路的各种因素,继而确定导线布置方式。  关键词:紧凑型线路 设计 导线布置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82-01  1、引言  子导线布置和相导线布置是紧凑型线路设计的关键点之一,直接影响到紧凑型线路各项电气参数、自然输送功率、对环境的影响和安全运行。以某省一条500kV紧凑型线路的施工图设计为例,主要介绍该工
期刊
摘要:文章从几个方面对电气二次设计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更好的指导实践。  关键词:电气二次设计 安全 继电保护 接地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80-01  1.安全防误  为了确保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杜绝变电运行人员发生误操作事故,应从如下方面入手:①加强防误装置的管理,明确防误专责人员,建立防误装置台帐,对各种型号的防误装置
期刊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70-0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新形势下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
期刊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85-0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技术的提高,仪器设备的掘起,从普通的测量仪器发展到精密的电子仪器;从以往的手工绘制画,转换为以电子仪器直接结合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绘图并出图的一系列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人力、物力。为避免绘出不合格的地形图,在出图之前对地形图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出图时对绘
期刊
摘要:丰台西站货检站负责正线和客车安全,同时所处编组站又要求其减少对解体、编组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铁路 货检 安全 效率  中图分类号:TP3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71-02  随着铁路运行速度的提高,既有线列车会车速度已超过300公里/小时,两车相会所产生的负压对货物装载加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丰台西站的所处位置和车站性质,决定了丰西货
期刊
摘要:传感器技术是科技信息领域中一种高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内容,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的技术差距以及我国的改进措施,并对未来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进行推测。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 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281-01  0、引言  传感器技术是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它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共同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