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成了我国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内容,成为了现阶段最为热点的问题。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数学的学习要与生活相结合,将小学数学的内容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去探索和发现。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探索,力求能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类的生活轨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但就目前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我们还原未达到其设定的目标,不仅是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师对数学课堂生活化理解的偏差,同时也是由于对其内容的不重视,这必然会引起实际的教学过程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课程改革,难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因此,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将数学生活化,所谓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教学中联系生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
一、 引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数学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实践证明,强迫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营造一个生活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如在课堂上举行“六一游园有奖猜谜”活动中,经过学生的讨论,一致同意计划购买饼干12斤,买糖果20斤,买笔记本85本作为活动的奖品,购买这三种东西需要用多少钱?有的学生说:“要购买这些东西必须要知道饼干、糖果和笔记本的单价,通过计算才知道需要多少钱?”也有的学生说:“将三种的数量分别乘以每一种东西单价就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思考,亲自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
二、 联系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善于应用数学知识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留心观察生活的信息,并记录下来。在星期一举行“生活数学的汇报会”活动,让每个学生将自己记录的情况向同学们汇报:有的学生将自己家里一个星期的经济开支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将每天的天气预报变化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将自己和同学一个星期做过多少次数学,每次得多少分记录下来;还有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编了一道应用题:星期天早上,我们一家人去商场买东西,爸爸用5元买了一支冰凉茶,妈妈用3元买了袜子,我用64元买了一副球拍,我用的钱是爸爸妈妈的几倍?他列式为:64÷(5 3),计算结果等于8,这个结果使教师感到惊讶,当问同学:“对这种结果,你们有什么看法?”这时,教室像炸开锅一样,有的学生说:“这道题是两步应用题,计算得很正确。”有的学生说:“从结果看,他花的钱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舍不得花钱,我们也不能太浪费。”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吃好,住好,读好书,省吃俭用,我们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学生的回答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感到数学很抽象,学而无味。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并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小学生由于对生活认识能力不够全面,因此,要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教‘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题,有一个科技小组,有15人做游戏,把它平均分成3组,平均每组多少人?刚学习数学的学生对乘法很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在教学之前,先以实践形式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如先找出15个同学站在讲台上,然后叫小明同学上讲台,把15人分成3组,要求把分得的每组人数相等。小明同学经过思考,他將15人平均分成5组,每份分一个人,每次分1个,分了5次,15人刚好分完,同学们把分的过程看得一清二楚,从中认识到什么叫平均分。从上面题目,学生上黑板将式子列出来,15÷3=5(人)。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实践,再进行用笔计算,不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且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解答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 走进生活天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现代教育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塔尔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学会游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数学,在做中感悟数学,在做中理解数学,在做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后,就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却又回归于生活。因此,需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使书本的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6(14).
[2]石汉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7(3).
作者简介:
李锦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贞丰县小屯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类的生活轨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但就目前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我们还原未达到其设定的目标,不仅是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师对数学课堂生活化理解的偏差,同时也是由于对其内容的不重视,这必然会引起实际的教学过程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课程改革,难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因此,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将数学生活化,所谓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教学中联系生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
一、 引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数学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实践证明,强迫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营造一个生活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如在课堂上举行“六一游园有奖猜谜”活动中,经过学生的讨论,一致同意计划购买饼干12斤,买糖果20斤,买笔记本85本作为活动的奖品,购买这三种东西需要用多少钱?有的学生说:“要购买这些东西必须要知道饼干、糖果和笔记本的单价,通过计算才知道需要多少钱?”也有的学生说:“将三种的数量分别乘以每一种东西单价就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思考,亲自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
二、 联系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善于应用数学知识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留心观察生活的信息,并记录下来。在星期一举行“生活数学的汇报会”活动,让每个学生将自己记录的情况向同学们汇报:有的学生将自己家里一个星期的经济开支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将每天的天气预报变化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将自己和同学一个星期做过多少次数学,每次得多少分记录下来;还有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编了一道应用题:星期天早上,我们一家人去商场买东西,爸爸用5元买了一支冰凉茶,妈妈用3元买了袜子,我用64元买了一副球拍,我用的钱是爸爸妈妈的几倍?他列式为:64÷(5 3),计算结果等于8,这个结果使教师感到惊讶,当问同学:“对这种结果,你们有什么看法?”这时,教室像炸开锅一样,有的学生说:“这道题是两步应用题,计算得很正确。”有的学生说:“从结果看,他花的钱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舍不得花钱,我们也不能太浪费。”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吃好,住好,读好书,省吃俭用,我们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学生的回答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感到数学很抽象,学而无味。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并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小学生由于对生活认识能力不够全面,因此,要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教‘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题,有一个科技小组,有15人做游戏,把它平均分成3组,平均每组多少人?刚学习数学的学生对乘法很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在教学之前,先以实践形式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如先找出15个同学站在讲台上,然后叫小明同学上讲台,把15人分成3组,要求把分得的每组人数相等。小明同学经过思考,他將15人平均分成5组,每份分一个人,每次分1个,分了5次,15人刚好分完,同学们把分的过程看得一清二楚,从中认识到什么叫平均分。从上面题目,学生上黑板将式子列出来,15÷3=5(人)。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实践,再进行用笔计算,不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且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解答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 走进生活天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现代教育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塔尔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学会游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数学,在做中感悟数学,在做中理解数学,在做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后,就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却又回归于生活。因此,需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使书本的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6(14).
[2]石汉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7(3).
作者简介:
李锦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贞丰县小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