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发育及生长比较

来源 :南方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fg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开展以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为母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为父本的杂交育种试验.借助人工授精技术,同时以驼背鲈作为对照,利用显微镜(Nikon E200)以及解剖镜(Olympus)对杂交子代以及驼背鲈的胚胎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观察、测量与比较.结果 显示,在水温27℃、盐度30、pH 8.1,微流水、微充气的条件下,杂交子代受精卵经历24h 50 min完成胚胎发育,驼背鲈为25h 8min.胚后发育经历前期仔鱼(0~3日龄)、后期仔鱼(4~40日龄)、稚鱼期(41~60日龄)和幼鱼期(61日龄以后)4个时期完成变态发育.至330日龄时杂交子代与驼背鲈全长分别为(23.57±0.94) cm、(18.35±0.72) cm,体质量分别为(220.5±25.3)g、(142.6±0.58)g,杂交子代生长速度快,全长与体质量分别是驼背鲈的1.28与1.55倍;与驼背鲈在外部形态上相比,杂交子代体型细长,头部较大,体表有无序分布的黑色圆斑纹,各部分鳍小.通过对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发现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远缘杂交组合是可行的,而且杂交子代具有生长速度快的杂交优势,为石斑鱼远缘杂交和石斑鱼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有效的导入方法能安定课堂情绪,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成功的课堂导入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改变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miRNA-31、miRNA-105和miRNA-196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实验组,同期选取10例
现如今,英语教学必须要走出定势思维的禁锢与限制,应展现新时代的教育特色,让初中生不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英语,而是要把每个知识点学活、学扎实,并能做到融会贯通,并能准确将
目的: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先天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多种畸形和疾病,但HCMV先天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既往人们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蛋白编码区(cord
在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的教育理念只是注重让学生学习英语语法,或者是对学生英语成绩的重视,而现代英语所提倡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英语表达能力这方面的收获。实行纠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