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敲下这个标题时,眼前浮现的是一件质朴、实惠的物件:圆锥形尖顶,下面平铺开直径约1米的扇面。细细的篾丝,织成密集的蜂窝状六角小孔,上下两层,中间夹着薄而透明的油纸,里面闪亮着一颗红五星。这,就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斗笠。
我的想念其实是有来由的。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我有幸屡屡接触到永新斗笠。遗憾的是,自己才疏学浅,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对它的爱慕之情。不久前,再次来到永新县有名的斗笠编织村——龙源口镇黄淇村拍摄永新斗笠,才得以找到情感的宣泄口。
记得那天早晨,云霞满天,空气清新。编织高手周学文现场为我们展示了斗笠编织全过程。
一根长满枝枝蔓蔓的竹子,随着柴刀的上下挥舞,十来分钟后便成了一根修长光滑的白竹。“咔嚓”几声过后,一段段长约1.2米左右的竹筒掉落在地,然后又变成许多手指宽的小竹。周学文用脖子上颜色发黄的毛巾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顺手换用一把前端呈钩形的篾刀,开始剖篾丝。这把几斤重的蔑刀好像长在他手上,我们来不及细看,只见无数毫米薄的竹丝纷纷扬扬,宛如鲜花缤纷了一地。接着是编模,周学文用剖好的篾丝按照自己脑海里设计好的模型先编出一个底模,这个底模的篾丝比一般斗笠的篾丝要粗、要硬,不易磨损。旁边的助手按照这个底模再编织另外一个模子。然后是贴油纸。周学文告诉我们,油纸早在前几天做好了,是用白色的有光纸刷上熬好的掺入适量珠红粉的桐油,然后阴干,这样会让白纸变成吉利的红色,更可以抵御风雨的侵蚀。晒干的油纸按照斗笠的大小剪成斗笠的形状,然后摊在模子的最里层。之后放上晒干的竹叶,层层铺平,再将另一个模子压在贴好竹叶的模子上,使其合二为一。最后用剖好的楠竹片把斗笠四周缠紧,在斗笠顶尖编织一个十分精致的四方型小顶。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这样,一个洋溢竹香的灵巧斗笠就呈现在众人面前。
“手艺真棒!”围观者啧啧赞叹起来。周学文满头大汗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他嚅动着厚实的嘴唇说:“只是养家糊口的手艺,还比不上村里的前辈呢。”
哦,作为农家子弟的我理解了。上个世纪,因为取材方便,制作技艺也不太复杂,加上斗笠既能避雨又可遮阳,挂在墙壁还有装饰之美,所以深受农人喜爱。记得那时年幼的我外出做农活,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轻巧的斗笠。中学时,学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词句时,我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学文呐,你就别谦虚了。”这时,旁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从矮凳上站起来,为大家解密周学文的骄人成绩:多次被聘请到革命圣地—井冈山编织红军斗笠;2007年,组织、指导上百人的队伍,编织好数千顶红军斗笠,顺利配合大型电视剧《井冈山》在永新县的拍摄工作……
捧着这个凝聚着家乡人民智慧的斗笠,我的心弦被拨动了。这时,那位老者又热心地为我们介绍斗笠与红军的一段情怀来。透过老人深情的讲述,我们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率领秋收义部队来到永新三湾,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并迅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永新南乡人民为了支援红军,不但参军参战,还利用本地毛竹多、善编织的优势,编织了大量的斗笠送给战士们,为革命之火燎原立下了功劳。后经任弼时同志提议,永新南乡斗笠改成了“永新红军斗笠”。
“哦。斗笠与红军之间,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啊!”在场的人都感慨万千。
“那时的斗笠竹叶面上,都会贴上一颗红五星和‘红军万岁’四个字。这样,表达了我们永新人盼望革命成功的心意。”老人继续补充到。
呵,红五星!呵,红军万岁!多么质朴的话语,多么质朴的心声!就像质朴的永新斗笠,它来自大山深处质朴的竹子,出自赣西小城——永新质朴的人民。
我猜测,这些竹质材料编织的斗笠不可能走完漫长革命路,一顶又一顶或在风雨中破损,或在战火中烧焦,但不可破损的是永新人民一颗颗向着共产党的红心,不可焚毁的是永新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依依挥别黄淇村。我忍不住回眸那个山清水秀天蓝的小村庄,那个繁华世界中的世外桃源。这时,一阵山歌随风而来:“小小斗笠头上戴,避雨遮风防日晒。千难万险全不怕,彻底打垮反动派。”歌声粗犷有力,精神浩然如歌。
一顶永新斗笠,一段红色情怀,一个不老传说。
恍惚中,那顶红军斗笠渐渐高大起来,幻化成一座顶天立地的不朽丰碑!
我的想念其实是有来由的。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我有幸屡屡接触到永新斗笠。遗憾的是,自己才疏学浅,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对它的爱慕之情。不久前,再次来到永新县有名的斗笠编织村——龙源口镇黄淇村拍摄永新斗笠,才得以找到情感的宣泄口。
记得那天早晨,云霞满天,空气清新。编织高手周学文现场为我们展示了斗笠编织全过程。
一根长满枝枝蔓蔓的竹子,随着柴刀的上下挥舞,十来分钟后便成了一根修长光滑的白竹。“咔嚓”几声过后,一段段长约1.2米左右的竹筒掉落在地,然后又变成许多手指宽的小竹。周学文用脖子上颜色发黄的毛巾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顺手换用一把前端呈钩形的篾刀,开始剖篾丝。这把几斤重的蔑刀好像长在他手上,我们来不及细看,只见无数毫米薄的竹丝纷纷扬扬,宛如鲜花缤纷了一地。接着是编模,周学文用剖好的篾丝按照自己脑海里设计好的模型先编出一个底模,这个底模的篾丝比一般斗笠的篾丝要粗、要硬,不易磨损。旁边的助手按照这个底模再编织另外一个模子。然后是贴油纸。周学文告诉我们,油纸早在前几天做好了,是用白色的有光纸刷上熬好的掺入适量珠红粉的桐油,然后阴干,这样会让白纸变成吉利的红色,更可以抵御风雨的侵蚀。晒干的油纸按照斗笠的大小剪成斗笠的形状,然后摊在模子的最里层。之后放上晒干的竹叶,层层铺平,再将另一个模子压在贴好竹叶的模子上,使其合二为一。最后用剖好的楠竹片把斗笠四周缠紧,在斗笠顶尖编织一个十分精致的四方型小顶。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这样,一个洋溢竹香的灵巧斗笠就呈现在众人面前。
“手艺真棒!”围观者啧啧赞叹起来。周学文满头大汗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他嚅动着厚实的嘴唇说:“只是养家糊口的手艺,还比不上村里的前辈呢。”
哦,作为农家子弟的我理解了。上个世纪,因为取材方便,制作技艺也不太复杂,加上斗笠既能避雨又可遮阳,挂在墙壁还有装饰之美,所以深受农人喜爱。记得那时年幼的我外出做农活,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轻巧的斗笠。中学时,学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词句时,我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学文呐,你就别谦虚了。”这时,旁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从矮凳上站起来,为大家解密周学文的骄人成绩:多次被聘请到革命圣地—井冈山编织红军斗笠;2007年,组织、指导上百人的队伍,编织好数千顶红军斗笠,顺利配合大型电视剧《井冈山》在永新县的拍摄工作……
捧着这个凝聚着家乡人民智慧的斗笠,我的心弦被拨动了。这时,那位老者又热心地为我们介绍斗笠与红军的一段情怀来。透过老人深情的讲述,我们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率领秋收义部队来到永新三湾,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并迅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永新南乡人民为了支援红军,不但参军参战,还利用本地毛竹多、善编织的优势,编织了大量的斗笠送给战士们,为革命之火燎原立下了功劳。后经任弼时同志提议,永新南乡斗笠改成了“永新红军斗笠”。
“哦。斗笠与红军之间,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啊!”在场的人都感慨万千。
“那时的斗笠竹叶面上,都会贴上一颗红五星和‘红军万岁’四个字。这样,表达了我们永新人盼望革命成功的心意。”老人继续补充到。
呵,红五星!呵,红军万岁!多么质朴的话语,多么质朴的心声!就像质朴的永新斗笠,它来自大山深处质朴的竹子,出自赣西小城——永新质朴的人民。
我猜测,这些竹质材料编织的斗笠不可能走完漫长革命路,一顶又一顶或在风雨中破损,或在战火中烧焦,但不可破损的是永新人民一颗颗向着共产党的红心,不可焚毁的是永新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依依挥别黄淇村。我忍不住回眸那个山清水秀天蓝的小村庄,那个繁华世界中的世外桃源。这时,一阵山歌随风而来:“小小斗笠头上戴,避雨遮风防日晒。千难万险全不怕,彻底打垮反动派。”歌声粗犷有力,精神浩然如歌。
一顶永新斗笠,一段红色情怀,一个不老传说。
恍惚中,那顶红军斗笠渐渐高大起来,幻化成一座顶天立地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