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江上游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岷江流域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的衔接和融合地带。水源地保护应围绕流域内湿地、草地、森林、农田、矿山、水体等生态要素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动岷江域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岷江上游水源地概况。
岷江上游水源地以岷江断裂、雪山断裂为界,分为西秦岭地层分区摩天岭小区和马尔康地层分区金川小区。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南坪县、若尔盖县接壤。幅员面积 8608.37平方公里,合 l291.26万亩。
根据地貌特征和组合分布规律,可将全域划分为三个地貌区:
高原区:分布于境内西北的毛儿盖、哲波山、尕尼台—带,地面波状起伏,丘谷相间,谷地宽阔平坦,丘项平缓, U型槽状洼地积水成沼泽,河沟曲折迂回,流速较缓。
山原区:分布于漳腊、进安镇、镇江关和热务沟的大部分地区,是高原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地带,岭平坡缓,谷地较宽,沿顺江两岸分布有二、三级阶地和冲积、洪积扇。
高山峡谷区:分布于东南部的小河和镇江关的部分地区,山峰林立,山脊呈锯齿状,峡谷幽深,峭壁悬崖,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地表破碎,岭谷高差达 1000—2500米,因此到处是天然景观。
二、岷江上游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1岷江上游水源地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结合部,是两大生态屏障衔接融合地带
岷江上游水源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以及长江流域重要水源地,也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重要天然物种基因库及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之一。受水平地带性和地形因子影响,分布有高原荒漠、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针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地、干旱河谷灌丛等植被类型,地处两大生态屏障的衔接和融合地带,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功能区。
该区域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境内林草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湿地甚至出现干旱化和沙漠化,湿地萎缩造成湿地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弱;森林总量不足,树种单一、林相残缺、林分结构不合理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森林的拦水、泄洪、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因此,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于构建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
2.2岷江上游水源地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是多种珍稀物种保护的“重要节点”
岷江上游在四川生态红线区中属“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红线区”,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有重要地位。境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3处,其中国家级 1个,省级 2个,重要湿地 1135.6公顷。
多种珍稀动物聚集,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等 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8种,共计 4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 234种的20.9%,占四川省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 86种的 57.0%。主要保护对象稀有程度高,“国宝”大熊猫、“第二国宝”川金丝猴都属世界级珍稀动物。
多种珍稀植物聚集,分布有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独叶草等 4种,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四川红杉、水青树、连香树、红花绿绒蒿等 4种,共 8种,占全国国家保护维管束植物 251种的 3.2%。
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加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源地保护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生态廊道,恢复和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完善生态监测体系,不断提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體行动
通过全面实施岷江上游水源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水体以及流域范围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真正改变治山、治水、护草、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对于改善川西地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4保护工作是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
岷江涪江流域上游水源地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大、多民族聚居,面临着发展基础薄弱、群众发展意识不够等现实问题。通过工程的实施,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融入转型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现生态改善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推进、同步见效;解决了关系贫困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各民族群众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福祉,是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
三、岷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实施建议
3.1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
保护优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和建设的重点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以自然修复为主,对天然林地、天然草场、天然湿地实行严格的自然修复和生态保护。
3.2 规划引领,示范带动
规划先行,发挥高水平规划的引领作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的规划;要积极破解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为全流域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发挥应有作用。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好示范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发挥好示范的指导性和长效性,以点带面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与保护修复示范工程。
3.3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以提升岷江、涪江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保护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为重点,全面梳理山水林田湖草的内在联系,全面考虑流域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等因素,分期、分批、分区域实施。
3.4 整合资金,多措并举
整合国家及地方关于生态环保建设的各项资金,用于流域的综合治理。同时,积极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工程项目建设。
3.5 创新机制,狠抓落实
加强机制创新,落实各级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定期公告制度,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
3.6加强生态科普及生态保护的宣教培训
在湿地管理服务区内新建湿地生态宣教中心、服务中心,内设展览厅、标本馆、阅览室、多媒体展示厅、游人服务中心等,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为主题,采取图片、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湿地的起源、分布、种类、功能、保护、生产、动植物等知识,其中包括深入和具体地介绍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的情况
一、岷江上游水源地概况。
岷江上游水源地以岷江断裂、雪山断裂为界,分为西秦岭地层分区摩天岭小区和马尔康地层分区金川小区。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南坪县、若尔盖县接壤。幅员面积 8608.37平方公里,合 l291.26万亩。
根据地貌特征和组合分布规律,可将全域划分为三个地貌区:
高原区:分布于境内西北的毛儿盖、哲波山、尕尼台—带,地面波状起伏,丘谷相间,谷地宽阔平坦,丘项平缓, U型槽状洼地积水成沼泽,河沟曲折迂回,流速较缓。
山原区:分布于漳腊、进安镇、镇江关和热务沟的大部分地区,是高原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地带,岭平坡缓,谷地较宽,沿顺江两岸分布有二、三级阶地和冲积、洪积扇。
高山峡谷区:分布于东南部的小河和镇江关的部分地区,山峰林立,山脊呈锯齿状,峡谷幽深,峭壁悬崖,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地表破碎,岭谷高差达 1000—2500米,因此到处是天然景观。
二、岷江上游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1岷江上游水源地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结合部,是两大生态屏障衔接融合地带
岷江上游水源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以及长江流域重要水源地,也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重要天然物种基因库及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之一。受水平地带性和地形因子影响,分布有高原荒漠、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针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地、干旱河谷灌丛等植被类型,地处两大生态屏障的衔接和融合地带,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功能区。
该区域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境内林草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湿地甚至出现干旱化和沙漠化,湿地萎缩造成湿地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弱;森林总量不足,树种单一、林相残缺、林分结构不合理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森林的拦水、泄洪、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因此,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于构建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
2.2岷江上游水源地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是多种珍稀物种保护的“重要节点”
岷江上游在四川生态红线区中属“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红线区”,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有重要地位。境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3处,其中国家级 1个,省级 2个,重要湿地 1135.6公顷。
多种珍稀动物聚集,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等 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8种,共计 4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 234种的20.9%,占四川省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 86种的 57.0%。主要保护对象稀有程度高,“国宝”大熊猫、“第二国宝”川金丝猴都属世界级珍稀动物。
多种珍稀植物聚集,分布有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独叶草等 4种,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四川红杉、水青树、连香树、红花绿绒蒿等 4种,共 8种,占全国国家保护维管束植物 251种的 3.2%。
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加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源地保护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生态廊道,恢复和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完善生态监测体系,不断提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體行动
通过全面实施岷江上游水源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水体以及流域范围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真正改变治山、治水、护草、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对于改善川西地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4保护工作是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
岷江涪江流域上游水源地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大、多民族聚居,面临着发展基础薄弱、群众发展意识不够等现实问题。通过工程的实施,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融入转型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现生态改善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推进、同步见效;解决了关系贫困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各民族群众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福祉,是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
三、岷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实施建议
3.1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
保护优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和建设的重点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以自然修复为主,对天然林地、天然草场、天然湿地实行严格的自然修复和生态保护。
3.2 规划引领,示范带动
规划先行,发挥高水平规划的引领作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的规划;要积极破解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为全流域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发挥应有作用。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好示范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发挥好示范的指导性和长效性,以点带面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与保护修复示范工程。
3.3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以提升岷江、涪江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保护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为重点,全面梳理山水林田湖草的内在联系,全面考虑流域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等因素,分期、分批、分区域实施。
3.4 整合资金,多措并举
整合国家及地方关于生态环保建设的各项资金,用于流域的综合治理。同时,积极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工程项目建设。
3.5 创新机制,狠抓落实
加强机制创新,落实各级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定期公告制度,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
3.6加强生态科普及生态保护的宣教培训
在湿地管理服务区内新建湿地生态宣教中心、服务中心,内设展览厅、标本馆、阅览室、多媒体展示厅、游人服务中心等,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为主题,采取图片、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湿地的起源、分布、种类、功能、保护、生产、动植物等知识,其中包括深入和具体地介绍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