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厢记》中有记载,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之后,全国各地形成了几十种不同旋律和风格的《茉莉花》版本。其中,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主的创作特点上,是同宗民歌“鲜花调”中一首代表性借赞美“茉莉” 表达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之歌。并以其独有的风格特点、调式、曲式结构、旋律及其节奏感上都展现地方性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加上《茉莉花》还作为世界上最优美的音乐被入选进入美国发射一艘寻找宇宙生命飞船当中,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及华夏象征的文明所在,并成为了民歌中璀璨的珍珠。
【关键词】江苏民歌;茉莉花;创作特点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生命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来源于江南小调——《鲜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流畅和结构严谨、五声微调式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之乡清新秀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实形象展现了大家面前,让受众者感受到心旷神怡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朴实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鲜花调”一共有几百种唱法,但是也大同小异,于是就呈现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近似音调”[1]。
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调式是徵、宫、羽、徵中A徵五声调式。换句话说是一种起和承、转、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拍音符,构建了五声徵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乐句,结构婉转,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句一共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进行转换。起始于“角”,落于“徵”。第二句呈现了顶真形态,第三句展现了“转”的意味。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还是落于“徵”上。并在重复的旋律中于第三句开始分为2小节的拖腔,但是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4、5小节中出现了一个九度的大型跳跃,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音域为十三度。换句话说就是,小字组g-小字二组的e。旋律以进为主,随后间接性进行跳跃,并在自然平稳中展现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其迷人的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鲜花调》原有的主体曲式,还在结尾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进行展现,构建了淳朴柔情的情感。
(二)《茉莉花》的歌词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种具有情节性的质朴民歌。主要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的。并基于《鲜花调》基础上,实现茉莉花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乐句组成一段。例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进行重复演唱。紧接着的歌词,却以清新的可爱的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并利用“香”和“白”、“比”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委婉、流畅的形式结合[3]。
(三)《茉莉花》感情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面,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表现了女孩子想要摘下花,但是害怕旁边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三、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藝术活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四、总结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1]冯光钰.《茉莉花》花开何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04):04-05
[2]张铁.何仿与中国民歌《茉莉花》[J].兰台世界.2016(10):10-11
[3]王桂芹.《茉莉花》最早的曲谱文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3):03-04
【关键词】江苏民歌;茉莉花;创作特点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生命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来源于江南小调——《鲜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流畅和结构严谨、五声微调式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之乡清新秀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实形象展现了大家面前,让受众者感受到心旷神怡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朴实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鲜花调”一共有几百种唱法,但是也大同小异,于是就呈现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近似音调”[1]。
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调式是徵、宫、羽、徵中A徵五声调式。换句话说是一种起和承、转、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拍音符,构建了五声徵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乐句,结构婉转,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句一共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进行转换。起始于“角”,落于“徵”。第二句呈现了顶真形态,第三句展现了“转”的意味。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还是落于“徵”上。并在重复的旋律中于第三句开始分为2小节的拖腔,但是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4、5小节中出现了一个九度的大型跳跃,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音域为十三度。换句话说就是,小字组g-小字二组的e。旋律以进为主,随后间接性进行跳跃,并在自然平稳中展现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其迷人的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鲜花调》原有的主体曲式,还在结尾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进行展现,构建了淳朴柔情的情感。
(二)《茉莉花》的歌词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种具有情节性的质朴民歌。主要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的。并基于《鲜花调》基础上,实现茉莉花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乐句组成一段。例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进行重复演唱。紧接着的歌词,却以清新的可爱的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并利用“香”和“白”、“比”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委婉、流畅的形式结合[3]。
(三)《茉莉花》感情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面,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表现了女孩子想要摘下花,但是害怕旁边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三、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藝术活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四、总结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1]冯光钰.《茉莉花》花开何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04):04-05
[2]张铁.何仿与中国民歌《茉莉花》[J].兰台世界.2016(10):10-11
[3]王桂芹.《茉莉花》最早的曲谱文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