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策略探索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堂记录卡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与学的结合;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随堂记录卡;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学生参与评价;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0-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但是,目前课堂教学评价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评价主客体单一、评价方式传统、评价功能异化及学生游离于评价活动之外等。笔者尝试使用“随堂记录卡”促进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己有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就高中学生而言,10余年的学习及与教师交往的历程,已使他们具备了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和经验。因此,在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在认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与感受,真实地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及看法,以此作为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对自己学习状态的评价。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过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观察,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提供习题,学生练习;随堂检测;学生作业等。这样的评价不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而且由于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状态,极不利于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反馈等功能,更不可能让学生通过评价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发展,就应该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使用“随堂记录卡”促进学生参与评价,使课堂教学评价由只关心学生学会了什么转变为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以及评价伴随学习活动产生的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随堂记录卡”简介
  “随堂记录卡”的内容包括:我储备的知识、新知探究、巩固与提高、自我反思、教师评价5个部分。“我储备的知识”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原有知识,为新知探究做好铺垫;“新知探究”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巩固与提高”评价学习效果;“自我反思”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教师评价”是教师对教学、学生的总体评价。记录卡中的具体问题,可以提供课堂教学内容多方面的信息反馈。
  
  3.2.1 查阅卡片,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随堂记录卡进行认真批阅,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各个活动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等。批阅卡片的过程对教师来说就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反思过程,进一步缩短了教和学之间的距离,教师诊断出学生的困难与不足,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期待什么,同时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3.2.2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随堂记录卡”可以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诊断,发现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教学中的进展和不足,检查学习情况,分析教学中的有效和无效因素,确定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对教师“教”的诊断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学”的诊断更是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如本案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是:①对于实验的时间要进一步加长,再增加相互交流;②可多增加些互动,老师与学生多交流;③多角度地主动地提出问题,组员应全面参与,积极配合;④希望多加总结,讲些例题;⑤继续保持这样的教学方式。
  3.2.3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使用“随堂记录卡”的最终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如本案例中,问题①说明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少,观察得不细致。应优化课堂结构,强化实验教学;问题②说明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机会过少。要求课堂教学的重心应下移,教师要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问题③说明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问题较少或者没有创造问题情境,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够。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化学史、多媒体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④说明学生基础练习不到位,应充实“随堂记录卡”中新知探究、巩固与提高的练习;问题⑤说明学生很喜欢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后需常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随堂记录卡”的使用效果
  4.1 “随堂记录卡”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
  “随堂记录卡”让学生明确课堂中自己做什么,做的如何。课前教师的精心准备,课中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和评价,课后教师的赞赏与建议,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被重视、被关注的感觉。学生使用“随堂记录卡”后强烈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上课专心多了,上课时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监控、督促自己。他们愿意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也愿意在课后更好地改进自己、提高自己。“随堂记录卡”能把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对教学过程起到监控作用。
  4.2“随堂记录卡”有利于教与学的结合
  学生通过“随堂记录卡”向教师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批阅“随堂记录卡”诊断学生的困难和不足,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期待什么。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结合。同时,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随堂记录卡”,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使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特点和水平的教学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4.3 “随堂记录卡”有利于师生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学生对学习的各阶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改进的愿望与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
  教师通过“随堂记录卡”中的信息反馈,从学生存在的问题中获得启发,预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反思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妥善、教法学法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指导教师及时调节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发展。
  当然,“随堂记录卡”的编制、批阅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在—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采用“随堂记录卡”评价,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指导。如果教师间缺少合作精神、团队力量,控制不好度的问题,有可能产生很大的精神、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夏洛特·丹尼尔森,托马斯·麦可格利尔著,陆如萍,唐怡译.教师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美]E·韦伯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美]詹姆斯·波姆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以"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的验证"实验中出现的"教学意外"为契机,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回归教育的本质。
指出了中学化学教学中因泛化规律导致的部分错误,分析了产生规律泛化的原因,提出了改正泛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班级的差异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关注并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主体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4-002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打破“零起点”,把握准确性    例如,有这样一节课。教师问:同学们,同体积的氢气比空气重还是轻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并回答。学生迫不及待地回
何谓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分析苯胺分子的原子电荷和能量表明,氨基的空间位置影响苯胺分子体系能量和各原子的电子密度,从而影响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作用。①苯胺的N—C键旋转形成不同构象之间的最大与
摘要:通过网络论坛上化学版“青花瓷”迅速串红的反思,提出了教师需从教学形式、师生关系、教学风格上等方面进行实施改进,形成教师自己的教育春天。  关键词:教学形式;心理年龄;教学风格;价值评价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青花瓷》有着超高的人气,有一位化学老师别出心裁,把《青花瓷》的歌词改成化学相
摘要:认为教学重点预设是否合适关系到学生学习好化学的信心,影响学生未来发展。以两位教师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容量瓶引入教学片断,进一步反思高中化学教学重点预设应符合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字:课堂片断;教学重点;预设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33–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摘要:教学细节处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的重要表现。通过合理的课前细节预设、灵活的课堂细节处理、高效的课后细节反思,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细节处理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执行力。  关键词:教学细节;化学教学;教学执行力;课堂生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3-000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1 提出实验不足之处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第四节《氨气 硝酸 硫酸》的教学中,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教科书上仍然用的是氯化铵与熟石灰在大试管中加热来制取:2NH4Cl Ca(OH)2=CaCl2 2H2O 2NH3↑,该反应装置如下图: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