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在清朝之前地方志的记录中有关于噶达和泰宁的记载丰富,惠远寺是清雍正时期出资修建的黄教寺庙,地点就在现在的道孚县,修建是为了让七世达赖喇嘛移居到康巴,躲避卫藏内乱。喀木是指藏语三大地理名称中的康巴,在地方志、图志、图考中记载为喀木。清朝治理西藏时的策略是治藏必先安康。惠远寺是清朝时期成功入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汉藏历史中地位突出,对于惠远寺方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地方志;惠远寺;七世达赖喇嘛;喀木;噶达
一、今惠远寺和寺庙所在地的简介
惠远寺藏语称(mgra thra byms pa glng噶达强巴林)。是格鲁派寺庙。现今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原乾宁县)协德乡境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移七世达赖喇嘛住锡于此,迁化林协至噶哒,更名泰宁协 。噶达被称为前往西藏的第一站。
噶达位于多康六岗之一的木雅热岗之发源地,地形中间低四周高被雪山环绕是佛教中的风水宝地。传说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从唐朝首都返回西藏途中,抵达该地区时得以摆脱唐朝的追兵。因此该地在藏语中被称为(mgra thr噶达)意思为“噶尔摆脱追兵的地方。
二、清代方志中的惠远寺
惠远庙在城(泰宁城)外之西北,南向(寺庙南边) ,泰宁城是清朝修建的军事要地,泰宁是噶达的另称位于现在的道孚县八美镇。泰宁城和其他地方的古城一样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移达赖喇嘛与理塘西之惠远庙 ,理塘是现在的理塘县,位于甘孜州南部,川藏线路上的高原城市,是清朝时期进西藏入的管道要塞。而惠远寺在理塘西方向。打箭炉,惠远寺,在炉城西北,雍正七年奉,勒建并赐名,其地又名噶达城 。打箭炉是现在的康定县城所在地的别称,藏语名叫??????????dra-rtse-mdo,清朝设立打箭炉厅。
清代方志详细记录了惠远寺从选址到建成。是清朝对康区记录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章嘉·若必多吉在《七世达赖喇嘛传》中记载一汉人和尚于湖中钉了一个金刚橛,约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根据当地的传说,一位汉人风水大师和一位著名的藏人占卜者都认为该寺院的现址是一个风水很好的宝地 ,当地人也常说是藏族高僧和汉族卜师一起选中了建寺的地址。在《御制惠远庙碑》和《道孚县志》中说该寺占地总面积为500亩,建殿堂楼房千余间,平房四百余间。可见寺庙的规模之大。到现在还可以见到1731年刻制的蒙文和中文合璧的“御制惠远寺碑” 。噶达惠远寺的修建,即符合了汉地堪舆思想,又契合藏传佛教的风水观。是基于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的综合考虑,在甘孜藏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惠远寺的修建是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合力合作的结果,也是早期国家认同的萌芽。
清朝不仅规划建造寺庙,同时也做好了军事部署,虽然七世达赖喇嘛的故乡是理塘,但是修建惠远寺可以在甘孜藏东的军事基地噶达加强兵力,符合当时的军事战略的要求。八年。以避準噶爾准格尔之兵。达赖喇嘛畫于泰宁,以兵一千护之 。达赖喇嘛移住为裁化林协。惠远添协曰泰宁协。除协兵外另住防兵千有八百。均为达赖喇嘛之防护 。后来增兵保护,另驻防乒一千八百,均为七世达换之防护 。驻处为雍正元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西征时修建的噶达土城,军队则分散噶达四方,在今天的道孚县也派兵驻扎,修建城墙。
雍正七年,达赖喇嘛至理塘建噶哒寺居之将遣兵讨准格尔。泰宁距打箭炉道险久屯兵五百不给防御,请增兵如数令与西藏理塘巴塘互犄角 。十二年命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还西藏,循途巡阅诸省驻防及绿营兵 。在此期间清朝把噶达地区建成了军事要塞,相比于理塘,噶达更具有距离优势,离打箭炉与化林不远,军备战乱意义十分重要。
三、史籍中惠远寺的价值与意义
惠远寺的修建最开始就有多方面的政治因素,并且产生的后果也超越了修建时的预期,它加强了整个康区格鲁派寺庙的实际权利,对后来的康区寺庙的权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康区北路的土司在雍正九年(1831)年之后纷纷表示归顺是直接体现。清廷利用宗教治理藏区方式,有效地将权力延伸到康区乃至于西藏。
对西藏地方政府来讲,七世达赖喇嘛代表了西藏政教合一,喇嘛安住康区是格鲁派在甘孜藏区的进一步传播和弘扬的契机。以惠远寺为中心的甘孜西北的土司、头人、官员管辖范围的格鲁派寺庙得到发展。达赖喇嘛在噶达期间,噶达惠远寺形成了新的政治宗教的“中心”,周边的官员富伸以及西藏甘丹颇章和清廷,都要来惠远寺供奉布施。
四、总结
地方志的记载,在历史文献资料中更加细致的记录了惠远寺修建的历史背景。为后世对寺庙的历史起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雍正之前的地方志中对于惠远寺以北的地方,清廷进一步认识了这些地方官员头人。惠远寺的修建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就像一扇打开康区以北的门。
参考文献
著作:
[1]西藏研究编辑部.清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2]西藏研究编辑部.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曹伦杉.雅州府志[M]卷3、11.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4]桑吉巴姆和坤山.乾宁惠远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5]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期刊
[1]星全成.“卫藏战争”与七世达赖迁居康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04)
[2]赵心愚.清初康区的政治军事格局与世纪之交的“西炉之役”[J].中国藏学.2017(01)
[3]苏发祥.允礼与藏传佛教[J].中国藏学.2009(01)
[4]冯智.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政教业绩[J].中国藏学.1989(03)
[5]邓廷良.乾宁惠远寺[J].四川文物.1987(01)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學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20PTJS0914)
卫藏通志.卷十三上.八.冬十一月达赖喇嘛住锡惠远庙。
《果亲王西藏往返日记》,手写本,没有页数。
《西藏纪要》
《西藏地方志》
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238,239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2—103,103页。
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兼说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寺[J].张虎生.中国藏学.1994(03)
《西藏纪要》.
西藏研究编辑部.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康定县志办、县政协文史办编《炉城风物》第十四期
皇朝藩部要略(卷之十七)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诸王六载.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西南民族研究院 四川成都)
关键词:地方志;惠远寺;七世达赖喇嘛;喀木;噶达
一、今惠远寺和寺庙所在地的简介
惠远寺藏语称(mgra thra byms pa glng噶达强巴林)。是格鲁派寺庙。现今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原乾宁县)协德乡境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移七世达赖喇嘛住锡于此,迁化林协至噶哒,更名泰宁协 。噶达被称为前往西藏的第一站。
噶达位于多康六岗之一的木雅热岗之发源地,地形中间低四周高被雪山环绕是佛教中的风水宝地。传说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从唐朝首都返回西藏途中,抵达该地区时得以摆脱唐朝的追兵。因此该地在藏语中被称为(mgra thr噶达)意思为“噶尔摆脱追兵的地方。
二、清代方志中的惠远寺
惠远庙在城(泰宁城)外之西北,南向(寺庙南边) ,泰宁城是清朝修建的军事要地,泰宁是噶达的另称位于现在的道孚县八美镇。泰宁城和其他地方的古城一样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移达赖喇嘛与理塘西之惠远庙 ,理塘是现在的理塘县,位于甘孜州南部,川藏线路上的高原城市,是清朝时期进西藏入的管道要塞。而惠远寺在理塘西方向。打箭炉,惠远寺,在炉城西北,雍正七年奉,勒建并赐名,其地又名噶达城 。打箭炉是现在的康定县城所在地的别称,藏语名叫??????????dra-rtse-mdo,清朝设立打箭炉厅。
清代方志详细记录了惠远寺从选址到建成。是清朝对康区记录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章嘉·若必多吉在《七世达赖喇嘛传》中记载一汉人和尚于湖中钉了一个金刚橛,约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根据当地的传说,一位汉人风水大师和一位著名的藏人占卜者都认为该寺院的现址是一个风水很好的宝地 ,当地人也常说是藏族高僧和汉族卜师一起选中了建寺的地址。在《御制惠远庙碑》和《道孚县志》中说该寺占地总面积为500亩,建殿堂楼房千余间,平房四百余间。可见寺庙的规模之大。到现在还可以见到1731年刻制的蒙文和中文合璧的“御制惠远寺碑” 。噶达惠远寺的修建,即符合了汉地堪舆思想,又契合藏传佛教的风水观。是基于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的综合考虑,在甘孜藏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惠远寺的修建是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合力合作的结果,也是早期国家认同的萌芽。
清朝不仅规划建造寺庙,同时也做好了军事部署,虽然七世达赖喇嘛的故乡是理塘,但是修建惠远寺可以在甘孜藏东的军事基地噶达加强兵力,符合当时的军事战略的要求。八年。以避準噶爾准格尔之兵。达赖喇嘛畫于泰宁,以兵一千护之 。达赖喇嘛移住为裁化林协。惠远添协曰泰宁协。除协兵外另住防兵千有八百。均为达赖喇嘛之防护 。后来增兵保护,另驻防乒一千八百,均为七世达换之防护 。驻处为雍正元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西征时修建的噶达土城,军队则分散噶达四方,在今天的道孚县也派兵驻扎,修建城墙。
雍正七年,达赖喇嘛至理塘建噶哒寺居之将遣兵讨准格尔。泰宁距打箭炉道险久屯兵五百不给防御,请增兵如数令与西藏理塘巴塘互犄角 。十二年命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还西藏,循途巡阅诸省驻防及绿营兵 。在此期间清朝把噶达地区建成了军事要塞,相比于理塘,噶达更具有距离优势,离打箭炉与化林不远,军备战乱意义十分重要。
三、史籍中惠远寺的价值与意义
惠远寺的修建最开始就有多方面的政治因素,并且产生的后果也超越了修建时的预期,它加强了整个康区格鲁派寺庙的实际权利,对后来的康区寺庙的权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康区北路的土司在雍正九年(1831)年之后纷纷表示归顺是直接体现。清廷利用宗教治理藏区方式,有效地将权力延伸到康区乃至于西藏。
对西藏地方政府来讲,七世达赖喇嘛代表了西藏政教合一,喇嘛安住康区是格鲁派在甘孜藏区的进一步传播和弘扬的契机。以惠远寺为中心的甘孜西北的土司、头人、官员管辖范围的格鲁派寺庙得到发展。达赖喇嘛在噶达期间,噶达惠远寺形成了新的政治宗教的“中心”,周边的官员富伸以及西藏甘丹颇章和清廷,都要来惠远寺供奉布施。
四、总结
地方志的记载,在历史文献资料中更加细致的记录了惠远寺修建的历史背景。为后世对寺庙的历史起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雍正之前的地方志中对于惠远寺以北的地方,清廷进一步认识了这些地方官员头人。惠远寺的修建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就像一扇打开康区以北的门。
参考文献
著作:
[1]西藏研究编辑部.清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2]西藏研究编辑部.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曹伦杉.雅州府志[M]卷3、11.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4]桑吉巴姆和坤山.乾宁惠远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5]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期刊
[1]星全成.“卫藏战争”与七世达赖迁居康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04)
[2]赵心愚.清初康区的政治军事格局与世纪之交的“西炉之役”[J].中国藏学.2017(01)
[3]苏发祥.允礼与藏传佛教[J].中国藏学.2009(01)
[4]冯智.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政教业绩[J].中国藏学.1989(03)
[5]邓廷良.乾宁惠远寺[J].四川文物.1987(01)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學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20PTJS0914)
卫藏通志.卷十三上.八.冬十一月达赖喇嘛住锡惠远庙。
《果亲王西藏往返日记》,手写本,没有页数。
《西藏纪要》
《西藏地方志》
参见章嘉·若贝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第9册,上册,第238,238,239页;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汉文),第103,102—103,103页。
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兼说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寺[J].张虎生.中国藏学.1994(03)
《西藏纪要》.
西藏研究编辑部.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康定县志办、县政协文史办编《炉城风物》第十四期
皇朝藩部要略(卷之十七)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诸王六载.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西南民族研究院 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