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光影的情人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pm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
  ——《何藩:香港回忆录》的策展人Sarah Greene
  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看到了一些照片,是个叫何藩的人拍摄的,拍摄时间大约在六十年前。她并不知道何藩是谁,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但因为这些美到“不太合理”的照片,她说,她想要一个何藩那样的情人。她说这句话时,无关风月,一脸灿烂。
  查阅了何藩的资料后,我想,假如朋友一早知道了何藩年轻时的样子,一定会更加爱他。很多人都会想要一个这样的情人吧,他的黑白照片里没有任何情欲,可是你会感觉到光影是多么爱他,那样的光影画面是我们捕捉不到的,只出现在他的眼睛里。


  他是上海人,是情色片导演,更是世界级摄影大师。他是光影的情人。
  一张照片 包含一整部电影故事
  我尤为爱他的作品《勿忘我》,在这张照片前,我可以度过一整个下午的时光,只是看它。何藩说,他是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句诗词中得到灵感的,“我在想象可能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脸,心里在惦念战乱里失散的、杳无音信的爱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经天人永隔。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何藩,摄影师、演员、导演,1937年8月8日出生于上海。据说他从小就显露出对视觉艺术的天赋热爱,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画画。何藩十三岁那年,收到父亲送的一部 Brownie 相机,从此便迷上了摄影这门艺术。年少的他常年带着相机,走哪拍哪,这也成为了他日后的摄影方式。那时他走在上海,看外滩、洋房、弄堂、黄昏日落时的归舟、清晨买早点的行人……他觉得诗情画意的时候,就会按下相机。


  18 岁时,何藩随家人移居香港。他无心继承家业,和在上海时一样,只爱拿着相机游荡在街头。只是相机换成了舅舅送的 Rolleiflex 双镜头相机,画面换成了更为繁华的香港。20世纪50至60年代,20多岁的何藩拍摄了大量反映香港景象的摄影作品。这段时间,是他在摄影道路上最无忧无虑的好时光,灵感井喷、获奖无数。在世界不同的摄影比赛得到超过二百八十个奖项。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连续赢得八界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1958年获十杰冠军。
  上万个画面 却都是那一个香港
  何藩当时是电影迷,对欧洲,尤其是对意大利人费里尼的电影《八部半》、《甜蜜生活》等尤为喜爱。他常从半山麦当劳道的家走到中环的娱乐戏院或皇后戏院看电影,随身带着相机,看到什么就拍什么。
  他在中环、西环、上环、湾仔等步行所及之处拍了大量照片,石板街、大马路、楼梯、街市皆是他的拍摄场景,苦力、商贩、在街上玩耍或做功课的孩童都是他的拍摄对象。
  何藩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可能受到他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小说或者电影的影响。他喜欢意大利导演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生活与奋斗,他自然地喜欢拍这类照片。
  “我很喜欢海明威说的一句话‘你可以毁灭我,但不能打败我’,香港人就是有这种拼搏精神,为生活奋斗绝不言败的决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句民谣‘鬼叫你穷啊,顶硬上啊’就是说谁叫你穷啊,咬紧牙关去力争上游。对于这种草根精神,我当时很感动,想要人道主义地去歌颂他们。所以我很多照片都是拍这些寂寂无名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东方布列松”手中的光影空间
  何藩喜欢从文学名著、音乐、绘画、电影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如数家珍,他觉得诗词中曲折的情趣,比很多导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摄于 1954年的《夜幕降临》,是当时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赋》中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意境拍下的。此照片经过五十年的考验,仍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凭着从小对光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摄影陈规,捕捉运用自然光线,形成天然的几何图形与线条,来呈现画面感和戏剧性,还隐隐约约流露出神秘感。他会在清晨时分,拍下黄包车夫拉着车走在空荡的大街上,他的影子印在地面的照片。他会在午后的中环街市,记录下几位身穿黑色长衫的妇女背对镜头边走边聊,被阳光勾勒出人形光环的瞬间。他会从楼顶俯瞰,等待有人走过两栋楼影子间隙的阳光地带,然后留下影像。
  为了拍摄完美的作品,何藩总是一连数日在同一地点守候,只为等待适合的光线以及人物出现在最佳位置的瞬间,便按下快门,一气呵成。由于常在中环街市拍摄,他摸清了那里楼梯最佳光线的时间,总在下午4点前后去中环拍摄。
  何藩的这种拍摄手法与摄影大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决定瞬间”(Decisive Moment)极为相似,所以他被誉为“东方布列松”。在何藩看来,“决定瞬间”考验的是判断力,这不仅仅是技巧,更要心、脑、眼、手并用,去捕捉感人的瞬间。
  不同的是,何藩并不喜欢把摄影当做一面镜子去反映事实,而是希望通过光影去保留想象的空间。“后来,我老等不到理想的人物出现,于是就自己带人去拍。毕竟我不是拍光影,而是拍人物。”

  获奖无数的作品《靠近阴影》便是他特别设计而成。当年,何藩在铜锣湾的英皇书院看到一面白墙,他就思考加入一些元素构图,于是找了表亲站在角落拍摄,然后在暗房里加工出三角阴影效果。从“决定瞬间”到设计构图,从被动的“等”到主动的“做”,这就为何藩之后出任导演打下了基础。
  电影是令他疼痛的艺术
  1961 年,何藩加入邵氏电影公司,最初担任场记。后因为外形俊朗,转任演员,直至 1965 年在《西游记》中扮演唐僧崭露头角,而后出演了该片续集《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此时的何藩早已在摄影界扬名,但他执着于追求电影梦想。
  1966 年,何藩开始创作实验电影,还没有等到功成名就。公司就出于商业的压力,要求他转拍唯美派艳情片,在1972年到1992年担任电影导演的20年间,他导演了《玉蒲团》、《三度诱惑》、《我为卿狂》等20多部情色电影。对此他也耿耿于怀,戏谑自己“为五斗米而折腰”。
  他把商业和艺术区分的彻底,拍情色电影的巨大成功也没有熄灭他对摄影和艺术电影的狂热。尽管何藩凭借其导演身份,可以结交很多明星和各色名流,但却从未想过把明星、名流作为摄影作品或者艺术电影作品里的主角,因为他对这些人没有感觉。他执导的实验电影《大都市小人物》就是用香港的大都市作背景,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电影受到影评人推崇,在日本等地获过奖,目前由香港电影资料馆永久收藏。1987年由他执导的电影《浮世风情绘》,入选为德国世界电影年鉴“东方古典电影代表作之一”。




  他曾这么描述过摄影、艺术电影、情色电影和他的关系:“我和布列松除了拍摄风格相似,遭遇也很像,他爱电影,原来也想做导演。但电影这个媒介,不能让他有更好的表现,摄影可以,所以他离开了电影。电影受到老板投资人、观众票房的压力,不能太自我表现。我曾经坚持拍艺术片,结果票房一败涂地,后来拍性与暴力的三级片反而变成票房导演。我得到一个教训,电影一定要懂得商业,摄影则可以天马行空,自我创作,完整发挥个人艺术。”
  如今,79岁的何藩已经退休,移民国外。听说还在继续创作,甚至与时俱进的尝试了使用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处理他的旧作,另旧作焕发出新的惊喜。看他这传奇的大半生,身于中产阶级,却对横街窄巷的市井生活充满兴趣;20几岁就扬名摄影界被誉为“东方布列松”,却转行拍情色电影。他像香港街头摄影的 “一代宗师”,种种都是传奇。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他的照片中,才有那么浓厚的故事感。
  对于当下社会的主力军们来说,熟知何藩的年代早已过去,大众并不知道他的传奇经历,但在各种摄影贴吧,他的作品却时常被挖出来膜拜。
  因为在我们所身处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渐渐被电子设备与钢筋水泥推远,似乎整个世界都越来越冷。于是人们开始无限怀念“从前慢”,而何藩的摄影作品,恰好可以让我们重回多年前的上海和香港,感受逐渐缺失的情深款款——对城市的熟悉与对市井的热爱,使他得以拍出这样不动声色、却温情脉脉的好照片。他,一定会是个好情人。

其他文献
原来,她不仅是一位画家,作为经过中国美院洗礼又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的一位艺术硕士,她亦喜欢侍弄花草。  走走看看 习出绘画语言  作为本次《西顾东走》画展的学术主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告诉我:“一条纽带把七位参展画家联系在一起,纽带的两头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和巴黎艺术城。巴黎是艺术家朝觐的圣地,是欧洲艺术的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是现代中国艺术的摇篮,其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最为深厚,孕育出一代代优秀艺术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在宾大博物馆的圆形大厅里举办了一个艺术峰会。来自北京的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在台上演讲,对于我们宝库的创新文化产业模式谈了他个人的看法,意思就是私人美术馆(博物馆)有自己的腔调和专业的运作体系与方式,而“宝库”这种试图利用艺术仓储来拓展第三方保管业务的模式是错误的,靠保管箱的服务收入来支持美术馆(博物馆)的运营发展纯属异想天开,这条道是走不通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我坐在台下聆听
期刊
旧馆翻新成为世界最大当代艺术馆  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本次开幕展总共展览1900件艺术作品,总展示面积从原来的6,500平方米扩展至16,000平方米,约三倍之大,一鸣惊人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当代艺术馆!而博物馆的经费则来自多方面大公司和私人的慷慨赞助和捐款。  博物馆底楼和二楼展厅免费对外开放。三楼以Pritzker家庭基金会命名的摄影展馆和摄影研究中心收藏了17,800张照片,是美国最大的展览
期刊
英国农场主的珍藏半世纪后上头条  就在香港苏富比春拍结束第二天,其“琵金顿专场”的消息霸占百度、腾讯等各大网站头条。原本估价2亿,却一口气拍到5.28亿港元,这让琵金顿先生的三个女儿也惊讶不已。她们是这笔“天降横财”的受益者。但如此佳绩并非登上头条的唯一原因,关键在于它拍的是中国瓷器。其最贵的10件宝贝中有8件都是明代青花瓷。而青花瓷对于国人来说,简直是太深入骨髓的传统瑰宝。回流青花瓷卖出好价钱,
期刊
2016年5月16日,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巅峰之夜颁奖盛典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隆重拉开帷幕。AAC艺术中国已经迈入第十年,同时进入到它改革的第二年。本届AAC艺术中国的评选以“历史中的当代”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与当代、全球和中国、“局外”和“局中”的交汇考察去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以期从历史视野中重新发现当代。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评选由已故的黄专教授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巫鸿
期刊
在位于陆家嘴的上海纽约大学明亮宽敞的咖啡厅内,我们的访谈正式开始。没有一般采访的拘谨,张健君随性自然的性格令这场对话变得生动有趣。而他的生活轨迹,以及原先只能从作品中分析,或想象的关于他多年来的创作脉络,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水,能让我平静下来”  《财富堂》:您做的关于水墨的装置作品和行为艺术,是否是受到了美国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影响?  张健君:不能说没有关系。但我做的装置方式和西方人做的并不
期刊
艺术家的独立基因与时代镜像  “私信力”群展放大个体思想与魅力  2016年4 月 23 日,玉衡艺术中心推出了最新群展——“私信力”。展览由青年策展人朱小钧策划,呈现在此主题下包括党震、郝世明、姜吉安、彭薇、桑火尧、曾健勇共六位艺术家的多样题材作品,涉及架上绘画、当代水墨、拼贴、装置、雕塑等。开幕当日还举办了相关主题的座谈会。  该展试图在一个公信力不断沉降的时代,充分展现个人“私信力”的自由。
期刊
法国人的优雅是在塞纳河边品味一杯醇香的咖啡,随后在卢浮宫内欣赏当代艺术的奇幻魅力;意大利人的热情是在清晨饮下一杯浓郁的espresso,随后在罗马废墟般的遗址中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这样的生活,光是在书中读到,都能令人羡慕不已。  其实一直以来,“艺术”和“咖啡”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羁绊:咖啡不是简单的饮品,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艺术品的内涵和深意也正如咖啡般浓郁醇厚。因此它们时常都会被贴上“文
期刊
如果谁选择了宝库1号的C型箱,不夸张地说,就可以和埃斯卡纳齐做邻居。  这里是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的心脏地带,也是中国建筑之巅。  据“上海中心”负责人介绍,开门迎客在即的这座中国第一高楼,历时10年规划和建设,它的总投资超过148亿元,总高度为632米,总楼层127层,地下为5层,是现今世界第二高楼,仅次于迪拜塔。其地上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7.6万平方
期刊
香港拍卖观感,标题即结论。  整体成绩,香港这次极其不错。苏富比31.39亿港元的成交,同比2015年秋拍的26.69亿港元上涨17.6%,环比2015年春拍的26.94亿港元上涨16.5%。保利香港12.95亿港元的成交,同比2015年秋拍的9.23亿港元上涨40.3%,环比2015年春拍的10.98亿港元上涨17.94%,且则创下成立4年来的最高纪录。  十几个点的涨幅,对互联网企业来讲根本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