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言虚词 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列,为了更好地备战09年高考,下面介绍一些解答技巧。
一、判断词性法
有很多虚词“身兼两类词性”,只要能确定两个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某所,而母立于兹
C.犹且从师而问焉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手齿革,则君地生焉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A项,前“其”是代词;后“其”为语气副词。B项,前“而”是连词,后“而”是代词,通“尔”。C项,两个“焉”都为代词。D项,前“若”为连词;后“若”为代词。所以答案为C。
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从语法的角度切入,做一点句子结构分析,对解答文言虚词考题很有帮助。
[例2]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与“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题干中的“以”字是介词,意“凭借,按照”。A项,“陪邻”是“亡郑”这种行为的目的,可知“以”是连词,表目的。B项,“喻”意思是打比方,作谓语,那么“以战”就应是“喻”的状语,“以”意为“用、拿”。C项,“何”字作“以”的前置宾语,“以”应是“凭借”的意思。D项,“脱身”和“逃”是两个动作,“以”是连词,相当于“而”。答案为C。
三、语境推断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语境是必不可少的,语境制约着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属于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宋何罪之有?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项,根据语境可知“鹏之背”的“之”意为“的”。B项,根据语境可知, “师道”是主语,“不传”是谓语,“之”表取独关系。C项,两个“之”都是提宾标志。D项,根据语境得知“小大”是修饰语,“狱”是中心语,“之”意为“的”。所以答案为C。
四、词语代入法
将最有把握的代入另外一句,如果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4]下列旬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见义不为,无勇也
B.此人所为,无不义也
C.善为国者,百姓爱之
D.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将其中一个的“为”字代入其它几句即可。D项的“为”是“给、替”,若代人其它三句,都不合适。可知答案为D项。
五、特殊结构识别法
[例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彼所将中国人
B.以沛公言报项王
是以,吾未知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臣请入,与之同命
D.臣诚恐欺于王而负赵
见笑于大方之家
A项,前句“为……所……”是固定句式,表被动;后句是“所+动词”。B项,前“以”是介词“把”,后“是以”固定结构,“以”表原因。C项,前“之”是提宾标志;后“之”是代词。D项,前“于”表被动,后句“见……于……”是固定结构,表被动。答案为D。
专项训练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②相望而不止
B.①国人尽服之
②公使吏禁之
C.①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觞客
晋平公觞客,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平公趣杀炮人,毋有反令。炮人呼天曰:“嗟呼!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平公曰:“何谓也?”对曰:“臣刀之利,风靡骨断而发不断,是臣之一死也;桑炭炙之,肉红白而发不焦,是臣之二死也;炙熟,又重睫而视之,发绕炙而臣不见,是臣之三死也。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杀臣不亦枉乎!”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
②是臣之一死也
B.①平公曰:“何谓也?”
②是臣之三死也
C.①风靡骨断而发不断
②发绕炙而臣不见
D.①死而不自知乎
②殺臣不亦枉乎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梅先生碑
汉成帝时,纲纪颓圮,先生以书谏天子者再三。失火政虽失,而剑履间健者犹数百位,尚能为国家出力以断佞臣头,复何南昌故吏愤愤于其下?得非南昌远地也,尉下寮也?苟触天子网,突幸臣牙,特殛一狂人噬一单放而已。彼公卿大臣生杀喜怒之任,朋党蕃衍之大,出一言,作一事,必与妻子谋。苟不便其家,虽妾人婢子撄挽相制,而况亲戚乎!况骨肉乎!故虽有忧社稷心,亦噤而不吐也。
呜呼!宠禄所以劝功,而位大者不语朝廷事。是知天下有道,则正人在上;天下无道,则正人在下。余读先生书,未尝不为汉朝公卿恨。今南游,复过先生里。吁!何为道之多也?遂碑之。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先生以书谏天子
②尚能为国家出力以断佞臣头
B.①复何南昌故吏愤愤于其下
②吁!何为道之多也
C.①虽妾人婢子撄挽相制,而况亲戚乎
②特殛一狂人噬一单放而已
D.①先生以书谏天子者再三
②而剑履间健者犹数百位
参考答案:1.D 2.C 3.B
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列,为了更好地备战09年高考,下面介绍一些解答技巧。
一、判断词性法
有很多虚词“身兼两类词性”,只要能确定两个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某所,而母立于兹
C.犹且从师而问焉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手齿革,则君地生焉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A项,前“其”是代词;后“其”为语气副词。B项,前“而”是连词,后“而”是代词,通“尔”。C项,两个“焉”都为代词。D项,前“若”为连词;后“若”为代词。所以答案为C。
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从语法的角度切入,做一点句子结构分析,对解答文言虚词考题很有帮助。
[例2]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与“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题干中的“以”字是介词,意“凭借,按照”。A项,“陪邻”是“亡郑”这种行为的目的,可知“以”是连词,表目的。B项,“喻”意思是打比方,作谓语,那么“以战”就应是“喻”的状语,“以”意为“用、拿”。C项,“何”字作“以”的前置宾语,“以”应是“凭借”的意思。D项,“脱身”和“逃”是两个动作,“以”是连词,相当于“而”。答案为C。
三、语境推断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语境是必不可少的,语境制约着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属于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宋何罪之有?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项,根据语境可知“鹏之背”的“之”意为“的”。B项,根据语境可知, “师道”是主语,“不传”是谓语,“之”表取独关系。C项,两个“之”都是提宾标志。D项,根据语境得知“小大”是修饰语,“狱”是中心语,“之”意为“的”。所以答案为C。
四、词语代入法
将最有把握的代入另外一句,如果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4]下列旬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见义不为,无勇也
B.此人所为,无不义也
C.善为国者,百姓爱之
D.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将其中一个的“为”字代入其它几句即可。D项的“为”是“给、替”,若代人其它三句,都不合适。可知答案为D项。
五、特殊结构识别法
[例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彼所将中国人
B.以沛公言报项王
是以,吾未知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臣请入,与之同命
D.臣诚恐欺于王而负赵
见笑于大方之家
A项,前句“为……所……”是固定句式,表被动;后句是“所+动词”。B项,前“以”是介词“把”,后“是以”固定结构,“以”表原因。C项,前“之”是提宾标志;后“之”是代词。D项,前“于”表被动,后句“见……于……”是固定结构,表被动。答案为D。
专项训练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②相望而不止
B.①国人尽服之
②公使吏禁之
C.①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觞客
晋平公觞客,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平公趣杀炮人,毋有反令。炮人呼天曰:“嗟呼!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平公曰:“何谓也?”对曰:“臣刀之利,风靡骨断而发不断,是臣之一死也;桑炭炙之,肉红白而发不焦,是臣之二死也;炙熟,又重睫而视之,发绕炙而臣不见,是臣之三死也。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杀臣不亦枉乎!”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
②是臣之一死也
B.①平公曰:“何谓也?”
②是臣之三死也
C.①风靡骨断而发不断
②发绕炙而臣不见
D.①死而不自知乎
②殺臣不亦枉乎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梅先生碑
汉成帝时,纲纪颓圮,先生以书谏天子者再三。失火政虽失,而剑履间健者犹数百位,尚能为国家出力以断佞臣头,复何南昌故吏愤愤于其下?得非南昌远地也,尉下寮也?苟触天子网,突幸臣牙,特殛一狂人噬一单放而已。彼公卿大臣生杀喜怒之任,朋党蕃衍之大,出一言,作一事,必与妻子谋。苟不便其家,虽妾人婢子撄挽相制,而况亲戚乎!况骨肉乎!故虽有忧社稷心,亦噤而不吐也。
呜呼!宠禄所以劝功,而位大者不语朝廷事。是知天下有道,则正人在上;天下无道,则正人在下。余读先生书,未尝不为汉朝公卿恨。今南游,复过先生里。吁!何为道之多也?遂碑之。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先生以书谏天子
②尚能为国家出力以断佞臣头
B.①复何南昌故吏愤愤于其下
②吁!何为道之多也
C.①虽妾人婢子撄挽相制,而况亲戚乎
②特殛一狂人噬一单放而已
D.①先生以书谏天子者再三
②而剑履间健者犹数百位
参考答案:1.D 2.C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