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形象具体地反映了人类大脑的自然结构和放射思维具象化的过程。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相互衔接成直观性强的系统整体。在地理课堂中,借助思维导图有助于师生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地理在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核心素养;地理教学;合作探究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地理知识零散繁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如果不能将知识建构,而是将以无序的状态贮存于大脑,就会常常感到时间一长容易遗忘,面对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这与目前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组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相互衔接成直观性强的系统整体。思维导图虽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示,但是具体的构图框架和结构可以灵活多变。根据个人思维模式和记忆方式的差异性,能够创造出主题相同、形式不同的思维导图。针对高中学生思维相对成熟独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思维导图,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创新思维。同时,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相互学习、借鉴,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这些正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价值体现。下面,笔者将以《中亚地区》一课为例对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 課前绘制思维导图——发现问题
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一种关键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在学习阶段形成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但是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难以掌控,在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学生主动学习的也是寥寥无几,从而导致后面的研学目标难以达成。因此,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画出自主学习的思维导图,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认为,在绘制思维导图前,教师可以根据本节知识内容,给学生一些关键的词语,在《中亚地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给出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工业、农业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先对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概况自主学习,再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同时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的重点、难点及不理解或疑惑的内容,在图中做出标注。这个思维导图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有利于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发现问题,而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相互监督,久而久之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同时,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教师可以初步快速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思维漏洞、存在问题,从而更好的安排后面的教学。
2 课中完善思维导图——建构知识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合适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引导学生边记忆、边思考、边理解,找出自己思维的误区、漏洞等,从而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提醒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方式记笔记。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教和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思考,而通过思考必然能够促进对知识的学习和意义的建构。如在《中亚地区》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导图中呈现的问题,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链,第一个是有关中亚农业问题的,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相关工业及中亚棉花种植发展的区位条件;第二个是有关中亚的河流水文特征及土地盐渍化问题,包括中亚河流的补给,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生态问题,“白风暴”成因等。学生先合作探究两个问题链,然后部分小组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最后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如图1。
3 课后借助思维导图——巩固、拓展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的理论,我们知道复习是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成绩、理解知识、应用和掌握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当天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二是对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在结束一天的学习之后,学生就可以对预习的思维导图和课堂上笔记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了。而在一章内容学完后,结合整理的思维导图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并整理出一章的思维导图。经过多次复习,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已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基础上进行拓展,发散学生思维。如在此节中,有的学生在“气候”这一关键词上拓展出“西北地区”,并不断延伸到西北地区的各地理特征,可见学生将这两个区域进行了对比学习。有的学生拓展出“生态问题”这一关键词,并且根据探究内容,将此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呈现在思维导图中。
通过以上学习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
[2] [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核心素养;地理教学;合作探究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地理知识零散繁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如果不能将知识建构,而是将以无序的状态贮存于大脑,就会常常感到时间一长容易遗忘,面对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这与目前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组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相互衔接成直观性强的系统整体。思维导图虽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示,但是具体的构图框架和结构可以灵活多变。根据个人思维模式和记忆方式的差异性,能够创造出主题相同、形式不同的思维导图。针对高中学生思维相对成熟独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思维导图,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创新思维。同时,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相互学习、借鉴,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这些正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价值体现。下面,笔者将以《中亚地区》一课为例对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 課前绘制思维导图——发现问题
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一种关键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在学习阶段形成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但是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难以掌控,在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学生主动学习的也是寥寥无几,从而导致后面的研学目标难以达成。因此,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画出自主学习的思维导图,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认为,在绘制思维导图前,教师可以根据本节知识内容,给学生一些关键的词语,在《中亚地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给出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工业、农业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先对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概况自主学习,再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同时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的重点、难点及不理解或疑惑的内容,在图中做出标注。这个思维导图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有利于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发现问题,而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相互监督,久而久之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同时,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教师可以初步快速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思维漏洞、存在问题,从而更好的安排后面的教学。
2 课中完善思维导图——建构知识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合适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引导学生边记忆、边思考、边理解,找出自己思维的误区、漏洞等,从而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提醒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方式记笔记。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教和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思考,而通过思考必然能够促进对知识的学习和意义的建构。如在《中亚地区》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导图中呈现的问题,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链,第一个是有关中亚农业问题的,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相关工业及中亚棉花种植发展的区位条件;第二个是有关中亚的河流水文特征及土地盐渍化问题,包括中亚河流的补给,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生态问题,“白风暴”成因等。学生先合作探究两个问题链,然后部分小组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最后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如图1。
3 课后借助思维导图——巩固、拓展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的理论,我们知道复习是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成绩、理解知识、应用和掌握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当天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二是对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在结束一天的学习之后,学生就可以对预习的思维导图和课堂上笔记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了。而在一章内容学完后,结合整理的思维导图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并整理出一章的思维导图。经过多次复习,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已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基础上进行拓展,发散学生思维。如在此节中,有的学生在“气候”这一关键词上拓展出“西北地区”,并不断延伸到西北地区的各地理特征,可见学生将这两个区域进行了对比学习。有的学生拓展出“生态问题”这一关键词,并且根据探究内容,将此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呈现在思维导图中。
通过以上学习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
[2] [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