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喉咙生理结构的阐述分析,说明喉咙的位置与状态训练在声乐教学中不可回避的地位,并通过借鉴传统唢呐训练方法,提出吸管式训练法,将喉咙打开的技术与呼吸训练合二为一,既达到了打开喉咙的目的,又避免了压喉和撑喉的现象。文章将解剖融合传统的训练手段,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指导声乐教学
[关键词]
声乐艺术;演唱教学;喉咙位置;吸管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1-0052-03
很多歌唱家往往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歌唱时正确的喉咙状态就是感觉不到喉咙的存在。他们在感觉上喉咙是放松的,好像音完全不再是发自喉咙,而正是这个错觉使那极具描述性的误称——头声,得以流行。但是正确的歌唱感觉是不是就真的意味着喉咙是完全放松的呢?人们在死亡之前从来也不会完全放松。人在发声中喉咙的本能是上提锁紧的,因此喉咙在歌唱中必须通过训练,正确地运用,才会得到松弛的感觉。
强调喉咙位置的歌唱者或教师,通常会以喉头的位置来判断歌唱者方法的标准。往往会造成学生过分压喉,通过喉咙外部肌肉的力量迫使喉咙处在低位置上。有的甚至越想让喉咙放下喉咙反而越向上。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你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的肌肉就会紧张,声音就会从哪里发出。
歌唱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和某些体育运动或者舞蹈有着极为类似的规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肌肉的练习,学习声乐技能实际就是学习一种固定的肌肉动作。但是声乐学习难就难在它所运用的肌肉和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没有视觉的帮助,大脑很难控制肌肉的运动和判断正确与否,没有视觉的帮助就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了解歌唱器官的结构和运动原理,无疑对声乐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某些嗓音科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方便地看到声门,我们甚至可以明确地控制喉肌。
一、喉咙的生理构成与运动能
喉咙是人体主要的发声器官,喉咙的结构主要有软骨、附着在软骨上的肌肉以及韧带。喉咙的运动就是由软骨相互之间衔接的关节作为力的作用点与支点,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改变软骨的位置,形成运动。喉咙最主要是由五块软骨组成(如图一):环状软骨、甲状软骨、杓状软骨(两块)、会厌软骨。环状软骨是喉咙的下底座,像一枚前窄后宽的指环,位于气管的上方、喉咙的底部,是连接气管与喉咙的关节。位于气管的上方,像一本翻开立起的书一样的,是我们唯一从外部可以摸到的喉咙的部位,就是甲状软骨。它通过关节附着在环状软骨上,可以上下移动。在甲状软骨的内部一个可以直立和弯曲的,像树叶形状的是会厌软骨。声带是由有弹性的韧带组成的,韧带外均匀地包裹了一层黏膜,左右各一条,位于喉头之中。声带的前部会和在一起固着在甲状软骨前部中央内壁,后端分别固着在两块三角形的软骨——杓状软骨上,在杓横肌的牵动下,可以转动,从而带动声带后端打开与闭合。声带像刃部相对的两把厚背刀,刃部较薄,背部较厚,刃部游离,背部固着在甲状软骨的左右内侧壁上。声带也叫声裂,声带之间的部位叫声门(如图二)。
喉咙的运动是由附着组成喉咙软骨上的肌肉的收缩或拉伸来实现的。喉咙周围的肌肉细小复杂,但幸运的是,肌肉的名字是由连接的两个软骨的名字组合而来的。最重要的有三个肌肉,它们分别是:甲杓肌、环甲肌、环杓肌。它们都是喉內肌。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操纵会厌软骨的肌肉,和那些使舌骨和甲状软骨靠近的肌肉。在喉头的左、右外侧和前部有两条连接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肌肉,叫环甲肌,它的收缩一起,甲状软骨的前端以关节为轴向下旋转从而牵动声带前端向前,于是声带被拉长、绷紧。杓肌中还有杓横肌和杓斜肌,它们的收缩使两块杓状软骨水平靠拢,环杓侧肌收缩时拉动杓状软骨的肌突向内旋转,使声带闭合。这三种肌肉收缩合成一股合力,都是关闭声门。环杓后肌的收缩牵动杓状软骨的肌突向外翻转,使声带从后端向两侧运动,声门就打开了。
会厌软骨与舌骨相连,正常呼吸的情况舌骨放松,会厌软骨抬起,将喉咙完全漏开,气息可以顺畅地进出;在吞咽时,舌骨下降迫使会厌软骨卷曲覆盖在喉咙上方,保护防止食物滑落喉咙。但此时呼吸是不畅通的。另外还有一些喉外肌,在喉咙与几个外部附着点(如头颅、下巴、胸骨)之间扯动。
二、高喉位与低喉位
在大多数的未经过训练的歌手中,发音总是以全面扯紧的方法并把喉上提来开始的,这受到气管中上压气息的轻微帮助,伴随而来的是喉咙的紧张。因此高喉位也就等同于喉咙紧张(喉外肌紧张是拉紧聲带的本能方式);当喉咙或舌头紧张的时候,会发出刺耳的音质。
喉咙的上提或者下降大部分是由喉外肌引起的,这些使得喉咙向上和向后的肌肉我们可称之为舌肌,这些肌肉大部分出于喉咙的上方,也可称为提舌骨肌或提喉肌。喉下肌则不多,但它们都较大。一般地说,喉咙下降是提喉肌放松而产生的消极动作的结果。通过对专业歌手的研究揭示出他们都把喉咙保持低位并靠近脊骨。迫使喉咙下降自然是无益的,但是学生们必须意识到喉咙的位置。喉咙下降是喉内肌独立于喉外肌系的明确的迹象,这时声带会自如地起作用。
喉咙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歌唱共鸣的质量。歌唱共鸣腔体是由胸腔(大气管)、咽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口腔、鼻腔组成的。在这些共鸣腔体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够调节的共鸣腔体就是咽腔。喉咙位置直接决定咽腔的长度。因此,在演唱效果上低喉位的演唱共鸣更为浑厚、柔和。
喉咙下降,环甲肌的收缩,使得声带拉紧,能够很好地使声带与气息形成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而有效的与吸气形成对抗,而发出有力量、集中并很穿透的声音。如果喉咙环甲肌力量薄弱,喉咙位置不稳定,会造成歌唱时喉咙随着气息的方向移动,这时声带不能有效地形成挡气,因此也就无法形成有方向性、有穿透力的声音,就像击掌的时候,只有两只手同时用力才会拍响,否则一只手用力,另一只手躲,那就不会拍响。 另外,喉咙稳定在较低的位置,这时甲状软骨与舌骨分开,互不干扰,才能使舌头咬字灵活自如,而且无论怎样的舌位去发何种元音都不会影响声音的质量。以上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科学的歌唱方法必须选择运用低喉位的状态来歌唱。
三、喉咙问题的解决
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可以使喉咙自然降低:吸气、打哈欠、吞咽之后,通过反射作用,喉便下降了。这些应该都是在课堂上常用的体会喉咙打开的方式,并不陌生。但是单纯依靠这三种感觉就能运用在歌唱当中吗?我遇到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在准备的时候学生往往还可以找到打开的感觉,但是起音的一瞬间,所有的状态都土崩瓦解了。或者有的学生在自然音域还可以保持打开的状态歌唱,但一到换声区或者高声区,喉咙立刻上提锁紧。所以,喉咙的训练必须是在正确的手段下针对性地、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很好地控制好喉咙周围的肌肉。
(一)无声练习基础
很多人愿意说深吸气的时候喉咙就是放下的、打开的。所以不要去刻意放下喉咙,那样会导致压迫喉咙的现象产生。这个道理看似很容易,但是做起来仿佛并没那么简单,首先就是深吸气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学生认为的深吸气是不是就是正确的深吸气。从某种角度来说喉咙位置降低会有助于气息充分吸入,那么吸气和喉咙放下到底何为因,何为果?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因此简单的用深吸气的方法来代替喉咙的训练,还是太想当然了。因此,在训练低喉位歌唱之前我们应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练习。
1.呕吐的感觉体会喉咙的下降。
2.照镜子看喉咙上下的运动。
3.把一个手指放在咽喉的位置(环甲肌的位置),然后感觉喉咙下降使手指处的肌肉(环甲肌)收缩与紧绷(就像传统的杂技团咽喉定钢筋似的,训练咽喉处肌肉的力量)。男孩子可以通过移动凸起苹果骨触碰他的领带。
进行无声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检查舌骨周围的肌肉,正确的放下喉咙的动作,舌骨周围的肌肉是放松的,舌骨的运动是向斜上后方的。如果喉咙放下的同时舌骨肌肉僵硬,舌骨向下压,那么这种就是压喉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初学者做这些练习的时候要无声练习,反复重复,一开始肌肉动作一定是笨拙的不舒服的,但通过不断的重复,使得肌肉能够很好地被大脑的指令控制。
(二)吸管吸气练习法
歌唱的呼吸需要在日常吸气的基础上吸入更多的气息,低喉位的吸气有助于增加吸气量,从而满足歌唱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演唱时的气息控制。在练习中可以借鉴用吸管吸水的状态。这种方法的灵感来自于电影《百鸟朝凤》吹唢呐的训练方法。唢呐王不让初学唢呐的徒弟碰唢呐,反而给他一只芦苇秆让他用这只芦苇秆把河里的水吸上来,最后学生吸了很多天之后终于吸上来了,然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师傅,师傅一言不发只给他拿了一只更长的芦苇秆继续吸河里的水。当我们用吸管用力去吸的时候我们的喉咙会被准确地吸下(舌骨上提、喉咙放下才是正确的放下喉咙的状态)同时横膈膜下沉。吸的阻力越大,肌肉的力量越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种力量要远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吸气力量,可以说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达到。正确的吸管吸气法会感到胸腔、后背都有大幅度的扩张。喉咙下降手指放在咽喉处会感到环甲肌有力的拉紧,同时感觉脖子的前部变短,后部变长,下颌微收的状态。喉咙内部充满凉爽的气息,这时感觉喉咙的内部是空的。
(三)学会把音呼出来
在我们能够很好地把喉咙位置吸下来之后,在准备演唱之前我们需要进行的训练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歌唱的时候唯一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能够保证演唱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吸完气的状态,一直到歌唱结束。这个训练似乎是歌唱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求学生手指一直放在咽喉的位置,感觉膨胀的肌肉一直保持,不能变软、上提。
其次,學会如何把音直接呼出来,而不是唱出来。或者感觉在吸气结束后,正好在起音前,再“加吸一点”以保证喉咙以放松的姿态进入起音。很多老师都提到的“吸着唱”的感觉也是保证喉咙位置的很好的手段。
最后,在整个的歌唱过程中,要始终感觉喉咙与气息的交融,感觉用喉咙不断向下找气。如果喉咙感觉不到被气息包围着,那说明肌肉已经开始紧张了。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喉咙问题客观存在,无论歌唱时我们是不是能够感觉得到喉咙的存在,在教学中作为声乐教师都必须明确喉咙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单纯地躲开喉咙问题来谈声音的位置,当然也不能唯喉论、压喉、撑喉。喉咙的问题要永远与气息结合来训练,吸气中要注意放下喉咙的位置,打开喉咙要伴随着呼吸,二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参 考 文 献]
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李文渤,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本文通过对喉咙生理结构的阐述分析,说明喉咙的位置与状态训练在声乐教学中不可回避的地位,并通过借鉴传统唢呐训练方法,提出吸管式训练法,将喉咙打开的技术与呼吸训练合二为一,既达到了打开喉咙的目的,又避免了压喉和撑喉的现象。文章将解剖融合传统的训练手段,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指导声乐教学
[关键词]
声乐艺术;演唱教学;喉咙位置;吸管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1-0052-03
很多歌唱家往往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歌唱时正确的喉咙状态就是感觉不到喉咙的存在。他们在感觉上喉咙是放松的,好像音完全不再是发自喉咙,而正是这个错觉使那极具描述性的误称——头声,得以流行。但是正确的歌唱感觉是不是就真的意味着喉咙是完全放松的呢?人们在死亡之前从来也不会完全放松。人在发声中喉咙的本能是上提锁紧的,因此喉咙在歌唱中必须通过训练,正确地运用,才会得到松弛的感觉。
强调喉咙位置的歌唱者或教师,通常会以喉头的位置来判断歌唱者方法的标准。往往会造成学生过分压喉,通过喉咙外部肌肉的力量迫使喉咙处在低位置上。有的甚至越想让喉咙放下喉咙反而越向上。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你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的肌肉就会紧张,声音就会从哪里发出。
歌唱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和某些体育运动或者舞蹈有着极为类似的规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肌肉的练习,学习声乐技能实际就是学习一种固定的肌肉动作。但是声乐学习难就难在它所运用的肌肉和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没有视觉的帮助,大脑很难控制肌肉的运动和判断正确与否,没有视觉的帮助就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了解歌唱器官的结构和运动原理,无疑对声乐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某些嗓音科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方便地看到声门,我们甚至可以明确地控制喉肌。
一、喉咙的生理构成与运动能
喉咙是人体主要的发声器官,喉咙的结构主要有软骨、附着在软骨上的肌肉以及韧带。喉咙的运动就是由软骨相互之间衔接的关节作为力的作用点与支点,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改变软骨的位置,形成运动。喉咙最主要是由五块软骨组成(如图一):环状软骨、甲状软骨、杓状软骨(两块)、会厌软骨。环状软骨是喉咙的下底座,像一枚前窄后宽的指环,位于气管的上方、喉咙的底部,是连接气管与喉咙的关节。位于气管的上方,像一本翻开立起的书一样的,是我们唯一从外部可以摸到的喉咙的部位,就是甲状软骨。它通过关节附着在环状软骨上,可以上下移动。在甲状软骨的内部一个可以直立和弯曲的,像树叶形状的是会厌软骨。声带是由有弹性的韧带组成的,韧带外均匀地包裹了一层黏膜,左右各一条,位于喉头之中。声带的前部会和在一起固着在甲状软骨前部中央内壁,后端分别固着在两块三角形的软骨——杓状软骨上,在杓横肌的牵动下,可以转动,从而带动声带后端打开与闭合。声带像刃部相对的两把厚背刀,刃部较薄,背部较厚,刃部游离,背部固着在甲状软骨的左右内侧壁上。声带也叫声裂,声带之间的部位叫声门(如图二)。
喉咙的运动是由附着组成喉咙软骨上的肌肉的收缩或拉伸来实现的。喉咙周围的肌肉细小复杂,但幸运的是,肌肉的名字是由连接的两个软骨的名字组合而来的。最重要的有三个肌肉,它们分别是:甲杓肌、环甲肌、环杓肌。它们都是喉內肌。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操纵会厌软骨的肌肉,和那些使舌骨和甲状软骨靠近的肌肉。在喉头的左、右外侧和前部有两条连接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肌肉,叫环甲肌,它的收缩一起,甲状软骨的前端以关节为轴向下旋转从而牵动声带前端向前,于是声带被拉长、绷紧。杓肌中还有杓横肌和杓斜肌,它们的收缩使两块杓状软骨水平靠拢,环杓侧肌收缩时拉动杓状软骨的肌突向内旋转,使声带闭合。这三种肌肉收缩合成一股合力,都是关闭声门。环杓后肌的收缩牵动杓状软骨的肌突向外翻转,使声带从后端向两侧运动,声门就打开了。
会厌软骨与舌骨相连,正常呼吸的情况舌骨放松,会厌软骨抬起,将喉咙完全漏开,气息可以顺畅地进出;在吞咽时,舌骨下降迫使会厌软骨卷曲覆盖在喉咙上方,保护防止食物滑落喉咙。但此时呼吸是不畅通的。另外还有一些喉外肌,在喉咙与几个外部附着点(如头颅、下巴、胸骨)之间扯动。
二、高喉位与低喉位
在大多数的未经过训练的歌手中,发音总是以全面扯紧的方法并把喉上提来开始的,这受到气管中上压气息的轻微帮助,伴随而来的是喉咙的紧张。因此高喉位也就等同于喉咙紧张(喉外肌紧张是拉紧聲带的本能方式);当喉咙或舌头紧张的时候,会发出刺耳的音质。
喉咙的上提或者下降大部分是由喉外肌引起的,这些使得喉咙向上和向后的肌肉我们可称之为舌肌,这些肌肉大部分出于喉咙的上方,也可称为提舌骨肌或提喉肌。喉下肌则不多,但它们都较大。一般地说,喉咙下降是提喉肌放松而产生的消极动作的结果。通过对专业歌手的研究揭示出他们都把喉咙保持低位并靠近脊骨。迫使喉咙下降自然是无益的,但是学生们必须意识到喉咙的位置。喉咙下降是喉内肌独立于喉外肌系的明确的迹象,这时声带会自如地起作用。
喉咙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歌唱共鸣的质量。歌唱共鸣腔体是由胸腔(大气管)、咽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口腔、鼻腔组成的。在这些共鸣腔体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够调节的共鸣腔体就是咽腔。喉咙位置直接决定咽腔的长度。因此,在演唱效果上低喉位的演唱共鸣更为浑厚、柔和。
喉咙下降,环甲肌的收缩,使得声带拉紧,能够很好地使声带与气息形成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而有效的与吸气形成对抗,而发出有力量、集中并很穿透的声音。如果喉咙环甲肌力量薄弱,喉咙位置不稳定,会造成歌唱时喉咙随着气息的方向移动,这时声带不能有效地形成挡气,因此也就无法形成有方向性、有穿透力的声音,就像击掌的时候,只有两只手同时用力才会拍响,否则一只手用力,另一只手躲,那就不会拍响。 另外,喉咙稳定在较低的位置,这时甲状软骨与舌骨分开,互不干扰,才能使舌头咬字灵活自如,而且无论怎样的舌位去发何种元音都不会影响声音的质量。以上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科学的歌唱方法必须选择运用低喉位的状态来歌唱。
三、喉咙问题的解决
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可以使喉咙自然降低:吸气、打哈欠、吞咽之后,通过反射作用,喉便下降了。这些应该都是在课堂上常用的体会喉咙打开的方式,并不陌生。但是单纯依靠这三种感觉就能运用在歌唱当中吗?我遇到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在准备的时候学生往往还可以找到打开的感觉,但是起音的一瞬间,所有的状态都土崩瓦解了。或者有的学生在自然音域还可以保持打开的状态歌唱,但一到换声区或者高声区,喉咙立刻上提锁紧。所以,喉咙的训练必须是在正确的手段下针对性地、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很好地控制好喉咙周围的肌肉。
(一)无声练习基础
很多人愿意说深吸气的时候喉咙就是放下的、打开的。所以不要去刻意放下喉咙,那样会导致压迫喉咙的现象产生。这个道理看似很容易,但是做起来仿佛并没那么简单,首先就是深吸气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学生认为的深吸气是不是就是正确的深吸气。从某种角度来说喉咙位置降低会有助于气息充分吸入,那么吸气和喉咙放下到底何为因,何为果?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因此简单的用深吸气的方法来代替喉咙的训练,还是太想当然了。因此,在训练低喉位歌唱之前我们应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练习。
1.呕吐的感觉体会喉咙的下降。
2.照镜子看喉咙上下的运动。
3.把一个手指放在咽喉的位置(环甲肌的位置),然后感觉喉咙下降使手指处的肌肉(环甲肌)收缩与紧绷(就像传统的杂技团咽喉定钢筋似的,训练咽喉处肌肉的力量)。男孩子可以通过移动凸起苹果骨触碰他的领带。
进行无声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检查舌骨周围的肌肉,正确的放下喉咙的动作,舌骨周围的肌肉是放松的,舌骨的运动是向斜上后方的。如果喉咙放下的同时舌骨肌肉僵硬,舌骨向下压,那么这种就是压喉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初学者做这些练习的时候要无声练习,反复重复,一开始肌肉动作一定是笨拙的不舒服的,但通过不断的重复,使得肌肉能够很好地被大脑的指令控制。
(二)吸管吸气练习法
歌唱的呼吸需要在日常吸气的基础上吸入更多的气息,低喉位的吸气有助于增加吸气量,从而满足歌唱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演唱时的气息控制。在练习中可以借鉴用吸管吸水的状态。这种方法的灵感来自于电影《百鸟朝凤》吹唢呐的训练方法。唢呐王不让初学唢呐的徒弟碰唢呐,反而给他一只芦苇秆让他用这只芦苇秆把河里的水吸上来,最后学生吸了很多天之后终于吸上来了,然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师傅,师傅一言不发只给他拿了一只更长的芦苇秆继续吸河里的水。当我们用吸管用力去吸的时候我们的喉咙会被准确地吸下(舌骨上提、喉咙放下才是正确的放下喉咙的状态)同时横膈膜下沉。吸的阻力越大,肌肉的力量越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种力量要远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吸气力量,可以说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达到。正确的吸管吸气法会感到胸腔、后背都有大幅度的扩张。喉咙下降手指放在咽喉处会感到环甲肌有力的拉紧,同时感觉脖子的前部变短,后部变长,下颌微收的状态。喉咙内部充满凉爽的气息,这时感觉喉咙的内部是空的。
(三)学会把音呼出来
在我们能够很好地把喉咙位置吸下来之后,在准备演唱之前我们需要进行的训练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歌唱的时候唯一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能够保证演唱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吸完气的状态,一直到歌唱结束。这个训练似乎是歌唱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求学生手指一直放在咽喉的位置,感觉膨胀的肌肉一直保持,不能变软、上提。
其次,學会如何把音直接呼出来,而不是唱出来。或者感觉在吸气结束后,正好在起音前,再“加吸一点”以保证喉咙以放松的姿态进入起音。很多老师都提到的“吸着唱”的感觉也是保证喉咙位置的很好的手段。
最后,在整个的歌唱过程中,要始终感觉喉咙与气息的交融,感觉用喉咙不断向下找气。如果喉咙感觉不到被气息包围着,那说明肌肉已经开始紧张了。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喉咙问题客观存在,无论歌唱时我们是不是能够感觉得到喉咙的存在,在教学中作为声乐教师都必须明确喉咙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单纯地躲开喉咙问题来谈声音的位置,当然也不能唯喉论、压喉、撑喉。喉咙的问题要永远与气息结合来训练,吸气中要注意放下喉咙的位置,打开喉咙要伴随着呼吸,二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参 考 文 献]
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李文渤,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