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较之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版课程标注准(2011年版)对小学语文阅读板块的教学要求更加全面,更加注重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收获的情感体验。本文选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经典范文《桂林山水》,以收获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加强对具体的学生、学情分析,探索更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基础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范文。该单元范文主要以景观描写为主,包含古诗词、散文游记等丰富的文章体裁。
教学本单元范文,应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桂林山水》作为一篇简短的现代写景散文,在本单元中排在《古诗词三首》之后。写景古诗词,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何为“情景交融”。这一点,同样可在《桂林山水》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情景交融”为突破口,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桂林山水》一文最大的特色是排比、对比等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部分极具张力的词语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类语句的妙处,从对语言的分析过度到对情感的体会上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从中年级跨入高年级的过渡年级,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上能够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语文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与精彩句段。
因此,《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要把握住内容概括、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积累语句等几个关键步骤。
本教案基于我国城市、城镇小学的课堂教学展开设计,适用性较为广泛。学生学情一般表现为:综合素质较高,表达欲较强,想象力较为丰富,但分析总结能力、情感感知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多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多设问,吸引学生积极作答,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把控能力,将教学过程控制在不脱离文本、不脱离教材、不脱离语文教学的范畴,在分析、概括、表达等学生素质亟待提升的关键环节,细心把控,耐心引导,循循善诱,逐渐达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淀。
(三)教学内容选取
基于上述对《桂林山水》一文的分析,除去第一课时涉及到的基础的字词疏通、文章段落分层、文章内容概括总结、部分文学常识的介绍之外,本教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聚焦到“词语、手法、感情”三大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印象深刻的“词语”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深入体会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赞美”与“热爱”两种主要的感情,达到“由语言进入情感”的核心课堂环节的设计目的,从而丰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课时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基础知识梳理,初步感知;第二课时,体会、品位文章语言与情感,深入了解文章思想内涵。本教案重点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进行展开。
(四)教学方法选取
其一,在使用新媒体等教学工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过早地进行照片、视频的直接展示,以免破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感知体验。
其二,采取“总—分”的課堂教学设计,把控课堂走向。直接给予学生答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让同学们为答案寻找论据——结合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或表达手法,找出到底哪里表现了赞美,哪里表现了热爱。
其三,反问、设问等手法交叉运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习与掌握重点字词语音的、了解基础文学常识,积累优美词句;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展开想象、体验感情、表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带领学生学习掌握字、词、语音、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赏析与品位文章的用词与手法;启发学生不断展开想象、获得文学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不断展开想象、获得文学情感体验;掌控课堂的语文教学走向,防止变成“满堂闹”,语文课变成“地理课”、“实践活动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结尾时,不少同学都说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可是具体体现在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呢?
2.设问。
老师会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文中到底哪里表现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呢?
老师希望同学们用铅笔在文中划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朗诵完毕,老师会请几位同学交流发言。
老师进行范读,同学们思考。
3.交流与引导。
(1)学生交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你说从这句话看出了作者的赞美与热爱之情,那么作者在这句话里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景色呢?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为了描写出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更加突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根据学生分享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景色——特点——手法——情感的路线,灵活展开教学,将景物特点的分析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作为辅助与过程略为淡化,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收拢到师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中来。
(2)教师引导,丰富自我情感体验
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享、鉴赏语句,体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独特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广袤的世界上,未必就没有比桂林更好的山,未必就没有比桂林更清的水,可是作者偏偏就是最喜欢桂林的山水,是为什么呢?
老师觉得,可能是作者在桂林游览期间发生了难以忘怀的际遇,或者因为其他的人和事对桂林山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色,并跟大家讲讲这景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呢?
刚刚两位同学都分析了自己最爱的景色以及自己喜爱它原因,这也就是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的写景状物的诗词中最经典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以后,大家再遇到类似的写景诗词、写景散文需要鉴赏时,要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理解景物被作者赋予的特殊意义,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住了吗?
4.作业布置:写一段200字的短文,描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并讲出这处景色与你的故事,表达你的情感。
一、教学设计基础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范文。该单元范文主要以景观描写为主,包含古诗词、散文游记等丰富的文章体裁。
教学本单元范文,应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桂林山水》作为一篇简短的现代写景散文,在本单元中排在《古诗词三首》之后。写景古诗词,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何为“情景交融”。这一点,同样可在《桂林山水》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情景交融”为突破口,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桂林山水》一文最大的特色是排比、对比等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部分极具张力的词语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类语句的妙处,从对语言的分析过度到对情感的体会上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从中年级跨入高年级的过渡年级,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上能够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语文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与精彩句段。
因此,《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要把握住内容概括、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积累语句等几个关键步骤。
本教案基于我国城市、城镇小学的课堂教学展开设计,适用性较为广泛。学生学情一般表现为:综合素质较高,表达欲较强,想象力较为丰富,但分析总结能力、情感感知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多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多设问,吸引学生积极作答,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把控能力,将教学过程控制在不脱离文本、不脱离教材、不脱离语文教学的范畴,在分析、概括、表达等学生素质亟待提升的关键环节,细心把控,耐心引导,循循善诱,逐渐达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淀。
(三)教学内容选取
基于上述对《桂林山水》一文的分析,除去第一课时涉及到的基础的字词疏通、文章段落分层、文章内容概括总结、部分文学常识的介绍之外,本教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聚焦到“词语、手法、感情”三大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印象深刻的“词语”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深入体会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赞美”与“热爱”两种主要的感情,达到“由语言进入情感”的核心课堂环节的设计目的,从而丰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课时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基础知识梳理,初步感知;第二课时,体会、品位文章语言与情感,深入了解文章思想内涵。本教案重点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进行展开。
(四)教学方法选取
其一,在使用新媒体等教学工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过早地进行照片、视频的直接展示,以免破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感知体验。
其二,采取“总—分”的課堂教学设计,把控课堂走向。直接给予学生答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让同学们为答案寻找论据——结合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或表达手法,找出到底哪里表现了赞美,哪里表现了热爱。
其三,反问、设问等手法交叉运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习与掌握重点字词语音的、了解基础文学常识,积累优美词句;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展开想象、体验感情、表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带领学生学习掌握字、词、语音、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赏析与品位文章的用词与手法;启发学生不断展开想象、获得文学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不断展开想象、获得文学情感体验;掌控课堂的语文教学走向,防止变成“满堂闹”,语文课变成“地理课”、“实践活动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结尾时,不少同学都说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可是具体体现在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呢?
2.设问。
老师会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文中到底哪里表现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呢?
老师希望同学们用铅笔在文中划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朗诵完毕,老师会请几位同学交流发言。
老师进行范读,同学们思考。
3.交流与引导。
(1)学生交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你说从这句话看出了作者的赞美与热爱之情,那么作者在这句话里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景色呢?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为了描写出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更加突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根据学生分享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景色——特点——手法——情感的路线,灵活展开教学,将景物特点的分析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作为辅助与过程略为淡化,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收拢到师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中来。
(2)教师引导,丰富自我情感体验
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享、鉴赏语句,体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独特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广袤的世界上,未必就没有比桂林更好的山,未必就没有比桂林更清的水,可是作者偏偏就是最喜欢桂林的山水,是为什么呢?
老师觉得,可能是作者在桂林游览期间发生了难以忘怀的际遇,或者因为其他的人和事对桂林山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色,并跟大家讲讲这景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呢?
刚刚两位同学都分析了自己最爱的景色以及自己喜爱它原因,这也就是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的写景状物的诗词中最经典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以后,大家再遇到类似的写景诗词、写景散文需要鉴赏时,要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理解景物被作者赋予的特殊意义,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住了吗?
4.作业布置:写一段200字的短文,描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并讲出这处景色与你的故事,表达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