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马铃薯陇薯14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陇薯14号;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070-01
陇薯14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2004年以19712-2为母本、10202-2为父本配套杂交组合,经过9年筛选育成。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区域试验,2016年1月通过省级审定(甘审薯2016001),原代号10527-4。2013—2017年,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进行了5年生产试验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抗旱性强、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农民群众和广大客商的青睐。
1 特征特性
陇薯14号晚熟,出苗后生育期121 d。株型半直立,株高65 cm左右,生长势较强,分枝数中等,茎绿色。复叶较大,叶缘平展;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强。匍匐茎短,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7个,大中薯率82%。块茎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表皮粗糙,较大而整齐,芽眼浅。植株高抗晚疫病,对卷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薯块煮食口感和风味好。薯块干物质平均含量26.03%,最高为31.20%(2015年);淀粉平均含量20.26%,最高为24.73%(2008年);粗蛋白平均含量2.63%,VC平均含量16.23 mg/100 g,还原糖平均含量0.20%,适宜淀粉、全粉加工及鲜食菜用。
2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在渭源县南北川三类生态区进行新品系展示试验,陇薯14号2年平均产量为39 579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薯3号(33 561 kg/hm2)增产6 018 kg/hm2,增幅17.93%。2015—2017年,在渭源县北部半干旱区的清源镇、北寨镇、大安乡、秦祁乡、新寨镇等5个乡镇设置新品系生产示范,经受了连续3年干旱的考验,3年平均产量为27 367.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薯3号(21 436.5 kg/hm2)增产5 931.0 kg/hm2,增幅27.67%。在干旱的年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旱性。陇薯14号品种适宜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种植。
3 栽培技术
3.1 播前准备
3.1.1 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0 g/kg以上、耕层深厚、土质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秋季深耕晒垄,耕深25~30 cm,秋后耙耱整平收墒,冬季镇压保墒实行3年以上轮作。前茬最好是小麦、豆类、莜麦等夏茬,其次为中药材、玉米等作物。马铃薯属茄科作物,不宜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更不能重茬连作。当年喷施绿黄隆、甲黄隆、苯黄隆等除草剂的地块,下年杜绝种植马铃薯,否则严重影响出苗,造成重大损失[1]。
3.1.2 科学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化肥,巧施硒肥。一次性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7.5 t/hm2以上、磷酸二铵375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硒肥150 kg/hm2,全部作基肥施入。结合施肥整地,将毒·辛颗粒剂30~45 kg/hm2或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兑水30 kg/hm2,兑细砂土750 kg/hm2,制成毒土撒施于犁沟内,防治地下害虫[2]。
3.2 种薯处理
3.2.1 挑薯。播前10~15 d将作种用的脱毒原种、一级种置于阳光下晒2~3 d,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表皮光滑、色泽鲜艳、无畸形、芽眼突出、无病伤、没有龟裂的块茎作为种薯。
3.2.2 切薯。50 g以下小薯整薯直播,50 g以上块茎切块播种。切种的刀具要用75%酒精或4%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切块时以薯块顶芽为中心点纵劈一刀,切成2块,然后再分切,每块母薯带1~2个芽,切块重35 g左右[3]。
3.2.3 拌薯。用甲霜·锰锌(或霜脲·锰锌,或嘧菌酯)300 g,撒在100 kg切好的种薯薯块上,用木锨或塑料锨翻动拌匀即可,边切边拌。
3.3 适期早播
10 cm地温稳定在5 ℃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以4月中、下旬为宜。播种薯块时,要做到芽眼朝上,以利于出苗。播种密度一般为5.25万~6.00万穴/hm2。
3.4 田间管理
3.4.1 中耕培土。马铃薯齐苗时,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此时结合除草,以疏松土壤、苗根际培土为主;第2次中耕培土在封垄前进行,结合除草,要高培土,使垄高达到15~20 cm。之后视杂草生长情况适时进行除草。
3.4.2 去杂去劣。进入盛花期,按品种特征特性2次拔净杂株及异症株。
3.4.3 病虫害防控。一般6月初会出现第1个有翅蚜虫迁飞高峰期,此时要开始定期喷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洒1次,每次以不同种类的农药交替喷洒。晚疫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一是封垄后要加强管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带茎叶及种薯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1 m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的植株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进行封锁控制,每隔 7~10 d喷1次,连喷2~3次;二是6月下旬至7月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或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防,每隔7~10 d喷1次,轮换用药[4]。
3.5 适时晚收
陇薯14号为活体成熟,在早霜来临前茎叶仍为绿色,9月下旬早霜来临后1周左右,割除地上部遭受霜冻而萎蔫的茎叶并运出田间,以减少块茎感病和达到晒地的目的。收获时要选择晴天,避免在雨天收获,以免拖泥带水,既不便于收获、运输,又容易因薯皮擦伤而导致病菌入侵,引发腐烂或影响贮藏。
3.6 安全贮藏
块茎收获后要进行晾晒、“发汗”,严格剔除病薯、烂薯和伤薯。贮藏窖使用前要打扫干净,并进行消毒,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消毒,也可选用百菌清烟剂熏蒸消毒,施药后密闭36 h以上,然后通风。块茎入窖应该轻拿轻放,防止碰伤。窖内贮量不要过满,不得超过窖容积的2/3,窖贮最适温度为3~4 ℃,相对湿度80%~90%。贮藏期间要勤检查,防冻防热窖或烂窖[5]。
4 参考文献
[1] 王军.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8(4):14-16.
[2] 李继明.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中国马铃薯,2018,32(1):24-27.
[3] 倪玮.沿海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8(1):85-87.
[4] 王超楠,宋述尧,毛立宝,等.北方地区大棚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39(3):270-272.
[5] 金黎平.北方马铃薯适时收获安全贮藏运输技术[N].农民日报,2011-08-03(007).
关键词 马铃薯;陇薯14号;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070-01
陇薯14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2004年以19712-2为母本、10202-2为父本配套杂交组合,经过9年筛选育成。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区域试验,2016年1月通过省级审定(甘审薯2016001),原代号10527-4。2013—2017年,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进行了5年生产试验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抗旱性强、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农民群众和广大客商的青睐。
1 特征特性
陇薯14号晚熟,出苗后生育期121 d。株型半直立,株高65 cm左右,生长势较强,分枝数中等,茎绿色。复叶较大,叶缘平展;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强。匍匐茎短,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7个,大中薯率82%。块茎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表皮粗糙,较大而整齐,芽眼浅。植株高抗晚疫病,对卷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薯块煮食口感和风味好。薯块干物质平均含量26.03%,最高为31.20%(2015年);淀粉平均含量20.26%,最高为24.73%(2008年);粗蛋白平均含量2.63%,VC平均含量16.23 mg/100 g,还原糖平均含量0.20%,适宜淀粉、全粉加工及鲜食菜用。
2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在渭源县南北川三类生态区进行新品系展示试验,陇薯14号2年平均产量为39 579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薯3号(33 561 kg/hm2)增产6 018 kg/hm2,增幅17.93%。2015—2017年,在渭源县北部半干旱区的清源镇、北寨镇、大安乡、秦祁乡、新寨镇等5个乡镇设置新品系生产示范,经受了连续3年干旱的考验,3年平均产量为27 367.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薯3号(21 436.5 kg/hm2)增产5 931.0 kg/hm2,增幅27.67%。在干旱的年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旱性。陇薯14号品种适宜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种植。
3 栽培技术
3.1 播前准备
3.1.1 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0 g/kg以上、耕层深厚、土质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秋季深耕晒垄,耕深25~30 cm,秋后耙耱整平收墒,冬季镇压保墒实行3年以上轮作。前茬最好是小麦、豆类、莜麦等夏茬,其次为中药材、玉米等作物。马铃薯属茄科作物,不宜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更不能重茬连作。当年喷施绿黄隆、甲黄隆、苯黄隆等除草剂的地块,下年杜绝种植马铃薯,否则严重影响出苗,造成重大损失[1]。
3.1.2 科学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化肥,巧施硒肥。一次性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7.5 t/hm2以上、磷酸二铵375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硒肥150 kg/hm2,全部作基肥施入。结合施肥整地,将毒·辛颗粒剂30~45 kg/hm2或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兑水30 kg/hm2,兑细砂土750 kg/hm2,制成毒土撒施于犁沟内,防治地下害虫[2]。
3.2 种薯处理
3.2.1 挑薯。播前10~15 d将作种用的脱毒原种、一级种置于阳光下晒2~3 d,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表皮光滑、色泽鲜艳、无畸形、芽眼突出、无病伤、没有龟裂的块茎作为种薯。
3.2.2 切薯。50 g以下小薯整薯直播,50 g以上块茎切块播种。切种的刀具要用75%酒精或4%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切块时以薯块顶芽为中心点纵劈一刀,切成2块,然后再分切,每块母薯带1~2个芽,切块重35 g左右[3]。
3.2.3 拌薯。用甲霜·锰锌(或霜脲·锰锌,或嘧菌酯)300 g,撒在100 kg切好的种薯薯块上,用木锨或塑料锨翻动拌匀即可,边切边拌。
3.3 适期早播
10 cm地温稳定在5 ℃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以4月中、下旬为宜。播种薯块时,要做到芽眼朝上,以利于出苗。播种密度一般为5.25万~6.00万穴/hm2。
3.4 田间管理
3.4.1 中耕培土。马铃薯齐苗时,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此时结合除草,以疏松土壤、苗根际培土为主;第2次中耕培土在封垄前进行,结合除草,要高培土,使垄高达到15~20 cm。之后视杂草生长情况适时进行除草。
3.4.2 去杂去劣。进入盛花期,按品种特征特性2次拔净杂株及异症株。
3.4.3 病虫害防控。一般6月初会出现第1个有翅蚜虫迁飞高峰期,此时要开始定期喷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洒1次,每次以不同种类的农药交替喷洒。晚疫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一是封垄后要加强管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带茎叶及种薯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1 m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的植株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进行封锁控制,每隔 7~10 d喷1次,连喷2~3次;二是6月下旬至7月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或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防,每隔7~10 d喷1次,轮换用药[4]。
3.5 适时晚收
陇薯14号为活体成熟,在早霜来临前茎叶仍为绿色,9月下旬早霜来临后1周左右,割除地上部遭受霜冻而萎蔫的茎叶并运出田间,以减少块茎感病和达到晒地的目的。收获时要选择晴天,避免在雨天收获,以免拖泥带水,既不便于收获、运输,又容易因薯皮擦伤而导致病菌入侵,引发腐烂或影响贮藏。
3.6 安全贮藏
块茎收获后要进行晾晒、“发汗”,严格剔除病薯、烂薯和伤薯。贮藏窖使用前要打扫干净,并进行消毒,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消毒,也可选用百菌清烟剂熏蒸消毒,施药后密闭36 h以上,然后通风。块茎入窖应该轻拿轻放,防止碰伤。窖内贮量不要过满,不得超过窖容积的2/3,窖贮最适温度为3~4 ℃,相对湿度80%~90%。贮藏期间要勤检查,防冻防热窖或烂窖[5]。
4 参考文献
[1] 王军.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8(4):14-16.
[2] 李继明.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中国马铃薯,2018,32(1):24-27.
[3] 倪玮.沿海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8(1):85-87.
[4] 王超楠,宋述尧,毛立宝,等.北方地区大棚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39(3):270-272.
[5] 金黎平.北方马铃薯适时收获安全贮藏运输技术[N].农民日报,2011-08-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