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话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观察、实验、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指导学生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思考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品质。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个人实验,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等理性知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生活、生产中化学的作用。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比较差,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他们的劳动能力不强,加上中考只是做题目,而没有实验操作。所以即使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也只是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当他们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做好演示实验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重要的平台,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色。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演示实验课本的空白处,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提出1--2道课后小实验习题,让学生巩固课堂上观察到的实验知识,并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精心设置教学过程,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参与的机会。教师应多为学生
提供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机会,营造动手、动脑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以提出思路、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的兴趣。例如,给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自己研究的“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互动交流。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这种教学设置,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重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他们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相信经过观察得来的知识,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弊端。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制作”后,提供学生相关信息,由他们设计合理方案制取氢气,自己选择仪器,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科学实验的主人,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就会自然增强。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创造性的学习,通过实验,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做这样的实验,不但觉得学得开心,而且知道怎样做,做后记得也牢,理解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个别人动手大家观看的现象。
学生做实验过程中,不论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还是课余小实验,教师都应当跟踪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及时提出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教师要依据实验项目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化学课程改革力求改变“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是初中化学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如何把动手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个人实验,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等理性知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生活、生产中化学的作用。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比较差,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他们的劳动能力不强,加上中考只是做题目,而没有实验操作。所以即使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也只是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当他们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做好演示实验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重要的平台,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色。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演示实验课本的空白处,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提出1--2道课后小实验习题,让学生巩固课堂上观察到的实验知识,并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精心设置教学过程,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参与的机会。教师应多为学生
提供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机会,营造动手、动脑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以提出思路、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的兴趣。例如,给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自己研究的“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互动交流。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这种教学设置,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重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他们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相信经过观察得来的知识,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弊端。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制作”后,提供学生相关信息,由他们设计合理方案制取氢气,自己选择仪器,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科学实验的主人,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就会自然增强。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创造性的学习,通过实验,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做这样的实验,不但觉得学得开心,而且知道怎样做,做后记得也牢,理解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个别人动手大家观看的现象。
学生做实验过程中,不论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还是课余小实验,教师都应当跟踪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及时提出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教师要依据实验项目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化学课程改革力求改变“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是初中化学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如何把动手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