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嗣杰:万隆会议,与死神擦肩而过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多年来,钱嗣杰常常一个人来到位于北京八宝山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死难烈士”墓前,长久矗立,呼唤那些在梦中叫了千万遍的名字:沈建图、黄作梅、李平……
  一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也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规模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
  当时中国尚未开通国际航线,中方租借了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早在3月初,便有可靠情报递送到周恩来手中:台湾已有针对万隆会议的暗杀计划。甚至有人劝中国放弃此次参会。
  原本所有人员搭乘“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出发。最后时刻,行程秘密改变:4月7日,周恩来、陈毅带队经昆明取道缅甸首都仰光赴万隆;另一路人马则按原计划4月11日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赴雅加达。
  4月7日,北京西郊机场,更详细的情报交到周恩来手中:“蒋介石要炸‘克什米尔公主号’。”情报很快转到外交部。与印航、香港方面再三交涉,对方回应:“已增加安全措施,应该没有问题。”
  “克什米尔公主号”上的11名乘客全部为参与万隆会议的中方代表团人员和记者。飞机起飞后5小时,下午6时30分,噩耗传来:飞机在北婆罗洲沙捞越海面上空发出三次求救信号后坠入大海,11位中国代表团成员和记者全部遇难,3名机组人员生还。遇难11人中有3名新华社记者:对外部主任沈建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对外部记者李平。
  事件发生后,香港警务处立即对嫌疑人周梓铭展开调查,但未及逮捕,周已逃亡台北。
  从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中,可以看到1955年9月2日,英国驻华代办欧念儒面交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的《关于克什米尔公主号破坏案的警察调查综合报告》显示:国民党当局用60万港币买通香港启德机场清洁员周梓铭(化名周驹),在“克什米尔公主号”的右翼轮舱处,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
  二
  4月1日,27岁的摄影记者钱嗣杰和技术局技术员刘茂俭作为先遣队到达香港,计划购买器材后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飞往万隆。可一到香港,黄作梅就通知他们,外交部两位信使也去万隆,随身携带许多重要东西,需要他们陪同保护。“当时我俩一肚子不乐意,但只能搭船走了。”他俩一行乘船起航,在海上漂泊七天七夜才到达万隆。
  到了万隆 ,钱嗣杰在旅馆焦急地等待飞机到来,可左等右等,等到的却是“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的噩耗。钱嗣杰、刘茂俭哇哇大哭,那些活龙活现的同事啊,前几天还在一起:“沈建图的妻子已经怀孕9个月,他是印尼归国的才子,亮闪闪的眼睛,英语比汉语好;黄作梅也是大才子,成天嘻嘻哈哈的;告别前,李平拍着我的肩膀说:‘小钱别担心,晚上我帮你整理照片……’”
  爆炸震惊世界,也让全球更加关注这次会议。爆炸还影响了很多小国家:要不要去?冒风险值不值?最后会议在国际怀疑的眼光中如期进行。
  三名新华社记者遇难,社里又及时抽调两名文字记者前往。他们一人肩负几个人的工作。钱嗣杰知道他正经历一个重要会议:曾经被分裂和隔绝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亚洲人和非洲人发出了团结一致的呼声。从4月18日开幕到4月24日闭幕,五天五夜,钱嗣杰几乎没有合眼。想起去世的战友,他就哭一场,哭完继续干:“眼前一直晃动着他们的脸庞和身影。我一句话不想说,发狠地干,就是那种化悲痛为力量的味道。”他白天拍照,晚上在闷潮难耐的卫生间冲洗胶卷、写说明,干通宵。天一亮就去邮局寄胶卷和照片。回来就又冲进会场……
  一天,周恩来迎面碰上钱嗣杰,一句话把钱嗣杰的眼泪说下来:“小钱,你真是辛苦啊!”“有了总理这句话,累死我也心甘。其实总理更忙更辛苦,他出席会议16次,会见各国领导人15次,参加宴会15次,平均每天的活动有6次左右。他一天只能睡2个小时。”
  那个场景,钱嗣杰想起来至今还激动不已——周恩来18分钟的发言驱散了笼罩在会议上的乌云。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会场立刻鸦雀无声。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三
  钱嗣杰的幸运在于,他做摄影记者40年,当那些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时,他恰恰置身其中。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从国内到国外,钱嗣杰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摄影报道任务,因而得到组织的高度信任,又被一次次派去承担更为艰巨的任务,他的人生也因此由一个个颇为传奇的故事组成……
  也许是这一生见得太多,钱嗣杰现在谈起那些生死关头早已没有激动;说大难不死的经历,他几近是轻描淡写;而提及他作为一名记者,一生中有幸经历的无数个“第一次”,也只是平静陈述。
  50多年来,钱嗣杰常常一个人来到位于北京八宝山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死难烈士”墓前,长久矗立,呼唤那些在梦中叫了千万遍的名字:沈建图、黄作梅、李平……
  “我这一生,值!我没想到能活到现在,战争时期很多战友早晨出去晚上就回不来了。40年代战争时期我没有被子弹打死,50年代抗美援朝没被轰炸机炸死,1955年没因‘克什米尔公主号’摔死,1956年乘小飞机飞越世界屋脊没有摔死,在非洲没有病死……我这50年是多活出来的啊,是替我的战友在活啊!我想我好好生活、认真工作,就是对那些去世战友的最好纪念。”
  附:
  1955年4月10日邓颖超写信给周恩来:
  最亲爱的人:
  别才三日,但禁不住要写几个字给你。这次蒋贼是蓄意决下毒手实施暗杀的,他并从各方面的可能着手。因此往返途中停留时,飞机着陆后严加封锁,起飞前的严密检查,是必须而不可疏忽的。在逗留地区对所有交通工具,亦应请看守与检查。你外出活动,必须严密警惕,仔细机警。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类进步崇高的事业,为了你能做更多的工作,你必须善于保卫你自己;在这方面,亦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的。我衷心地祝福你胜利平安归来!热烈地期待着欢迎你。
  请你放心,我不会因为这些引起我的悬念不安,虽然偶一念及,亦难禁忐忑,但一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我们正从事着前人从未做过的光辉伟大的事业,也就忘我而处之泰然了。何况还有三十多年的经历和考验哩!
  北京的春意已日在增浓了,丁香已开放,海棠正含苞,庭院已改观了。
  祝福你健康平安!
  你的知己兼好妻
  一九五五.四.十
  周恩来的回信:
  超:
  你的来信收阅,感谢你的好意和诤言。现将来信捎回,免得失落。有这一次教训,我当更加谨慎。文仗如武仗,不能无危险,也不能打无准备的仗,一切当从多方考虑,经集体商决而后行。望你放心。再见。
  周恩来
  一九五五.四.十二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两个成功样本  我们总在追求各种成功。在结果里,在过程中;在思想里,在世俗中。我们总得为活着找到意义,为意义找到认同。  成功总好像迷宫般缥缈,难以琢磨。就像缘份,只有在经历后,回头看时,才能确定“哦,原来是这样。”  与陈庆港和赵青相识在2009年。那一年,7位中国摄影师在“荷赛”上获奖,这个史上最好成绩让媒体用上了“荷赛中国年”的标题。他们二位都位居其中,可谓成功。  陈庆港的《走
期刊
作为一位婚礼摄影师,香港人蔡敏亮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他的顾客来自世界各地。仅在2012年,他就拍摄了一百多场婚礼,并获得了“中国人像摄影十杰”、“50位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婚礼人”等荣誉。他擅长利用自然光线拍摄,作品角度独特,情感细腻,呈现出丰富的细节和层次。与此同时,他还十分乐于分享自己的摄影心得,让我们来听听他对婚礼摄影的看法吧。  提到自己的从业经历,蔡敏亮笑言:“不是我选择婚礼摄影,是婚礼摄影
期刊
维托·费诺切罗居住在马萨卡利,意大利职业摄影师协会(FIOF)成员。他职业生涯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西西里,从婚礼报道摄影、商业题材的拍摄服务,到为一些私营公司和时尚书籍的拍摄,另外还包括大量的个人摄影探索。他的实验性风格一直介于先锋和传统之间,通过展览和其他摄影活动为国内外的摄影圈所知,为他带来诸多国内外奖项。  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维托向我们呈现了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而他在作品中寄予的梦境隐
期刊
1976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名为《“威廉·埃格尔斯顿的彩色照片”摄影展》。这是继该博物馆著名策展人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1925~ 2007)1967年策划的“新纪实”展览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展览。该展览展出美国摄影家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75幅彩色照片,主要拍摄的是该摄影家在美国南部家乡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日常生活中一些显而易见的场景,以
期刊
第九届“华赛”的评委们开玩笑说,三月的杭州真美,但与他们没一点儿关系。  3月20日,第九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杭州西湖畔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开评。来自世界各地的13位评委连续4天,面对投影,从早8点工作到晚8点。无数次锐利目光的扫射,无数轮激烈的头脑风暴和无数慎重决定后的轻轻一按,最终让70多组影像从通过初选的7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  或许,比赛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委的知识结构、工作
期刊
2000年7月,刘海峰从新华社银川分社调到天津分社,还是当他的摄影记者。  刘海峰,祖籍东北,生在青海,长在甘宁,从小就在这里摸爬滚打,身高1米85,典型的西北大汉。自从当上摄影记者,每年他有200多天行走在“山川”、“沙湖”之间,相机的镜头所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沉寂的西海固,黄河九十九道弯……海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条“西北狼”。到了天津卫,却如何适应这直辖市的水土?如何报道天津的城市
期刊
“我想坚持下去,当女儿出嫁的时候再制作一个短片送给她。”  去年年底,一个多媒体短片《吾家有女》在优酷上引起关注,这是一位摄影师父亲16年用镜头记录女儿成长的集成,浓浓的父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观者。这位父亲就是新华社摄影部非常优秀的图片编辑和记者刘宇。这里,他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所思所感,相信会对摄影人和为人父母者有所启示。  这是一部12分钟的短片,完成它却用了16年,更准确地说它还是“未完待续”的。
期刊
四年前的一次杂志拍摄使时尚摄影师柴利增意外地跨界进入婚礼摄影行业,似乎也预示了他与其他婚礼摄影师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四年来,他的镜头记录了中国名媛、政要、明星、世界冠军、文化精英、商界名流等的婚礼和婚纱大片,创立了个人高级定制摄影品牌,把传统的婚礼纪实摄影和婚纱照变成了有时尚风格、个人特色和情感价值的婚礼大片。  被誉为“时尚圣经”的《Vogue》杂志中国版在去年的婚礼专刊中用史无前例的15页篇幅
期刊
丹尼·董(Danny Dong,中文名董樑)是美国一家高端婚礼摄影工作室的摄影师,也是世界WPPI婚礼协会一等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充满戏剧效果和张力,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作为一位华人青年,他如何进入美国的婚礼摄影行业并广受欢迎,让我非常好奇。2012年年底,他回国在上海举办婚礼摄影讲座,门票卖出1500元每张的高价,引发众多业界人士和婚礼摄影爱好者的参与和关注。在他办完讲座的闲暇期间,我采访到
期刊
“当我徒步行走时,脚下的赭石色土壤是那样柔软;当我开着陆虎,我也喜欢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慢行,微风拂动头发,手肘支在窗边。渐渐地,道路上充盈的那种缓慢感浸润了我。”在自己的摄影集《东方印象》序中,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如此写道。自1955年春天始,至1958年,整整三年时间,马克·吕布在他所言的“东方”旅行,几千幅图片,记录下了那片遥远梦幻土地的贫瘠与摩登、空旷与拥挤、沉静与躁动。  马克·吕布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