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 “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学界相关研究既有基于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理论探讨,如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探讨,也有立足于互嵌式社区环境的研究及实践,即在民族地区划片构建互嵌式社区并论证其可行性,如来仪《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基于居住模式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路径分析,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 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一文论及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论剖析、国际经验与实践设想等. 而当笔者关注于流动语境下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城市适应与融入时,无疑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论题. 关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研究,笔者较认同当前研究中自社会分层结构至从业结构再及社区的由内及外的互嵌式讨论与研究,也即“打破民族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员掺杂或嵌入到其他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交融创造条件”,③通过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逐级消解族际间的差异与隔阂,最终实现民族的互嵌式交往空间,达到交融. 本文将以上述理论线索为基础,从分层结构、从业结构与居住结构三个层面分析研究对象所在区域民族互嵌的程度,通过探究互嵌所呈现的基本特征,展示甘肃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社会融入与族际互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