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新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英语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情景,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使学生之间和谐合作。快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正确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弹性分组,让他们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并以集體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一种策略。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种种的问题。
1.1 纠正合作形式过于单一现象,注意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形式,因其简单、省时被教师广为使用。但部分教师把合作形式单纯地理解为两三个人一个小组,以为加上这种形式就进行了课堂改革,以为这样的形式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小组因为都是优等生,讨论时气氛热烈,而有的小组却由于基本上都是学困生,只好沉默无言。教学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讲究方法。因此,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注意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1.2 克服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的。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进行指导,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僵化的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片面的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先是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就是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而被选派的代表往往是优等生,最后其他学生的发言就被某个优等生取代了。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课堂成了优等生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没有了思维火花的碰撞,而且容易忽略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结果是两极分化愈加严重,这谈不上是充分的合作。
1.3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给学生以充分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时,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给学生。但有时候教师为了营造合作的气氛,不管知识难易,一律给学生同样的时间去准备。在短暂的时间内,若是内容简单还行,但要有一定难度时,学生正在思考或还没思考,更谈不上合作学习。教师要把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保证充足的时间来合作,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1.4 摒弃放任自流的错误做法,实行合作学习的有效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由于教师分工不匀,学生出现争当角色或相互推让的现象,有的教师站在讲台前耐心的等待,有的教师在各小组间走动,对学生听之任之,不做指点。时间一到,个小组依次汇报,汇报完毕教学活动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显得可有可无合作学习缺乏监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集体智慧,真正做到合作学习,学习中合作。
2.科学运用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让合作学习贯穿教学全过程
要真正体现合作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发挥集体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1 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起合作学习的兴趣。
2.1.1 改变旧的座位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师要开动脑筋,改变传统的课桌摆放形式,让学生有新鲜感。座位的改变,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2.2.2 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学生合作信心。
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弹性分组策略,分组前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设组长、记分员、检查员等。组长要让能力强、学习好、乐于助人的人担当。培养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习,轮流让每一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既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以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信心。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尽可能安排学困生发言,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并且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解决实际困难。弹性分组体现了对所有学生的尊重,对个体差异、合作学习与成功学习体验的重视。
2.2 教师要善于创设合作学习的时机,促进学生的发展。
2.2.1 在教学重点处开设合作学习,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对知识掌握会更加牢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2.2.2 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中的新知识,常常是旧知识的延伸。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教学的关键。组织合作学习,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
2.3 教师要参与活动适时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与监控。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到各个学习小组活动中,参与学习活动,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适时、适当和适度的指导,注意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2.4 合理评价,建立较完善的奖励制度。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更好的促进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奖励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小组长按活动中的表现给每位同学打分,评出最佳合作伙伴,给予表扬。这样成绩好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感到来自小组的压力,促使其相互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合作意识。
2.5 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学会合作。
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避免某些传统的家庭作业,例如:抄写单词、默写句型、背诵课文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有意识的布置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作业,并且注意不要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去思考、运用和展示所学的知识。例如: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动物的内容之后,我精心的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在课外调查自己的父母以及朋友喜欢或不喜欢的动物,从而让学生获得了运用知识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把作业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形成开放、民主、互助、活跃的课堂气氛。它不仅仅是再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收稿日期:2011-06-03
1.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正确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弹性分组,让他们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并以集體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一种策略。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种种的问题。
1.1 纠正合作形式过于单一现象,注意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形式,因其简单、省时被教师广为使用。但部分教师把合作形式单纯地理解为两三个人一个小组,以为加上这种形式就进行了课堂改革,以为这样的形式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小组因为都是优等生,讨论时气氛热烈,而有的小组却由于基本上都是学困生,只好沉默无言。教学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讲究方法。因此,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注意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1.2 克服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的。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进行指导,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僵化的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片面的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先是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就是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而被选派的代表往往是优等生,最后其他学生的发言就被某个优等生取代了。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课堂成了优等生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没有了思维火花的碰撞,而且容易忽略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结果是两极分化愈加严重,这谈不上是充分的合作。
1.3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给学生以充分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时,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给学生。但有时候教师为了营造合作的气氛,不管知识难易,一律给学生同样的时间去准备。在短暂的时间内,若是内容简单还行,但要有一定难度时,学生正在思考或还没思考,更谈不上合作学习。教师要把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保证充足的时间来合作,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1.4 摒弃放任自流的错误做法,实行合作学习的有效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由于教师分工不匀,学生出现争当角色或相互推让的现象,有的教师站在讲台前耐心的等待,有的教师在各小组间走动,对学生听之任之,不做指点。时间一到,个小组依次汇报,汇报完毕教学活动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显得可有可无合作学习缺乏监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集体智慧,真正做到合作学习,学习中合作。
2.科学运用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让合作学习贯穿教学全过程
要真正体现合作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发挥集体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1 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起合作学习的兴趣。
2.1.1 改变旧的座位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师要开动脑筋,改变传统的课桌摆放形式,让学生有新鲜感。座位的改变,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2.2.2 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学生合作信心。
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弹性分组策略,分组前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设组长、记分员、检查员等。组长要让能力强、学习好、乐于助人的人担当。培养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习,轮流让每一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既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以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信心。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尽可能安排学困生发言,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并且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解决实际困难。弹性分组体现了对所有学生的尊重,对个体差异、合作学习与成功学习体验的重视。
2.2 教师要善于创设合作学习的时机,促进学生的发展。
2.2.1 在教学重点处开设合作学习,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对知识掌握会更加牢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2.2.2 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中的新知识,常常是旧知识的延伸。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教学的关键。组织合作学习,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
2.3 教师要参与活动适时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与监控。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到各个学习小组活动中,参与学习活动,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适时、适当和适度的指导,注意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2.4 合理评价,建立较完善的奖励制度。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更好的促进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奖励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小组长按活动中的表现给每位同学打分,评出最佳合作伙伴,给予表扬。这样成绩好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感到来自小组的压力,促使其相互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合作意识。
2.5 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学会合作。
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避免某些传统的家庭作业,例如:抄写单词、默写句型、背诵课文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有意识的布置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作业,并且注意不要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去思考、运用和展示所学的知识。例如: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动物的内容之后,我精心的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在课外调查自己的父母以及朋友喜欢或不喜欢的动物,从而让学生获得了运用知识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把作业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形成开放、民主、互助、活跃的课堂气氛。它不仅仅是再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收稿日期:20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