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按照不同的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可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地对学生施以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与感染,产生体验和共鸣。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因此,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应形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科教学是主要渠道”的新理念。化学教学是中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化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 德育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指在一个法制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教师应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也要以身示范,做好有毒尾气、废液等的处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能停留在嘴上,而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讲授“元素、元素符号”这节时,向学生介绍在元素的命名中体现了不少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用“钋”来为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讲“硫”时,可写“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反应方程式,提到黑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创举;在讲金属的冶炼时,提到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近代,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创造者侯德榜先生,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毅然离美回国,在强烈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忘我工作,打破了外国垄断的制碱局面,在中国建立了一座碱厂,他研制出了“侯氏制碱法”,使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结合“蛋白质教学”可讲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可讲2005年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上天;我们也可适当地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 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化学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国家级法律文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化学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化学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4.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说过:“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化学中的量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核电荷数、电子数、化合价、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键角、键能、键长等等。化学知识中充满着物质由于量变而引起质变的事例。例如缓慢氧化导致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量(即着火点)就会质变(燃烧);由于原子内核电荷数的变化引起的元素种类的变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项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如核电荷数为1、11、17的分别代表三种元素,具有很不相同的化学性质;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碳元素、氢元素原子个数的不同,形成了成千上万种烃类化合物;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在140℃时生成乙醚,继续升温,在170℃时生成的却是乙烯等等。
1.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 德育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指在一个法制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教师应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也要以身示范,做好有毒尾气、废液等的处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能停留在嘴上,而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讲授“元素、元素符号”这节时,向学生介绍在元素的命名中体现了不少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用“钋”来为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讲“硫”时,可写“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反应方程式,提到黑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创举;在讲金属的冶炼时,提到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近代,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创造者侯德榜先生,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毅然离美回国,在强烈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忘我工作,打破了外国垄断的制碱局面,在中国建立了一座碱厂,他研制出了“侯氏制碱法”,使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结合“蛋白质教学”可讲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可讲2005年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上天;我们也可适当地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 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化学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国家级法律文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化学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化学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4.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说过:“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化学中的量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核电荷数、电子数、化合价、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键角、键能、键长等等。化学知识中充满着物质由于量变而引起质变的事例。例如缓慢氧化导致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量(即着火点)就会质变(燃烧);由于原子内核电荷数的变化引起的元素种类的变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项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如核电荷数为1、11、17的分别代表三种元素,具有很不相同的化学性质;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碳元素、氢元素原子个数的不同,形成了成千上万种烃类化合物;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在140℃时生成乙醚,继续升温,在170℃时生成的却是乙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