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近几年的金矿勘查工作,在大霞址断裂中发现了一定规模的金矿。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导矿构造为栖霞断裂,容矿构造是其次一级断裂—大霞址断裂,矿床类型属于构造裂隙充填交代蚀变岩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根据实地勘查工作成果,从蚀变带特征、矿体空间展布特征及矿石特征方面阐述了研究区金矿地质特征。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大霞址断裂
1、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區位于胶东地区中部,郯庐断裂东侧、胶莱盆地北部,处于栖(霞)-蓬(莱)成矿带中段。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祝家夼组,呈小规模的条带或不规则状包体产出于栖霞片麻岩套中,其岩石组合为一套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黑云片岩、石墨二云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夹少量大理岩等,并含低品位石墨矿层,其原岩为一套含碳质的泥砂质沉积岩,经历了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
区内广泛分布新太古代早期栖霞序列回龙夼单元和晚期谭格庄序列牟家单元(统称TTG片麻岩套,为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呈岩基状产出。裂以NW、NE、NNE向为主,呈“业”字型展布。其中呈左旋压扭性NNE向的栖霞断裂控制着区内构造格架,为研究区内主要的导矿构造。在栖霞主干断裂两侧伴生发育一系列NW和NE向的次级断裂,是主要的容矿构造(如大霞址断裂、后夼断裂)。区内典型金矿床有陡崖、台前、山城、马家窑等金矿,均为赋存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
2、构造蚀变带特征
研究区范围内赋存在大霞址断裂的构造蚀变带总体走向325°左右,倾向南西,倾角43°~55°,深部未封闭。沿NW方向逐渐变窄尖灭,SE方向被二长花岗斑岩充填阻断,沿蚀变带均有民采坑分布,在小霞址村民采浅井中打块样的最高品位可达20×10-6以上。蚀变带内主要岩性为褐铁矿化浅粒岩、构造角砾岩、绢英岩、糜棱岩、黄铁矿化碎裂岩等,并穿插有石英脉及煌斑岩脉,局部地表石英脉宽约1m。蚀变类型有硅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钾化等,还有少量的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磁黄铁矿化等。
黄铁矿多数为中~细粒,半自形~它形粒状,并以星散状分布于石英脉中,或以星点状、侵染状、细脉状分布于蚀变岩中;少数呈中~粗粒,自形立方体状或粒状,且颜色较浅,以孤立状或团块状分布。当其呈细粒碎裂状,并以团粒状、斑杂状、细脉状分布时,往往伴有金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绢英岩化主要是在中、低温热液的作用下,发育在压扭性的破碎带中的蚀变,富含钾、硅、铝等离子的热液在碎裂岩中渗透运移,将原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分解为绢云母和石英。绢英岩化在金矿化的阶段中较发育,与金矿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褐铁矿化主要发生在地表蚀变带中,深部岩石破碎时也有呈细网脉状分布于裂隙中。部分钻孔中在蚀变带还可见少量的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磁黄铁矿化等。
3、矿石特征
3.1 矿石矿物
根据镜下测试及野外观察,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斜长石为主,方解石次之,还含有少量白云母、磷灰石。其中黄铁矿、石英为主要载金矿物,其次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
自然金:金的主要赋存形态,它形粒状,粒径一般0.01~0.03mm,星点状分布,主要分为晶隙金和裂隙金两种,呈中、细、微粒赋存于黄铁矿、石英、黄铜矿、闪锌矿晶隙中及嵌布于黄铁矿裂隙中,少量呈包体金分布于石英、闪锌矿、黄铜矿中。
黄铁矿:是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矿物和主要的载金矿物,呈暗铜黄-浅黄色,自形-半自形,或它形粒状、碎块状集合体,呈星散状、脉状或浸染状分布,粒径最大0.5mm,一般在0.02~0.3mm之间。部分为碎裂状,裂隙发育,局部裂隙中充填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自然金等。
黄铜矿:在部分钻孔中可见,含量较少。呈铜黄色,它形粒状,作为载金矿物之一以星散状分布于黄铁矿裂隙或者石英晶隙中,局部与黄铁矿、方铅矿伴生,并在闪锌矿和黄铁矿颗粒内部见有乳浊状黄铜矿,说明部分交代了闪锌矿、黄铁矿。粒径一般0.01~0.03mm。
石英:主要脉石矿物,也是金的载体矿物之一。以他形粒状分布,呈无色或烟灰色,油脂光泽,一级灰白干涉色,可见波状消光现象。按粒度分为两群,粒度细小的石英多与绢云母分布在一起,为长石分解而成,含量约5-10%,粒度为0.05-0.20mm;粒度较大的为原生石英,局部发生重结晶呈粗大颗粒,且受构造应力呈拉长压扁状,显定向排列,含量20-25%,粒径一般为0.30-1.80mm。成矿期次的不同也导致石英的特征有所差异:灰白色或烟灰色石英呈中细粒它形粒状集合体,脉状、条带状分布,并且与黄铜矿、铅锌矿共生,该期次的石英与成矿关系密切;无色或白色石英为半自形~它形粒状集合体,呈脉状、晶簇状,与方解石等矿物共生。
绢云母:浅褐色,为细小鳞片状集合体,干涉色十分鲜艳,最高干涉色可达三级绿,粒径细小,多为原岩斜长石的蚀变矿物,是矿石中含量较少的非金属矿物,不规则状细脉、团块状,沿矿物间隙、裂隙分布,交代斜长石,含量1-30%左右,最高可达55%。常与细粒石英和浸染状、细脉状黄铁矿伴生。
斜长石:无色,为它形粒状或半自形板状分布,一级灰干涉色,发育聚片双晶,双晶纹有弯曲或被错断,局部蚀变后具弱绢云母化。受较强的动力作用形成大小不一的碎块状,由于后期的碳酸盐化、硅化使得斜长石颗粒不甚明显,含量较少,粒径一般为0.30-0.50mm。
3.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根据矿石矿物颗粒形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晶粒状结构、压碎结构、填隙结构。晶粒状结构: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呈自形、半自形及它形粒状产出;压碎结构:黄铁矿、石英等脆性矿物受应力挤压破碎而成;填隙结构:早期黄铁矿、石英等破碎后,晚期黄铜矿、银金矿、自然金等矿物充填于黄铁矿、石英的晶隙裂隙中。
矿石构造:根据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含量及相互关系所反映的特征,矿石构造类型主要有块状、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局部见角砾构造构造。
4、结语
(1)赋存于大霞址断裂中的金矿严格受断裂控制,其导矿构造为NE向的区域主干断裂—栖霞断裂,容矿构造为NW向的次级构造—大霞址断裂;矿床类型为构造裂隙交代蚀变岩型金矿,与矿化最为相关的蚀变种类为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
(2)矿体形态简单,连续性较好,沿走向和倾向具舒缓波状、局部见膨胀狭缩的特点,局部倾向上未封闭;成矿后断裂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并且导致矿体向SW方向侧伏,侧伏角约为28~36°。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大霞址断裂
1、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區位于胶东地区中部,郯庐断裂东侧、胶莱盆地北部,处于栖(霞)-蓬(莱)成矿带中段。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祝家夼组,呈小规模的条带或不规则状包体产出于栖霞片麻岩套中,其岩石组合为一套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黑云片岩、石墨二云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夹少量大理岩等,并含低品位石墨矿层,其原岩为一套含碳质的泥砂质沉积岩,经历了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
区内广泛分布新太古代早期栖霞序列回龙夼单元和晚期谭格庄序列牟家单元(统称TTG片麻岩套,为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呈岩基状产出。裂以NW、NE、NNE向为主,呈“业”字型展布。其中呈左旋压扭性NNE向的栖霞断裂控制着区内构造格架,为研究区内主要的导矿构造。在栖霞主干断裂两侧伴生发育一系列NW和NE向的次级断裂,是主要的容矿构造(如大霞址断裂、后夼断裂)。区内典型金矿床有陡崖、台前、山城、马家窑等金矿,均为赋存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
2、构造蚀变带特征
研究区范围内赋存在大霞址断裂的构造蚀变带总体走向325°左右,倾向南西,倾角43°~55°,深部未封闭。沿NW方向逐渐变窄尖灭,SE方向被二长花岗斑岩充填阻断,沿蚀变带均有民采坑分布,在小霞址村民采浅井中打块样的最高品位可达20×10-6以上。蚀变带内主要岩性为褐铁矿化浅粒岩、构造角砾岩、绢英岩、糜棱岩、黄铁矿化碎裂岩等,并穿插有石英脉及煌斑岩脉,局部地表石英脉宽约1m。蚀变类型有硅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钾化等,还有少量的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磁黄铁矿化等。
黄铁矿多数为中~细粒,半自形~它形粒状,并以星散状分布于石英脉中,或以星点状、侵染状、细脉状分布于蚀变岩中;少数呈中~粗粒,自形立方体状或粒状,且颜色较浅,以孤立状或团块状分布。当其呈细粒碎裂状,并以团粒状、斑杂状、细脉状分布时,往往伴有金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绢英岩化主要是在中、低温热液的作用下,发育在压扭性的破碎带中的蚀变,富含钾、硅、铝等离子的热液在碎裂岩中渗透运移,将原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分解为绢云母和石英。绢英岩化在金矿化的阶段中较发育,与金矿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褐铁矿化主要发生在地表蚀变带中,深部岩石破碎时也有呈细网脉状分布于裂隙中。部分钻孔中在蚀变带还可见少量的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磁黄铁矿化等。
3、矿石特征
3.1 矿石矿物
根据镜下测试及野外观察,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斜长石为主,方解石次之,还含有少量白云母、磷灰石。其中黄铁矿、石英为主要载金矿物,其次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
自然金:金的主要赋存形态,它形粒状,粒径一般0.01~0.03mm,星点状分布,主要分为晶隙金和裂隙金两种,呈中、细、微粒赋存于黄铁矿、石英、黄铜矿、闪锌矿晶隙中及嵌布于黄铁矿裂隙中,少量呈包体金分布于石英、闪锌矿、黄铜矿中。
黄铁矿:是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矿物和主要的载金矿物,呈暗铜黄-浅黄色,自形-半自形,或它形粒状、碎块状集合体,呈星散状、脉状或浸染状分布,粒径最大0.5mm,一般在0.02~0.3mm之间。部分为碎裂状,裂隙发育,局部裂隙中充填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自然金等。
黄铜矿:在部分钻孔中可见,含量较少。呈铜黄色,它形粒状,作为载金矿物之一以星散状分布于黄铁矿裂隙或者石英晶隙中,局部与黄铁矿、方铅矿伴生,并在闪锌矿和黄铁矿颗粒内部见有乳浊状黄铜矿,说明部分交代了闪锌矿、黄铁矿。粒径一般0.01~0.03mm。
石英:主要脉石矿物,也是金的载体矿物之一。以他形粒状分布,呈无色或烟灰色,油脂光泽,一级灰白干涉色,可见波状消光现象。按粒度分为两群,粒度细小的石英多与绢云母分布在一起,为长石分解而成,含量约5-10%,粒度为0.05-0.20mm;粒度较大的为原生石英,局部发生重结晶呈粗大颗粒,且受构造应力呈拉长压扁状,显定向排列,含量20-25%,粒径一般为0.30-1.80mm。成矿期次的不同也导致石英的特征有所差异:灰白色或烟灰色石英呈中细粒它形粒状集合体,脉状、条带状分布,并且与黄铜矿、铅锌矿共生,该期次的石英与成矿关系密切;无色或白色石英为半自形~它形粒状集合体,呈脉状、晶簇状,与方解石等矿物共生。
绢云母:浅褐色,为细小鳞片状集合体,干涉色十分鲜艳,最高干涉色可达三级绿,粒径细小,多为原岩斜长石的蚀变矿物,是矿石中含量较少的非金属矿物,不规则状细脉、团块状,沿矿物间隙、裂隙分布,交代斜长石,含量1-30%左右,最高可达55%。常与细粒石英和浸染状、细脉状黄铁矿伴生。
斜长石:无色,为它形粒状或半自形板状分布,一级灰干涉色,发育聚片双晶,双晶纹有弯曲或被错断,局部蚀变后具弱绢云母化。受较强的动力作用形成大小不一的碎块状,由于后期的碳酸盐化、硅化使得斜长石颗粒不甚明显,含量较少,粒径一般为0.30-0.50mm。
3.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根据矿石矿物颗粒形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晶粒状结构、压碎结构、填隙结构。晶粒状结构: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呈自形、半自形及它形粒状产出;压碎结构:黄铁矿、石英等脆性矿物受应力挤压破碎而成;填隙结构:早期黄铁矿、石英等破碎后,晚期黄铜矿、银金矿、自然金等矿物充填于黄铁矿、石英的晶隙裂隙中。
矿石构造:根据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含量及相互关系所反映的特征,矿石构造类型主要有块状、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局部见角砾构造构造。
4、结语
(1)赋存于大霞址断裂中的金矿严格受断裂控制,其导矿构造为NE向的区域主干断裂—栖霞断裂,容矿构造为NW向的次级构造—大霞址断裂;矿床类型为构造裂隙交代蚀变岩型金矿,与矿化最为相关的蚀变种类为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
(2)矿体形态简单,连续性较好,沿走向和倾向具舒缓波状、局部见膨胀狭缩的特点,局部倾向上未封闭;成矿后断裂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并且导致矿体向SW方向侧伏,侧伏角约为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