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也为学生升读更高层次院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在高中阶段学业修毕,学生可能面临就业或以多种形式接受高层次的生物相关专业或非生物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发挥传统学习方式优势的基础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充分贯彻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神,重视基本科学过程、科学规律、科学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联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安排传授知识、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认知活动,改进课堂教学组织,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这样有利于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建构新知识,习得有关技能。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开设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同类型的研究内容应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学习主体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发展需求,力求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通过展示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推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热点话题,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转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更直观地提供信息,增强能力,理解原理,强化观念。但多媒体手段不可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注意各种教学手段、方法、技术交融并举,优势互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适当关注热点问题,联系现实生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适度学科交叉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可以从交叉学科中酝酿出新的创新性成果。学生在实际观察、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等过程中,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学习技能不容忽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之间具有密切的横向联系。教师要利用生物教材中可以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的知识点,围绕某一主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各相关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合的关键点在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交叉融合来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遗传与进化》需记忆的概念和定义较多,让学生机械记忆很难体现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如计算患遗传病的发病概率等。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等活动,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4. 充分发挥生物实验设计的多重功能
生物是具有实验性特点的学科,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特征是观察与实验,大部分概念、事实都来源于实验科学的总结。实验既可以验证知识,也可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透过实验或现象的发生过程阐述概念或定义是培养能力的方式之一。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计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具有释放学生探究的潜能、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等多重功能。实验课程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又是施展合作探究的平台。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可以灵活转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置探究性实验,借助研究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利用本地生物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教学
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本地的生物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和学习,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可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整合和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教材内容与课外的教育资源,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本地原有的资源例如湖泊河流、农田、养殖场、科研机构等开展体验式教学,可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大自然,了解动植物的知识,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培育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责任编辑潘孟良
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发挥传统学习方式优势的基础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充分贯彻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神,重视基本科学过程、科学规律、科学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联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安排传授知识、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认知活动,改进课堂教学组织,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这样有利于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建构新知识,习得有关技能。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开设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同类型的研究内容应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学习主体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发展需求,力求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通过展示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推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热点话题,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转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更直观地提供信息,增强能力,理解原理,强化观念。但多媒体手段不可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注意各种教学手段、方法、技术交融并举,优势互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适当关注热点问题,联系现实生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适度学科交叉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可以从交叉学科中酝酿出新的创新性成果。学生在实际观察、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等过程中,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学习技能不容忽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之间具有密切的横向联系。教师要利用生物教材中可以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的知识点,围绕某一主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各相关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合的关键点在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交叉融合来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遗传与进化》需记忆的概念和定义较多,让学生机械记忆很难体现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如计算患遗传病的发病概率等。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等活动,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4. 充分发挥生物实验设计的多重功能
生物是具有实验性特点的学科,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特征是观察与实验,大部分概念、事实都来源于实验科学的总结。实验既可以验证知识,也可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透过实验或现象的发生过程阐述概念或定义是培养能力的方式之一。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计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具有释放学生探究的潜能、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等多重功能。实验课程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又是施展合作探究的平台。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可以灵活转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置探究性实验,借助研究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利用本地生物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教学
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本地的生物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和学习,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可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整合和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教材内容与课外的教育资源,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本地原有的资源例如湖泊河流、农田、养殖场、科研机构等开展体验式教学,可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大自然,了解动植物的知识,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培育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责任编辑潘孟良